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匡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匡衡
Remove ads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天的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丞相

Thumb
枣庄市峄城区的匡衡墓

生平

世代务农,幼时家贫,没钱买灯油,为了在晚上读书,便凿穿家中墙壁,以借邻家的烛光照匡衡学习刻苦,[1]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后来匡衡通过甲科考试,曾任平原文学掾。时有不少学者上书推荐匡衡,认为应该将他调至京都任职。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然而汉宣帝不喜欢启用儒家,仍然让匡衡在地方任职。

元帝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担任尚书,向元帝推荐匡衡,遂担任郎中,又迁博士给事中初元元年(前48年),当地有司误把闽佰当成平陵佰,致使匡衡多占土地400顷。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变,匡衡上谏“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说:“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

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2]元帝时,中书令石显飞扬跋扈,凌虐百官。匡衡作为当朝宰相,唯唯诺诺,毫无作为。成帝即位后,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上书弹劾石显。司隶校尉王尊却上章弹劾匡衡和甄谭,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对石显一味地曲意迎合,实为一党,应一起治罪。[3]成帝荒淫无度,匡衡又上《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的奏书:“愿陛下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匡衡之子匡昌为越骑校尉,酒醉杀人,入狱。匡昌之弟竟公然抗法,打算劫狱。对此朝廷未对匡衡追究事责。

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临淮郡重新丈量土地,调整边界,地方官打算将匡衡多占的封地收归国有。匡衡却施压地方,临淮郡官府把已收回的土地退还给匡衡。四年(前29年),匡衡因“专地盗土”遭弹劾。[4]最后被贬为庶人回乡。[2]匡衡于家乡去世。匡咸是他的儿子。

Remove ads

家庭

  • 父亲:匡纲
  • 母亲:□氏
  • 妻子:□氏
  • 长子:匡昌(获罪被杀),儿媳:□氏
  • 次子:匡咸,儿媳:□氏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记/卷096》,出自司马迁史记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汉书·卷081》,出自班固汉书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