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原名南开大学满蒙研究会,于1927年11月14日在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支持下成立,旨在“专事收集关于满蒙问题之材料,而用科学的方法,以解决中国之问题”。研究会成立时,聘请曾留学日本、时任南开大学日语教员的傅恩龄担任主任。1928年10月,研究会更名为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被誉为“满蒙问题研究的一面旗帜”[1]

历史沿革

1927年8月,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在主持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后,从上海乘船前往东北地区进行考察。在大连等地,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势力的扩张及经营活动,不禁感慨:“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险。”因此,张伯苓于10月返回天津后,便着手筹划成立南开大学满蒙研究会,并任命在南开大学教授日语的傅恩龄为研究会主任。

1927年11月14日,满蒙研究会在南开中学礼堂正式成立,以傅恩龄为主任,宗旨是“专事收集关于满蒙问题之材料,而用科学的方法,以解决中国之问题。”[1]研究会主要招收南开大学在读的东北籍学生及其他关注满蒙问题的学生入会。内部设有视察部与研究部:视察部通过调查、讲演等方式了解日本国情及其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动向;研究部则负责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按学术分组开展研究工作[1]

1928年3月,满蒙研究会在南开大学校园内举办了“东北研究资料展览会”,展示了中、日、英、俄文的书籍与图志,以及东北物产标本和影片[1]。同年10月,满蒙研究会更名为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成为“满蒙问题研究的一面旗帜”[1]

Remove ads

出版物

1931年,傅恩龄在东北研究会长期实地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主编了《南开中学东北地理教本》,作为南开中学的必修课讲义。《东北地理教本》因揭示日本侵华意图,被学界认为是1937年南开大学及南开中学遭日军轰炸的原因之一。1933年6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收藏了《东北地理教本》上下两册。1934年,东北研究会又编写了《东北经济地理》。

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校长张伯苓出于对日军侵袭的担忧,为防止南开大学重要资料遭毁,将南开经济研究所十余年积累的127箱、共计21,000卷的图书、调查研究材料装箱南运。资料经香港海防等地中转,历时数年,最终于1940年运抵重庆[2]。目前唯一存世的《东北地理教本》即随资料南迁。1945年南开大学复校后,这批图书辗转运回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2015年,随着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启用,一部分图书资料从八里台校区的老图书馆迁往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的新图书馆,《东北地理教本》上下册得以重新发现,并再次出版发行[3]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