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是当代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本文集,余华以其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而闻名。《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最初以法文出版,书名为《La Chine en dix mots》,由Actes Sud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中文版本随后于2011年在台湾出版;同年,英文版由艾伦·H·巴尔(Allan H. Barr)翻译出版。该书在中国大陆被禁,[1]但余华在2015年重新改编了一些文章,作为《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书出版,面向中国大陆市场。[来源请求]
散文集围绕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二字词汇展开,以个人经历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天安门广场抗议等,同时突显了随着中国迅速现代化而带来的毕业即失业、社会不平等和政治腐败等问题。通过回顾余华从毛泽东时代的童年到当代中国的经历,本书揭示了中国“山寨”和“忽悠”文化的起源与扩展,这些词汇常与假冒、侵权、模仿、不诚实和诈骗等概念相关。
Remove ads
反响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在英语世界的媒体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许多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如林培瑞[1]和杰弗里·沃瑟斯特伦(Jeffrey Wasserstrom)[2]等,都对这本书给予了积极评价。书籍在《纽约时报》[3]、 《华尔街日报》[4]等重要媒体上也得到了讨论。
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在《大西洋月刊》上写道,这本书是“一组出色的随笔,探讨了现代中国形成的原因,每篇随笔都围绕一个中国词汇或短语展开……非常值得一读。”[5]劳拉·米勒(Laura Miller)在《沙龙》杂志上写道:“余华拥有一位小说家的敏锐直觉,能够抓住完美的细节,那些日常琐事比千篇万篇的社论更能让人理解……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就是它的幽默感……他给人一种大卫·塞德瑞斯和查尔斯·库拉特的亚洲融合版的印象。”[6]拉盖娅·米莎(Lagaya Misha)在《纽约时报》上评论道:“这本书是回忆录与论战、荒诞与愤怒的混合体,缺乏统计数据,却充满激情。《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是一本警示故事,讲述了伎俩的危险,或者说,如何试图蒙混过关,逃避父亲、逃避时刻警觉的政府。”[7]
许多文学、文化和语言学领域的学者也对余华的这本文集表示浓厚兴趣,并就《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中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叙事提出了各自的解读。[8][8][9][10][11]有学者认为,《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并非面向中国大陆读者,因为其中明显批评了共产中国。[12]她还指出,“忽悠”一词在当代的使用,旨在描绘中国尽管仍坚持社会主义正统,却在市场资本主义的作用下加剧了不诚信的现象。[12]另一位学者认为,余华选择在台湾出版《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中文版本,凸显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在政治压制上的差异,[8]并指出:“余华似乎更信任台湾政府保护他的自由和权利,而非中国政府。”作者还关注当代中国因贫富差距扩大而产生的社会弊病。[13]
Remove ads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