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二群岛战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二群岛战役(德语:Dodecanese campaign)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发起的、对原属于义大利王国大十二群岛(又称佐泽卡尼索斯群岛)的占领行动。随着1943年9月3日《卡西比尔停战协定》的签署,意大利王国倒戈加入了同盟国,因此德军计划夺取原本由意大利控制的十二群岛。而同盟国计划将这些岛屿作为基地,以打击巴尔干半岛的德军目标,德军的目标则是阻止这一计划。
从1943年9月初开始,入侵的德军击败了十二群岛上的意大利驻军以及前来支援的英军,部分原因是同盟国部队缺乏足够的空中掩护。大多数十二群岛在两个月内落入德军之手,这成为德国在战争中最后几次重大胜利之一。德军一直占领这些岛屿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最终向英军投降。[6]
Remove ads
背景

十二群岛位于东南爱琴海,自1911年意土战争以来一直处于意大利控制之下。在意大利统治期间,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成为意大利帝国在东地中海殖民野心的焦点。罗得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重要的军事与空军基地。莱罗斯岛凭借其优良的深水港拉基(波尔托拉戈港),被改造成了一个重兵设防的航空基地,被意大利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称为“地中海的科雷希多岛”。1941年2月,英国发起的试图挑战意大利在十二群岛控制权的行动——放弃行动——失败,意军重新夺回了卡斯特洛里佐岛,击退了英国突击队。
在1941年4月的希腊战役以及5月的克里特战役中同盟国失败后,希腊及其诸多岛屿均被轴心国占领。随着1943年5月北非战役中轴心国部队战败,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设想通过夺取十二群岛和克里特岛,剥夺轴心国在地中海的前进基地,并向保持中立的土耳其施压,促使其参战。这也契合丘吉尔的一个战略设想,即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开辟一条通往苏联的替代北极护航队的路线。[7] 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该计划获得批准,丘吉尔命令将领们在1943年1月27日前准备好行动方案。[8]
英勇行动的目标是直接攻击罗得岛和卡尔帕索斯岛,动用三个步兵师、一支装甲旅和若干支援部队。至于克里特岛,由于防御坚固且有强大的德军驻守,因此放弃作为目标。计划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抵御空军第十航空军团,因为缺乏空中掩护;美英飞机都驻扎在塞浦路斯和中东。这一困难因即将到来的盟军入侵西西里而更加严重。美国人对该行动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主要服务于英国的战后政治利益,而是对意大利战役的无谓分心。他们拒绝提供支持,警告英国必须独自行动。[9]
随着意大利投降的可能性日益增加,1943年8月,英军准备在意德分裂的情况下实施“英勇行动”的缩小版。该部队以第8印度步兵师为核心组建,并请求美军支援,提供P-38闪电式战斗机的远程战斗机中队。但由于魁北克会议后美方拒绝支持,原定用于该行动的部队与舰艇在1943年9月8日《卡西比尔停战协定》签署前一周被调离。[10]
战前

停战协定公布后,十二群岛上大部分的意大利驻军要么希望倒戈加入同盟国,要么想回国。预料到意大利即将投降,德军(主要来自希腊本土)迅速部署到多个岛屿,以维持控制。这些德军隶属于E集团军群,由空军大将亚历山大·勒尔指挥。德军在十二群岛的核心力量是约7,500人的罗得岛突击师,由中将乌尔里希·克莱曼指挥。该师在夏季于罗得岛组建,罗得岛是十二群岛的行政中心,拥有三座军事机场,因此成为双方的主要目标。
1943年9月8日,卡斯特洛里佐岛上的意大利驻军向一支英国分队投降。接下来的几天,盟军海军舰艇不断增援。次日,由第二代乔治·杰利科伯爵率领的英国代表团空降至罗得岛,试图说服意大利指挥官海军上将伊尼戈·坎皮奥尼加入同盟国。然而德军行动迅速,克莱曼于9月9日率军攻击4万意大利守军,并在9月11日迫使其投降。罗得岛的失陷对盟军的计划造成了重大打击。[11] 当时许多在爱琴海的意大利士兵已厌倦战争,并反对墨索里尼;但仍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忠诚派继续支持德军。德军在希腊成功说服约一万名意大利士兵继续参战。
尽管遭遇这一挫折,英国仍继续占领其他岛屿,特别是科斯岛、萨摩斯岛和莱罗斯岛这三大岛屿。当时德军在爱琴海兵力紧张,而盟军在海上的优势明显,同时南非空军第7中队与英国皇家空军第74中队(装备喷火战斗机)在科斯岛提供的空中掩护也被认为足够。[12] 英国人希望借助这些岛屿,在意大利配合下,最终发起对罗得岛的进攻。[13]
9月10日至17日,从马耳他出发的英国第234步兵旅(旅长弗朗西斯·布里托鲁斯少将),与特种舟艇部队160人、长程沙漠小组130人、第11伞兵营一个连及希腊神圣中队部队共同占领了科斯、卡利姆诺斯岛、萨摩斯、莱罗斯、西米岛、卡斯特洛里佐和阿斯蒂帕莱阿岛,并得到英国皇家海军与希腊皇家海军支援。[14] 到9月19日,卡尔帕索斯岛、卡索斯岛以及意大利占领的斯波拉泽群岛和基克拉泽斯群岛已落入德军之手。9月23日,驻守克里特堡垒的第22空降步兵师(指挥官为中将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接到命令,准备夺取科斯和莱罗斯。[15]
Remove ads
战斗

鉴于盟军在科斯岛上唯一机场的重要性,第十航空军团自9月18日起轰炸该机场及岛上的盟军阵地。到10月1日,德军在爱琴海的可用作战飞机已增至362架。[16] 当时英军在科斯岛的兵力约1,500人,其中680人为达勒姆轻步兵团第一营,其余主要为英国皇家空军人员;此外还有约约3,500名隶属于第50“雷吉纳”步兵师第10团的意大利士兵。10月3日,德军发动了代号为“北极熊行动”(Unternehmen Eisbär)的两栖与空降登陆,并于当天抵达科斯镇郊区。英军在夜幕掩护下撤退,次日投降。科斯岛的陷落对盟军是一次重大打击,因为这使他们失去了空中掩护。[17] 德军共俘虏了1388名英国士兵和3145名意大利士兵。[18] 10月4日,德军在科斯大屠杀中杀害了岛上被俘的意大利指挥官上校费利切·莱焦及近100名意大利军官。[19]
Remove ads


在科斯陷落后,卡利姆诺斯岛的意大利驻军投降,为德军提供了对莱罗斯展开行动的重要基地。代号为“豹行动”(Unternehmen Leopard)的进攻原定于10月9日进行,但在10月7日,英国皇家海军截击并摧毁了开往科斯的德军船队。数百名士兵和大部分德军少量重型登陆艇被毁;替代部队经由铁路运抵,直到11月5日德军才集结了一支由24艘轻型步兵登陆艇组成的舰队。为了避免被盟军海军截击,这些船只被分散停泊在爱琴海的几个岛屿,并进行了伪装。尽管盟军努力寻找并击沉入侵舰队,并多次炮击德军占领岛屿的港口,但德军损失甚微,最终由中将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指挥,于11月12日发动了代号为“台风行动”(Unternehmen Taifun)的入侵。

德军入侵部队由国防军各军种人员组成,其中包括第22步兵师的老兵、一个伞兵营和一支两栖作战部队“海岸突击队”(Küstenjäger),隶属于布兰登堡兵团特种作战部队。莱罗斯的盟军守军主要是英国第234步兵旅的大部分兵力,约约3,000人,包括第2营皇家爱尔兰燧发枪团(指挥官莫里斯·弗伦奇中校)、第4营皇家东肯特团、第1营国王皇家团以及第2营第2连皇家西肯特团,由旅长罗伯特·蒂尔尼于11月5日接管指挥。此外还有约约8,500名意大利人,多为海军人员,由海军上将路易吉·马谢尔帕指挥。
自9月26日起,莱罗斯即遭到德国空军轰炸,守军和支援的海军部队蒙受了重大伤亡与损失。11月12日凌晨,德军分两路自东西两侧逼近该岛。尽管部分地区的进攻失败,德军仍在岛上建立了桥头堡,同时空降部队在岛中央的拉奇山登陆。在击退盟军的反击并于次夜获得增援后,德军迅速切断了整座岛屿。11月16日,盟军投降。德军伤亡520人,俘虏了3,200名英国士兵和5,350名意大利士兵。[20]
由于战区由大量岛屿组成,盟军与德军都必须依赖海军舰艇进行增援和补给,因此海军在本次战役中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起初,双方的海军存在感都不强,大部分盟军运输船和军舰已被调往中地中海以支援意大利战役,而德军在爱琴海也缺乏庞大的海军力量。德军拥有制空权,给盟军舰队造成了大量损失。德军爱琴海海军总司令维尔纳·朗厄海军中将尝试增援孤立的德军驻军,并对盟军守军发动行动,同时将意大利战俘转运至大陆。盟军舰艇则试图拦截德军船只,造成双方都出现重大损失。9月23日,日食号(HMS Eclipse)击伤了德军鱼雷艇TA10并击沉了意大利客轮,船上载有1,576名意大利战俘。[11] 一个多月后又发生惨剧:当时美军B-25米切尔轰炸机与英军布里斯托·比福特战斗机击沉了货轮辛福拉(MS Sinfra),船上载有2,389名意大利战俘、71名希腊战俘及204名德军警卫,仅539人获救。[18]
9月14日,盟军首次海上损失出现,希腊潜艇卡松尼斯号被德军猎潜舰“UJ 2101”撞沉。9月26日,德国空军出动25架容克斯Ju 88轰炸机,在莱罗斯的拉基湾击沉了希腊驱逐舰奥尔加女王号和强悍号。10月1日,意大利驱逐舰欧洲号(Euro)被击沉;10月9日,英国海军美洲豹号(HMS Panther)被击沉,巡洋舰卡尔西号(HMS Carlisle)严重受损。同时,由于猎人级驱逐舰航程过短,英国海军阿德汉姆号(HMS Aldenham)、希腊驱逐舰平多斯号(RHN Pindos)与忒弥斯托克利号(HMS Bramham)未能拦截前往科斯的德军入侵船队。[18] 之后双方又有进一步损失。在科斯陷落及空中掩护丧失后,盟军海军集中力量为莱罗斯和萨摩斯岛提供补给,通常在夜间进行。10月22日至24日,赫尔沃斯号(HMS Hurworth)和日食号(HMS Eclipse)号在卡利姆诺斯东部的德军雷区沉没,而希腊驱逐舰阿德里亚斯号(RHN Adrias)舰艏被炸毁,最终驶往土耳其海岸进行临时修复后抵达亚历山大港。[18]
11月12日,德军船队在25艘以上护航舰艇(主要为潜艇猎手、鱼雷艇和扫雷舰)护送下抵达莱罗斯。此后数夜,盟军驱逐舰未能找到并摧毁德军船只,只能炮击莱罗斯的德军阵地。11月16日莱罗斯陷落后,盟军舰艇撤退,并撤离了剩余的英军守军。[20] 与此同时,德军还出动第100轰炸机联队的多尼尔Do 217轰炸机,使用新型亨舍尔Hs 293制导炸弹命中两次:11月11日重创洛克伍德号(HMS Rockwood),11月13日击沉了杜尔弗顿号(HMS Dulverton)。[20] 在1943年9月7日至11月28日期间,盟军共损失6艘驱逐舰被击沉,另有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受损。[6]
Remove ads
战后结果

随着莱罗斯陷落,萨摩斯岛及其他小岛被撤离。德军使用部署在梅加拉的第3俯冲轰炸机联队I大队的斯图卡轰炸萨摩斯岛,迫使岛上2,500人的意大利驻军于11月22日投降。此前在11月18日,德军已占领帕特莫斯岛、富尔诺伊群岛和伊卡利亚岛等小岛,从而完成了对十二群岛的征服,并一直占领至战争结束。只有位于土耳其海岸外的卡斯特洛里佐岛仍在英国控制之下,并且从未受到威胁。十二群岛战役是英国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次失败之一,同时也是德国的最后一次胜利之一。有人将其称为“赤贫战略”的产物,即一个构思、计划与执行都极为糟糕的倒霉惨败。[21] 德军的胜利主要归因于其空中优势,这对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舰艇损失,并使德军能够顺利补给其部队。许多人当时批评该行动是另一场毫无意义的加里波利战役式灾难,并将责任归咎于丘吉尔;但也有人认为这未必公平,因为丘吉尔曾经主张应更早采取行动,在德军尚未准备充分之前发动攻势。
德军对十二群岛的占领也决定了当地犹太人的命运。虽然意大利在1938年颁布了反犹的法律,但在十二群岛(以及意占希腊地区)生活的犹太人遭遇的反犹主义远少于德占与保占区,后者在1943年3月已将犹太人驱逐至波兰的灭绝营。随着意大利投降、德军接管以及盟军攻势失败,当地犹太人的避风港彻底消失。十二群岛的大多数犹太人被德军屠杀;其中罗得岛拥有约2,000人的古老犹太社群,1,700人于1944年7月被盖世太保抓捕并驱逐,最终只有约160人在集中营中幸存。[22][23][24][25] 在十二群岛约6,000名讲拉迪诺语的犹太人中,约1,200人通过逃往邻近的土耳其海岸幸存。
意大利战俘则被德军转运至大陆,所用船只严重超载且不适航,导致多起惨剧。其中最致命的一次是1944年2月12日奥里亚号在风暴中的沉没,超过4,000名意大利人遇难;其他船只则被盟军击沉。德军在东地中海的局势回暖,也帮助恢复了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对德军战争努力的信心——此前盟军在火炬行动(北非)和哈士奇行动(意大利)登陆曾让西班牙态度动摇。十二群岛战役的胜利使西班牙延续了对德国的支持——这确保了德国战争工业得以在随后数月继续获得西班牙的钨矿出口。[26]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