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卢浮宫金字塔
玻璃和金屬結構金字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罗浮宫金字塔(法语:Pyramide du Louvre)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由贝聿铭设计的大型玻璃与金属结构入口与天窗。此金字塔位于卢浮宫的主中庭拿破仑庭院之中,并被三座较小的金字塔所环绕。大金字塔作为罗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入口,让自然光照入地下的游客大厅,同时也让在大厅中的访客能观赏宫殿外观,并可通过通道通往宫殿的不同翼楼。此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为更大规模的大罗浮计画的一部分。[1][2]如今已成为巴黎的地标之一。
Remove ads
设计与建造


大罗浮计画于1981年由时任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宣布启动。1983年,建筑师贝聿铭被选为设计师。金字塔结构最初于1983年底设计,并于1984年初公开展示。此建筑完全以玻璃板与金属杆构成,高度为21.6米(71英尺)。[3]其方形基座边长为34米(112英尺),基底面积达1,000平方米(11,000平方英尺)。[4]整体由603块菱形与70块三角形玻璃组成。[3]金字塔斜面与底座的夹角为51.52度,与古埃及金字塔的角度相似。[5]
金字塔结构由蒙特娄的尼可莱特·查特兰·诺尔(Nicolet Chartrand Knoll Ltd.、设计顾问)与巴黎的RFR工程事务所(施工阶段)共同完成。[6]
金字塔与其下方的地下大厅的设计,是为了解决旧有罗浮宫入口设计无法应付日益增加的游客问题。[7]访客从金字塔进入后会先下降至宽敞的大厅,再从此进入罗浮宫的各主要建筑。[5]设计史学家马克·皮姆洛特(Mark Pimlott)指出:“贝聿铭的设计能有效地从中央大厅将人流分散至广大的地下网络……整体结构让人联想到庞贝古别墅中的中庭,而上方的金属支架与钢索结构又有现代企业建筑中庭的味道,游客的流动则如同国际机场或大型车站的景象。”[8]此设计理念随后也被多座博物馆与商业建筑采用,如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及波特兰的先锋广场商场。
金字塔基座与地下大厅的施工由文西建筑公司负责。[9]
Remove ads

金字塔的建造曾引起长达数年的激烈美学与政治争论。[7]批评主要集中于四点:
现代主义风格与罗浮宫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不符;金字塔作为古埃及象征死亡的符号不合适;该项目被视为密特朗总统的个人雄心;贝聿铭作为华裔美国人,对法国文化理解不足。[10]
批评者认为,金字塔破坏了罗浮宫庄严的法式古典风貌,是“埃及死亡象征”的不合时宜入侵。[11]政治批评则称其为“法老密特朗的金字塔”。[10]有评论讽刺贝聿铭设计的真正用意是为上流人士提供宴会与募款活动的场所。[12]尽管争议不断,金字塔最终仍被接受并成为现代巴黎的象征。[13]
玻璃片数量

金字塔共有673块玻璃板,其中包含603块菱形与70块三角形玻璃。[3]三个侧面各由171块玻璃组成;第四侧(入口面)则略少,为160块。[14]亦有报导指出贝聿铭事务所计算出的总数为689块。[15] 然而,长久以来流传著金字塔共有666块玻璃的谣言,被认为与《启示录》中的“兽名数目”有关。该说法源于1980年代初期建筑官方简介中错误标注的数字,后经多家报刊引用。[16]2003年,小说《达文西密码》再度提及此谣言。[17]实际上,根据贝聿铭事务所说法,密特朗从未指定玻璃数量。[15]
倒金字塔
罗浮宫倒金字塔位于罗浮宫前的罗浮宫卡鲁塞勒商廊,外观为倒置且缩小版的罗浮宫金字塔。
翻新
金字塔原为每年约450万名访客设计,但至2014年罗浮宫参观人数已倍增。2014年至2016年间,位于金字塔下方的拿破仑庭院地下大厅经过全面翻新,以改善通行与动线。[18]
同年,贝聿铭亦在美国纽约州威彻斯特县设计的IBM萨默斯办公园区屋顶上采用大型玻璃金字塔结构。[19]此外,他于1995年设计的摇滚名人堂博物馆亦延续了此玻璃金字塔概念。[19]
罗浮宫早期的金字塔前身
根据1839年的新闻报导,在纪念1830年革命的仪式中,罗浮宫前曾设有一座黑色覆盖、挂有三色旗的临时纪念碑,其中央矗立一座带有葬礼花瓶的金字塔形祭坛。[20]
而根据叙利公爵马克西米利安·德·贝蒂纳的回忆录记载,于1605年时,在罗浮宫对街矗立的一座高约20英尺的金字塔,因其碑文内容遭耶稣会反对而被拆除。[21]
参见
- 杨·韦莫斯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