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罗莱纳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罗莱纳犬(英语:Carolina dog),又被称为黄狗(英语:yellow dog)、[1]yaller dog、[2][3][4]美国野狗(英语:American dingo)或南方野狗(英语:Dixie dingo),是一种中型的犬种,偶尔以野犬的形式出现在美国东南部,特别是在偏僻的长叶松林和落羽杉沼泽地区。透过推动将它们建立为品种标准化犬种的努力,卡罗莱纳犬已经获得两个较小犬舍俱乐部的认可,并被一个主要犬舍俱乐部纳入品种建立计画中。
最初卡罗莱纳犬是一种地方犬种(landrace),[5]后来由I. Lehr Brisbin Jr.重新发现,它们作为自由活动的犬群而存在,[6] 虽然早在1920年代的美国犬类相关出版物中就已有记录。[7] 卡罗莱纳犬显示出与东亚犬种的基因混合特征。
尽管名称如此,但它并不是北卡罗莱纳州(州犬为普罗特猎犬)或南卡罗莱纳州(州犬为博伊金猎鹬犬)的州犬。
Remove ads
欧洲的接触
最早记录北美“印第安犬”的出版物之一是格洛弗·莫里尔·艾伦在1920年的文章。[7] 艾伦推测这些“大型或普通印第安犬”是源自亚洲原始犬的后代:
艾伦引用了19世纪晚期对犬类骨骼遗骸的研究,这些遗骸从阿拉斯加到佛罗里达、大安地列斯群岛以及向西至大平原都有发现,并在印第安人的土墩中被挖掘出来:
Cope(1893年)首先描述了这种犬的下颚,标本由Moore在圣约翰河的一个贝丘采集。他注意到下颚第一前臼齿缺失,似乎未曾发育。同时他也观察到裂齿内突的强烈发展。
Moore在探索佛罗里达和乔治亚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这种类型的犬遗骸。在乔治亚的奥萨巴岛一个大型土墩中,他(1897年)发现了几个人类和犬类骨骼的埋葬,犬骸均为完整且单独安葬,显示这些犬并未被作为食物使用。其他类似的犬骸则在南卡罗莱纳海岸的原住民土墩中发现(1899年)。Putnam认为这些犬与俄亥俄州Madisonville的犬相同。[7]
这些犬由I. Lehr Brisbin Jr.加以推广,他是乔治亚大学萨凡纳河生态实验室的资深生态学研究员。他在萨凡纳河核能场址工作期间首次发现卡罗莱纳犬,该地自1950年起被清空并封闭数十年。[6]
Remove ads
建立与认可

自1996年起,卡罗莱纳犬可以在联合犬业俱乐部(UKC)注册,[8] 该俱乐部也发表了详细的卡罗莱纳犬品种标准。[9] UKC专注于猎犬和其他工作犬,并将卡罗莱纳犬归入“视猎犬与原始犬组”,[a] 与非洲的巴森吉犬以及泰国脊背犬等犬种同组。美国稀有犬协会(ARBA)也发布了卡罗莱纳犬的品种标准。[10] ARBA将卡罗莱纳犬纳入其第5组,与迦南犬和新几内亚唱犬并列。[11]
2017年7月,美国养犬俱乐部(AKC,美国最大的犬种登录机构)将卡罗莱纳犬纳入其基础种源服务(FSS)计划,[12] 这是迈向正式AKC品种认可的第一步。AKC将其列入猎犬组。
外观描述

卡罗莱纳犬属于中型犬,肩高约在18至24英寸(46至61厘米)之间,体重约在35至50磅(16至23千克)之间。[13] 其耳朵竖立、细长并逐渐尖锐,能灵敏地朝向声音方向转动,听力极佳。[14]
体型介于健壮而纤细优雅与稍微壮硕之间,四肢修长而强健,腰身结实狭窄。健康的卡罗莱纳犬体态紧致、强健且富运动感。脚掌相对较大,吻部与明显修长的狐狸般耳朵具有尖嘴犬特征。尾巴通常上翘,经常带有钩状弯曲。被毛通常短而光滑,符合温暖气候犬种的特征。
毛色多样,包括红姜色、浅黄色、淡黄褐色、黑褐色或花斑色,[15] 可能伴随脚趾、胸部、尾端或口鼻部的白斑。眼睛呈杏仁状且略带斜角,多为深棕色或深橘色。眼周常有黑色“眼线”状毛色,浅色犬只更为明显。嘴唇经常带黑色,即使在浅色犬只中亦然。幼犬常见黑色面罩,随著成犬被毛长出会逐渐淡化。[16]
行为
雌性的卡罗莱纳犬在短时间内会出现三次发情周期,当幼犬数量增加时,其繁殖周期则会转变为季节性。一般认为这是为了在野外环境中快速繁殖,以避免如心丝虫等疾病造成的影响。[6]
DNA 证据

Brisbin(1997)推测,部分卡罗莱纳犬的祖先是与史前美洲人一同来到北美洲的。[6]
2013 年,一项研究对卡罗莱纳犬的粒线体DNA(mtDNA)进行取样[b]。结果显示,58% 的犬携带在全球皆能发现的普遍单倍型[c](如 A16、A18、A19 和 B1),5% 携带与韩国及日本相关的单倍型(A39),而 37% 携带一种此前未曾记录的独特单倍型(A184),属于源自东亚的 a5 mtDNA 次支系。[20] 相较之下,澳洲野犬与新几内亚歌犬则都属于单倍型 A29[21][22][c],属于 a2 次支系,[23][24],因此在 mtDNA 层面上并无近期的遗传关联。2013 年另一项对美洲多种犬种(包括卡罗莱纳犬、秘鲁无毛犬与吉娃娃犬)的研究则指出其与东亚犬种存在古老的迁徙关系。[25][20]
2015 年,一项针对 161 个品种共 4,676 只纯种犬,以及 38 个国家的 549 只村落犬进行的研究,透过母系 mtDNA、父系 yDNA 与常染色体DNA标记,检测其与欧洲犬种的混种程度。结果显示北美洲本土犬(除北极区域外)并无固有的 yDNA 单倍型。然而,卡罗莱纳犬的 mtDNA 含有 10%–35% 的前哥伦布时期血统(单倍型 A184),与东亚犬种有聚类关系。[26]
2018 年,一项比较北美与西伯利亚化石犬只及现代犬的 mtDNA 与核 SNP 研究指出,犬类在距今约 4,500 年后才由西伯利亚进入美洲,与人类到达的时间相差甚远,并在 9,000 年内保持隔离,直到欧洲人到来才几乎灭绝,被欧亚犬取代;这些接触前犬类拥有独特的基因特征,现今几乎消失,与北极犬种的关系最近。该研究中的三只卡罗莱纳犬展现出最多达 33% 的前接触/北极血统,不过研究也未能排除这是因与现代北极犬混种所致。[27]
2020 年,一项使用 qpAdm 对现代犬与青铜时代、 新石器时代犬骨核 SNP 的研究指出,卡罗莱纳犬的 SNP 成分约 36% 来自新几内亚歌犬,62% 来自欧洲,其馀主要归因于旧大陆,几乎没有支持来自贝加尔湖/美洲的血统。[28](Suppl. table S1)
Remove ads
另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