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刘秉忠

中国元朝政治家、儒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秉忠
Remove ads

刘秉忠(1216年—1274年9月20日),原名,任官后,赐名秉忠法名子聪仲晦,号藏春散人,祖籍金国瑞州(今辽宁省绥中县前卫镇),元朝政治家、儒学家,世祖忽必烈时曾任宰相文正,赠太傅常山王。是建立元帝国都城上都大都、元朝政治体制以及国号的设计者。

Thumb

生平

出身世家,怀才不遇

刘秉忠生于官宦之家,他祖籍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先祖曾仕于辽朝,金灭辽后,曾祖父改仕金朝,为金邢州节度副使,遂以邢州为籍。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蒙古大将木华黎略定邢州,设都元帅府,刘秉忠的父亲刘润也在蒙古政权的地方机构中担任下级官吏。据史书记载,刘秉忠生来“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他生性聪明,学习刻苦,八岁入学,每日即记诵诗书数百言。按当时定例,凡在蒙古贵族领地为官的汉人,都必须以儿子为质。因此刘秉忠十三岁时,曾为质于都元帅府,得以目赌官场风云,观察到蒙人习俗和从政之要略。刘秉忠十七岁时,为养亲糊口,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每日伏于书案之前记录抄写,掌管文书。[1]

时逢乱世,刘侃感慨“大丈夫怀才不遇,应当隐居起来寻找机会”,于是放弃官职上了武安山,被武安山天宁寺虚照禅师招至该寺内为僧,授法名子聪

后云游天下,至云中时,留居南堂寺。

遇见伯乐,受到重用

海云禅师奉召,路至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便邀之同行,随后推荐给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为其重要谋臣。时人更以他才能卓著,称其“聪书记”,位列“邢州五杰”之首。

刘秉忠出仕后,他与姚枢等人,制定“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针,大举招贤纳士。如当时的大儒许衡王恂张易等人入仕,为当时仍为藩王忽必烈出谋划策。

刘秉忠跟随忽必烈曾于元宪宗三年(1253年)和元宪宗四年(1254年)两次征伐大理,及元宪宗九年(1259年)征宋时,力劝忽必烈“王者之神武不杀”,故破城后未妄加屠戮一人。

元上都蒙古语称为“兆奈曼苏默”,意思是“有一百零八座庙的地方”,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五一牧场”范围内。它座落在滦河上游(闪电河)的北岸,背靠南屏山(龙岗),南面是著名的金莲川平原。[2]元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址兴建新城。刘秉忠看中了前述地点,即恒州东、滦水北之龙岗。于是遵循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理论,兼顾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进行设计。建造工程在董文炳贾居贞谢仲温等人的具体指挥下,在工匠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其间排水堵源,克服了重重困难。中统元年(1260年),称开平府;中统四年(1263年),加号上都。[3]

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哥可汗在钓鱼城之战中病故,忽必烈听从张易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带着刘秉忠、姚枢等重要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称帝

辅治天下,功勋卓著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正式称帝,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年号“中统”,意即“中原正统”。[4]并实行中原制度,建立中书省和宣抚司等机构。

至元元年(1264年),在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的建议下,元世祖忽必烈诏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

至元元年(1264年),刘秉忠因燕京是辽金旧都,且形势冲要,建议定都于燕,被忽必烈采纳,改燕京为中都。刘秉忠便在金中都大兴府东北,筑宫城、建宗庙。至元八年(1271年),改名为大都。时人高度赞扬了刘秉忠营造大都的功劳,把他比作周朝召公:“相宅卜宫,两都并雄,公于是时,周之召公”(《藏春集》徐世隆《祭太保刘公文》)。[5]

至元八年(1271年),刘秉忠上书忽必烈,建议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将政权名为“大元”,同时他亦向忽必烈进言“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参照汉人法律,改善法度、革除弊政。

刘秉忠先后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是元朝政治制度的设计者。

而他担任中书令期间,他除先后参与设计上都、以及国都大都两座城市的工程外,还与同乡郭守敬一同订定授时历。而在他任太子太保期间,更在他出家的地方修建了“紫山书院”,同时在此收徒讲学,不但传授儒家经典,也教授自然科学,使紫山书院成为学习研究科学技术的基地。

Remove ads

无疾而终

至元五年(1268年),刘秉忠辞去中书省要职,以作仙人之游。至元十一年(1274年)春,刘秉忠陪伴忽必烈回上都(开平),准备在开平附近南屏山筑一草舍闲居。至元十一年八月十九日(1274年9月20日)夜,突然无疾端坐而终,正是佛敎所谓的坐化、圆寂。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闻讯,悲悼不已,对左右说:“秉忠事朕三十馀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大都,以至元十一年十月三十日(1274年11月29日)葬敛营葬,一切所须皆出内帑。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追赠刘秉忠为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官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进封为常山王。而刘秉忠所制定的宪法,一直为元王朝所遵循,他成为元朝历史上的重要谋臣。[6][7]

成就

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易经》及邵氏经世书》,并且精通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等,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其著作甚丰,计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词》一卷、《诗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镜》二卷等。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