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号风球 (澳门)
澳門熱帶氣旋信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号风球(葡萄牙语:Sinal n.º 10[1]、英语:Signal No.10)为澳门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信号。普遍市民称它为“十号信号”或者“十号波”[注 1],低一级为九号风球。[2]十号风球警示澳门将会受到台风或更高级别之热带气旋的中心环流甚至眼壁影响而吹飓风,由于澳门在华南海岸线上只是一个极为渺小的目标,因此自1920年设立数字飓风警告信号至今,驻澳门的葡萄牙海军和1952年成立地球物理气象局后至主权移交前共悬挂20次十号风球,自1999年澳门回归以来十号风球发出过5次,均为2017年或之后发出。

受台风韦帕的正面吹袭,最近一次十号风球于2025年7月20日下午12时30分发出。
意义
历史
1912年设立此警告时为悬挂旗帜,1920年修订为十一及十二号风球,1923年改为七号风球,至1931年再改制为十号风球并沿用至今[4],但代表意义不变,均表示台风正面吹袭。
在2000年之前,当气象台悬挂十号风球时,大炮台即连续鸣笛约3分钟,并隔2分钟,再呜笛两次。[5]
在2017年或之前以严格的每小时平均风速作标准,自2018年起改用较宽松的10分钟平均风速。
2023年9月2日起,由于东望洋灯塔位处高点,风势较为强烈,灯塔的风讯杆亦曾因台风天鸽损毁。而随著资讯科技发展,现时市民有多种多样的方式获取天气消息,因此,为保障台风期间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气象局发出十号风球时,海事及水务局会暂停派员更换风讯杆实体的热带气旋信号。[6]
争议
2012年7月24日凌晨台风韦森特正面袭澳,在气象局总部之西南面50公里内掠过,其眼壁几乎横扫澳门,并为3条跨海大桥带来飓风(当时称为“台风”)程度10分钟平均风速,但气象局拒绝悬挂十号风球,且在3条大桥已经实测飓风后才于凌晨2时15分悬挂九号风球。风暴过后时任气象局局长冯瑞权表示,悬挂十号风球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台风中心经过澳门,即使澳门受台风级别的热带气旋影响而全面受台风[注 2]影响,但热带气旋中心没有掠过或登陆澳门,仍只能悬挂九号风球,相比香港天文台的十号信号更严格。香港的十号信号只需要台风或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正面吹袭”(即在香港100公里或以内掠过)[9],及任何一处海平面地区录得平均风速持续达到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10]),即可发出。但根据当时仍然有效的《第16/2000号行政命令》,十号风球的意义是“当观察到热带气旋中心已接近,将引致澳门特别行政区亦被包括在受影响最大的区域内,而平均风力超过每小时118公里及吹强烈阵风时,即悬挂此风球”,没有指明风暴中心必需横过澳门,与冯瑞权所述之准则有明显出入。
事隔5年后,澳门在2017年8月23日再受台风正面吹袭,台风天鸽于大潭山总部之西南偏南约25公里掠过[注 1],其风眼更直接横过澳门上空,终导致气象局在上午11时半紧急悬挂十号风球。但由于当时气象局悬挂三号或以上热带气旋信号的时间皆严重延误,因此悬挂最高信号的时间已经滞后,当时澳门已全面受偏北台风侵袭,更即将进入风眼内,且部份地区已录得破纪录风速。加上气象局亦要到悬挂十号风球时才同步发出黑色风暴潮警告,当时澳门已出现严重海水倒灌,市民无法及时赶回家和做好防风、防水浸措施,风暴终造成10死、超过240人受伤,全澳断水断电。事件再次激发强烈民愤,最终导致当时仍为气象局局长的冯瑞权下台,连同时任副局长梁嘉静于翌年遭受澳门政府纪律处分。2018年起澳门气象局汲取天鸽风灾教训,作出多项改制,当中根据2018年4月11日公布并生效的《第61/2018号行政命令》,十号风球发出条件改为台风中心在澳门附近经过或澳门持续风速将达或超过每小时118公里,气象局即可发出十号风球,且改以较宽松的10分钟平均风速为准。
发出时间点
在2000年至2017年,澳门气象局会根据澳门境内任意一个站点的每小时平均风速持续已达到118公里或以上,以及热带气旋风眼中心掠过澳门时,才会发出十号风球,并会提前半小时作出预告︰“在短时间内改挂十号风球”。[12]
在2018年之后,十号风球准则修改为较宽松的10分钟平均风速。在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吹袭澳门期间,由于山竹环流巨大及对澳门构成严重威胁,气象局更提前超过一小时明确表示将于9月16日上午11时发出十号风球,而在正式发出十号风球时,山竹集结于澳门之东南约160公里,气象局在发出十号风球超过3小时后,澳门境内才有站点10分钟平均风速持续达到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在2020年台风海高斯吹袭澳门期间,由于海高斯进一步向珠江口接近,气象局提前半小时作出预告改挂十号风球。由于海高斯环流极为紧密,预警发出十号风球之际,澳门境内最高一站的10分钟平均风速才刚由强风程度开始急升至烈风或暴风程度,但到正式发出十号风球时,澳门3条大桥风速已达到飓风水平。在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吹袭澳门期间,气象局基于澳门机场预报预测澳门会出现65节的飓风风力,因此提前超过一小时作出预告改挂十号风球,但由于苏拉减弱程度程度较快且结构紧密,使澳门未录得十号风球,是首次基于预测而但未达标的十号风球。
Remove ads
注意事项
影响
- 与八号及九号风球大致相同。
- 娱乐场可能会暂停营业。
- 所有关口暂停通关。
信号历史及悬挂纪录
1930年代或以前澳门港务局每预料一个台风即将或现正正面侵袭澳门时,大炮台会鸣风炮3响以警告飓风风力吹袭。1912年8月31日,港务局首次设立1至8号数字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俗称风球),代表风暴已进入澳门约480公里范围内并将移至澳门8个不同的方向。当热带气旋非常接近或现正横过澳门上空时,日间悬挂绿色长方形旗帜代表直袭,晚间亮起绿灯一枚,惟未编配数字信号,此乃十号风球的雏型。1920年8月7日港务局参考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最新的中国沿海风暴信号,于澳门加入9至12号信号[4],其中11号信号表示热带气旋之中心非常接近澳门,并且预期澳门有猛烈风势,大炮台随即鸣炮两次、每次三响,并悬挂形状风球,夜间灯号改为红绿红
。而12号信号则表示热带气旋之中心现正横过澳门上空,大炮台随即鸣炮一次、每次三响,并悬挂绿色十字符号之三角白旗,晚间亮绿灯一枚。1923年10月23日,1至12号信号简化为1至8号,11及12号信号合并为七号风球,表示热带气旋中心与澳门甚近并吹起方向不定之狂风。1930年4月底至5月初,远东地区气象部门举办会议,会上统一了区内的热带气旋预警信号,为了跟随区内的热带气旋信号系统,澳门港务局于1931年6月11日将信号重新增订为1至10号[4],七号风球改为十号并沿用至今。
1920年8月6日或以前的风炮记录已知为2次,1920至23年的十一号风球已知同样为2次,1923至30年的七号风球已知为4次。1931年改制至今,已知当局曾悬挂十号风球15次,当中有10次在1946年或之后。十号风球、改制前之七号/十一号风球及1920年8月6日或以前的风炮已知合共发出23次。与香港天文台的十号飓风信号相比,澳门气象局悬挂十号风球的次数更少,二战后只悬挂10次,比香港少6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澳门在东亚的海岸线上是比香港更为渺小的目标,要热带气旋正面吹袭澳门且带来飓风极其困难,当中自1999年台风约克到2017年台风天鸽期间,澳门气象局更有接近18年未曾悬挂最高热带气旋信号。纵是如此,澳门由天鸽风灾开始却是于短短4年间发出3次十号风球(并于2017至2025年短短9年间发出5次十号风球),当中天鸽与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更是澳门战后惟一一次连续2年需要悬挂最高热带气旋信号。
下表为本信号列表,粗体台风表示香港天文台亦为该台风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最接近距离以公里为单位、最高每小时平均风速、最高平均风速及最高阵风以km/h计算、瞬时最低气压以百帕斯卡表示、雨量则以毫米量度,此数据均以位于澳门气象局总部所录得为准。
鸣风炮(1920年8月6日或以前)/十一号风球(1920年8月7日–1923年10月22日)/ 七号风球 (1923年10月23日–1931年6月10日)/十号风球(1931年6月11日至今)发出纪录
注︰
- 1901–1952年风速只记载9、15及21时
- 1952–1965年风速及气压数据测量在东望洋山站
- 1966–1995年为大炮台山站,括号的数据为九澳
- 1996年后的数据于大潭山的气象局总部录得,括号的风速数据为全澳其它气象站之中录得的最大值(通常是跨海大桥或九澳等地),如没有括号或只有括号,即其它气象站的数据不详或大潭山的数据不详
Remove ads
误挂十号风球
2013年9月22日台风天兔袭澳期间因人手错误,气象局网页在早上6时21分至25分错误指出“十号风球仍然悬挂”,其后气象局翌日在网页发声明致歉。[54]
同样的事情亦于2016年7月26日发生,强烈热带风暴银河袭澳并正在悬挂一号风球,曾于上午约10时15分发布的手机天气消息,图示一度错误显示为悬挂十号风球约10至15分钟。气象局称手机程式软件供应商和局方在程式的编码解读上存在差异,受影响的主要是iOS系统的手机程式。[55]
十号风球之最
注:纪录由1952年开始计算。
2025年台风韦帕,于7月20日12:30至17:00发出,维持4小时30分钟。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于9月16日11:00至20:00发出,维持9小时。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于9月16日11:00至20:00发出,维持9小时。
2020年台风海高斯,于8月19日05:00至07:30发出,维持2个半小时。
2017年台风天鸽与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相距时间为1年23日20小时。
2000-2016年,17年11个月6日14小时30分钟没有发出十号风球。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热带气旋中心最接近澳门时在气象局总部之西南约60公里掠过。
2017年台风天鸽,友谊大桥南峰录得的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为132.0 km/h[56],大潭山录得的最高阵风为217.4 km/h,成为澳门气象局成立以来最强的十号风球。
在2000年以前,以单一气象局总部作比较计算,1991年台风布伦登,在十号风球生效期间,大炮台山一小时平均风力只录得51 km/h;阵风在九澳录得,在九澳站录得只有124 km/h,成为澳门气象台成立以来最弱的十号风球。
在2000年以后,以所有站点作比较计算,则为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在十号风球生效期间,友谊大桥南峰的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为94.3 km/h,十分钟平均风速为106.6 km/h,九澳录得的阵风为147.2 km/h,成为澳门气象局成立以来最弱的十号风球。
漏发个案
下述只记载1931年之后,澳门其中一个测风站一小时平均风力已达到110 km/h或以上(即接近暴风上限以至飓风水平),但气象局没有发出十号风球的个案:
风力未达标个案
下述只记载2000年后,澳门没有一个测风站在一小时平均风力或十分钟平均风力达到118 km/h或以上之台风水平,但气象局仍发出十号风球的个案:
- 背景颜色(风速)
- 清劲或以下风力(每小时41公里以下)不会配上任何背景颜色
- 蓝色为强风(每小时41至62.9公里)
- 黄色为烈风(每小时63至87.9公里)
- 橙色为暴风(每小时88至117.9公里)
- 红色为飓风(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