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劉東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劉東星(1538年—1601年),字子明,號晉川、又号沁川[1]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澤州直隸州沁水縣(今山西省沁水縣端氏镇坪上村[2])人,明朝政治人物。謚莊靖

事实速览 劉東星, 籍貫 ...

生平

嘉靖四十年(1561年),鄉試中式第三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登戊辰科会试第一百七十九名,三甲七十二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3],授兵科給事中[3]。當時大學士高拱攝官吏部,以非时考察名義,貶他為蒲城縣丞,之後稍微升任盧氏知縣。萬曆元年(1573年),擔任刑部主事,改戶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戶部員外郎[4]。萬曆五年,擔任河南僉事[5]。萬曆七年,擔任陝西右參議[6]、浙江提學副使[7]。萬曆十年,任山東左參政[8],后升任山東按察使[9]。萬曆十七年,任陝西按察使[9],官至湖廣左布政使[10]

萬曆二十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11]朝鮮之役起,日本豐臣政權入侵朝鮮半島朝鮮王朝向明朝政府告急,當時明廷調遣十萬部隊,會師於天津,準備救援朝鮮,而當時天津、靜海滄州河間受到災害。米價飛漲、百姓流離失所。劉東星請求漕米十萬石救濟災難,民眾因此而得以保全。劉東星隨後召為左副都御史,進吏部右侍郎,以父親老邁,請侍養而歸鄉,剛離開時父親已經去世[12][13]

萬曆二十六年,黃河在單縣黃堌決口,沖毀運河漕運、河道均被堵塞,明廷起用劉東星為工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黃河漕運[14]。當初尚書潘季馴提議開鑿黃河上流、并使用元朝賈魯所採取的道路浚災,但效果甚微。劉東星則在徐州、下邳至宿迁一带,沿潘季驯治黄故道挑挖开浚,五個月內工程結束,費用僅十萬。得到萬曆帝嘉獎,晉升工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15]。次年,他拓寬淮河、海河渠道,而此工程當初河道總督翁大立、工部尚書朱衡、都御史傅希挚都建議過,河道总督舒应龙曾開鑿韩庄一段,但因工程太過艱巨而中止。劉東星則權利重啟實施該工程,使得原本預估120萬的工程費用,僅僅到七萬時,工程已經完成三成。但因日夜操勞,他最終病倒在工地,并死於任內。黃河工程在後任李化龍李三才等主持下最終完成。劉東星為官清廉節儉,天啟初年,諡莊靖[16]

墓地位于今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1970年代,地表原有的石马、石人、石羊、墓碑等均被毁坏,现为沁水县文物保护单位[2]

Remove ads

思想

劉東星與李贄利瑪竇等有深刻的思想往來。[17]

家族

曾祖劉文住。祖父劉得保。父劉賓,税课大使。母牛氏。具庆下。弟東銘、東啓。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九》,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二十三》,出自《明史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