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尔·施皮特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尔·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施皮特勒(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1845年4月24日—1924年12月29日),瑞士诗人和小说家,1920年获得191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
生平
卡尔·施皮特勒出生于瑞士利斯塔尔,其家境显赫,父亲曾任瑞士联邦财政部秘书。他早年在巴塞尔文理中学求学,师从语言学家瓦克纳格尔与历史学家雅各·布克哈特。1863年起在苏黎世大学攻读法律,1865年至1870年先后在苏黎世、海德堡与巴塞尔学习神学,但当获邀出任牧师时,他已深感自己的使命在于史诗创作,遂拒绝从事牧师。
自1871年8月起,他在俄罗斯任家庭教师,并断续居于芬兰,至1879年返国。回国后,他先后在伯尔尼与拉讷沃维尔任小学教师,并为新闻社撰稿,随后又任《新苏黎世报》编辑。1883年,他与曾为学生的玛丽·奥普·德·霍夫(Marie op der Hoff)结婚。
施皮特勒以“卡尔·费利克斯·坦德姆”(Carl Felix Tandem)为笔名,于1881年发表寓言式散文诗《普罗米修斯与厄庇墨透斯》(Prometheus und Epimetheus),借神话人物的对照探讨理想与教条之间的张力。此书后来在荣格1921年的《心理类型》中获得心理学式的诠释。1924年,施皮特勒以本名重新出版修订版《受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der Dulder)。
其后,1882年出版诗集《域外诗篇》(Extramundana)。1885年起辞去教职,专事新闻与文学创作。作品相继问世,包括1891年的短篇集《弗里德利,卡尔德里》(Friedli, der Kalderi),自称描绘俄罗斯现实主义;1892年的《文学寓言》(Literarische Gleichnisse);以及1896年的《歌谣集》(Balladen)。
1900年至1905年,他创作了以六步抑扬格写成的大型寓言史诗《奥林匹克之春》(Olympischer Frühling),融合幻想、自然主义、宗教与神话主题,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他的散文作品亦具影响力,包括以童年经验为基础的《少女之敌》(Die Mädchenfeinde, 1907)、吸收自然主义影响的剧作《中尉康拉德》(Conrad der Leutnant, 1898),以及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意象》(Imago, 1906),其中通过内心独白探讨无意识在创造性个体与中产阶级规范冲突中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施皮特勒公开反对瑞士德语区多数人亲德的立场,其观点发表于随笔《我们的瑞士立场》(Unser Schweizer Standpunkt)。1919年,他因文学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逝世于卢塞恩。
Remove ads
主要作品
-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奥林匹亚山的春天〉这首多达两万多行的巨型史诗以及《梦中的佳丽 伊玛果》。作家除了创作诗,还有写作小说、戏剧作品。[1]
作品的中译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编译委员会/编译,《斯比特勒》,台北市:九五文化出版,1981年。
- 施岷/译,《奥林匹斯的春天》,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