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加压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加压舱是一个具有气密性及内部气压比标准大气压高,可供人员进入的舱室[1],通过提高舱室内的空气含氧量,可用于舒缓减压症的症状,常被作为潜水员的支援设备[2],也可为高山症患者提供紧急治疗[3]。


名称
因为该种设备在运作时会增加舱内的气压,故此名为加压舱[4],也有称为潜水加压舱[5],或者高压舱[6],如有提供高压氧则可被称为高压氧舱[5],设置于医院内的加压房间也有被称为加压室。因为这种装置最常用于潜水员预防与治疗减压症,所以又被称为减压舱或潜水减压舱[7]。该种装置不但在潜下海时有用,在高山上也可挽救高山症患者的性命,故又被称为高山加压舱[8]。
用途
潜水员在下潜及水中活动时,面对的水压会随著水深而增加[9],深度每增加10米,水压便会增加一个标准大气压[10],由于呼吸系统吸气时肺部需要膨胀,在水中通过水肺吸入空气时,必须将水肺的气压加大,利用高压的空气抵抗水压,使肺部可吸入空气,由于在地球大气层的空气中,最高成分的是约占78%的氮气,其次才是占约21%的氧气,正常人呼吸时也是吸入相同比例的氮气和氧气,人体并不能长时间只吸入纯氧气,否则会发生氧气中毒。在水肺潜水的过程中为抵抗水压而吸入高压空气,根据亨利定律,将会使氮气通过肺气泡进入血液,进而溶入身体组织,身体的含氮量会随潜水的时间、水深或次数而累积,虽然氮气属于非活性气体,本身对人体并无毒性,但当肺部承受的压力因上浮而减少,在身体组织的氮便会逆向进入血液,如果突然有大量的氮进入血液,将可造成血管被氮气阻塞,引致一系列病变,亦即发生常被称为潜水夫症的减压症,严重的症状可导致死亡。因此潜水员在结束潜水时,不能立即上浮到水面,必须缓慢地上浮,使肺部承受的水压逐渐减少,降低吸入空气的压力,通过减压程序,将身体内的氮通过呼吸过程渐渐释出,由于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减压停留,故此管控时间对潜水安全十分重要[10]。
潜水员未能在浮出水面前将体内的氮清除的原因甚多,包括潜水深度过大、深潜的时间过长、水肺氧气不足,水肺无法支持足够时间的减压停留,身体状态及意外受伤,导致不得不提早浮出水面,个人体质亦是因素之一[11],潜水员如在水面上有减压症的反应,必须尽快将体内的氮排除[12],其中一个方法是再次潜入水中再次进行减压程序,然而对于已出现症状的潜水员便不适用,因为在水中一旦失去知觉,溺水死亡的风险极高,故此加压舱便成为在水面上的重要急救设备[13]。加压舱不但可将空气加压,气压可以调节,亦具有换气的功能,避免人体呼气时的二氧化碳在舱室内大量累积,有部分更可输入较高浓度的氧气,提升治疗的效果[14]。在潜水员刚进入加压舱时,先将气压增加至相当于潜水时最大深度的压力,其后将气压逐渐降低,调压及停留在舱内的时间则根据潜水的时间及深度而定[10],而提高空气的含氧量有助加强治疗的效果[14]。由于减压症可以致命或造成永久性伤害[15],所以工业潜水或商业潜水,均应事先准备加压舱,即使现场不能提供,也须要先查找及联系能够随时支援的加压舱服务提供者,并规划好可将潜水员尽快运送到加压舱的交通路线[2]。
在海拔2,500米以上,因空气含氧量及气压降低,人体如不能适应气压迅速下降或空气稀薄的环境,便会出现高山症的症状,常见的反应是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头痛及小便次数增多等,情况因人而异,如身体未能及时适应或登高的高度继续上升,症状将会加剧,可能会进一步出现作呕、作闷、疲倦、头晕及失眠等症状[16],如出现肺水肿会出现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呼吸过速、心跳过速,若有脑水肿便会导致走路不稳,意识减退或变得混乱,出现错觉及幻觉[3]。
高山症的患者如无法在短时间内回到低海拔的地点,便要应用加压舱进行紧急治疗,加压舱内的空气会被加压至海拔约1,500米的气压,通过增加气压使患者每次吸气时可吸入比所处的高海拔地区更多的氧气[17],从而达到舒缓症状的效果[3]。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