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京法源寺
李敖的历史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京法源寺》(英文书名:Martyrs' shrine :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是一本历史题材小说,此书是著名作家李敖在台湾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2000年2月此作品获他人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项目,同时修订出版。
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小说以北京城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201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将此小说改编成话剧[1]。
Remove ads
创作原由
1960年代,李敖由法源寺的原名“悯忠寺”而产生灵感,书名《北京法源寺》是1970年代在狱中决定的。李敖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创作了一部记述百日维新后谭嗣同就义过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2000年1月,李敖宣称《北京法源寺》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旅居瑞典的中国海外作家茉莉表示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提名委员会,也不会写信通知被提名者[2]。诺奖官网说提名名单保密50年[3]。后来李敖本人表示,只要任一所大学教授推荐你的书就能入围。
文学风格
1991年, 李敖于《北京法源寺》后记中提到,该书“不愿成为新潮派的技巧小说”或“‘清宫秘史’式的无聊小说”,因此“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有些地方“也就不多费笔墨”;有些地方“该大力发挥的,也不避萧伯纳剧本《一人演说》之讥”[4]。
关于《北京法源寺》的主题和内涵,李敖声称内容很丰富,他表示全书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并且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写了四百多个小主题、小单元,如生死、鬼神、家国、君臣、朝野、夷夏、忠奸等,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他写的就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几乎全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以及男性的思想与行动,因此他声称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在内容丰富程度方面上是十分罕见的。李敖在本书后记中提到:“《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人物,都以历史考证做为底子。它的精确度, 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5]。”
李敖的法源寺之行
《北京法源寺》作品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为李敖和法源寺都带来了巨大的声望。2005年李敖赴中国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特意到法源寺参观。
评价
著名作家杨照于2000年2月评述说:“李敖在一般概念下的文学作品,严格说来只有《北京法源寺》这本小说了。李敖自己大言夸夸,自欣自怿说《北京法源寺》是什么样了不起的旷世巨著,结果反而使得文学界的人心生反感,望而却步;非文学界的人慕名而来,却只见满纸议论,既无情节也少有戏剧起伏,读完只觉头痛和失望。……不过就其铺陈晚清时期思想互相冲激的用心,的确有些难得建树。”[6]
虽然李敖声称该书的历史准确度甚高,但是仍有一些读者对此提出质疑,并且表示其认为该书过度吹捧著名学者康有为,也表示其认为该书故意忽略康有为卖国、崇洋媚外和过着奢华生活的事迹等等[7]。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