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氏地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氏地蛛(学名:Atypus karschi)为地蛛科地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台湾岛及中国大陆的湖南等地[1],其种名是为了纪念蛛形动物学家Ferdinand Karsch。
Remove ads
特征
雌蛛约17-18厘米,雄蛛约12-13厘米。全身为黑色或褐色,具金属光泽。头胸部略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头胸部的前端较隆起,颈沟放射沟明显,八眼集成一团。螯肢发达,几乎与头胸部一般大,腹部卵形,黑褐色被有黄褐色毛,前方背面有一片几丁质板。步足粗壮[2];若蛛体色呈琥珀色,螯肢与成蛛一样发达[3]。丝疣3对,后丝疣超过腹部末端。雄蛛与雌蛛外形几乎相同,唯几丁质板更发达。
习性
巢穴呈管状,通常将巢穴筑在阴暗山壁或树干的根部,最顶端被封起,以防止掠食者,其中一半暴露于地面上,此部管状巢常依附在植物茎干或石头上,其馀伸入至地下。丝管上黏覆小砂石或枯叶,因形似枯枝。狩猎时躲在巢穴的中间位置,当猎物爬过巢穴,便透过有如丝袜般的管壁咬住猎物,再将猎物拖回地下享用,破掉处再补起即可。[2]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