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教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教育(英语:Education in India)- 该国的教育系统运作主要由印度政府的公立学校主导,有中央、邦及地方政府共同参与。[1]依据印度宪法中多项条文及《2009年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该国6至14岁的儿童/青少年享有免费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印度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间的数量比例约为10:3。[2]

印度的教育范畴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大专教育及职业教育等多个层级与类型。教育品质会因地点(都市或乡村)、性别、种姓、宗教、语言及身心障碍等因素而有显著差异。
印度的教育体系仍有诸多改善空间,例如:提升教育普及率、增进教育品质、[3]缩小教育差距、降低辍学率、提高入学率及完成学业率、[4]强化学习成效与就业能力、加强治理与问责、促进创新与科技发展,以及应对COVID-19大流行所带来的冲击有关联。印度的教育发展受到国家及邦级政府多项政策与计画的影响,如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国家教育使命、国家中等教育使命、免费午餐计画、拯救及教育女儿计画,以及国家数位教育架构(National Digital Education Architecture)。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银行、公民社会组织、学术机构、私营部门实体及媒体等众多利害相关者与合作伙伴,前述者亦为印度教育体系提供支持。
印度的教育体系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成绩灌水、[5]贪污腐败、未经认证学校制造假学历,以及毕业生缺乏就业机会。[6][7]印度约有一半的毕业生被评定为不适就业。[8]
Remove ads
教育体系
依据印度宪法,各邦政府迄1976年以前负责管理其辖下的学校,并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上有完全管辖权。在印度宪法第42次修正案于1976年通过后,教育成为中央与邦的并行项目,[9]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被赋予对教育政策及计画提出建议的权力,但各邦政府在执行这些计画时,仍保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9]由于印度领土幅员辽阔(拥有28个邦及8个联邦属地),而导致各邦在学校教育相关的政策、计画、方案及倡议上存在显著差异。 印度政府会定期制定政策框架以指导各邦通过邦级计画与政策。多数的小学及高小由邦政府与地方政府机构管理,且政府管理的初等学校数量持续增加。同时,私立机构设立的学校数量及比例也在增长。该国于2005至2006年度期间,提供初等教育(1至8年级)的学校中,83.13%由政府运作,16.86%由私立机构运作(不包含未经认证的学校、依据教育保障计画(Education Guarantee Scheme)设立的学校,以及替代学习中心)。在私立学校中,3分之1为"补助"学校,3分之2为"非补助"学校。1至8年级的入学学生人数,政府及私立学校之间的比例为73:27。在农村地区的比例较悬殊(80:20),都市地区的比例则相差较少(36:66)。[10]
根据该国于2011年所做的人口普查,印度约有73%的人口具备识字能力,其中男性识字率为81%,女性为65%。印度国家统计委员会于2017-18财政年度进行的调查,显示全国识字率为77.7%,男性为84.7%,女性为70.3%。[11]相较之下,1981年的对应识字率为41%、53%及29%。1951年的对应识字率则为18%、27%及9%。[12]印度的教育体系有所改善,常被视为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13][14]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得力于各公立院校的贡献。该国于过去10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持续稳定成长,于2019年的总入学率已达26.3%(Gross Enrolment Ratio),[15]但印度与已开发国家的专上教育入学率相比,仍有很大的追赶空间。[16]
近年来该国对私立学校的需求持续增加。[17]虽然对此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尚未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原因包括:对英语课程的需求增加、[18]对公立学校品质不满、[19][20]对私校学费的负担能力提升,[17]以及公立学校无法提供学生所需的专业领域及良好的学习环境。[21]该国的2009年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通过后,私立学校必须"获得政府认可"。而私校需符合特定条件,方能取得认可。[17]
印度在中小学阶段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私立学校体系,与政府运作的学校相辅相成。在6至14岁的学龄者中,有29%接受私校教育。[22]部分中学后的技术学院也为私立。印度于2008年的私立教育市场营收为4.5亿美元,预计未来将成长至400亿美元的规模。[23]
依据印度2012年《年度教育状况报告》(ASER)的数据,印度农村地区6至14岁的学龄者,入学率高达96.5%。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该国入学率已连续4年超过96%。2007年至2014年间,印度同龄层学童的平均入学率为95%。根据2018的ASER,6至14岁未入学的学龄者人数已下降至2.8%。[24]另一份于2013年提出的报告指出,印度各经认可的城乡学校(1至12年级)共有2.29亿名学生入学,比2002年的总入学人数增加230万名,其中女生的入学人数成长19%。[25]印度在教育普及率上虽逐步迈向全民教育,然而在教育品质,特别是公立学校体系的,备受质疑。虽然该国的小学入学率超过95%,但青少年中仅有40%进入中学(9至12年级)。自2000年起,世界银行已对印度教育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经费。印度教育品质低落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中每日约有25%的缺勤率。[26]印度各邦已推行考试及教育评估制度,以揪出并改善这类学校。[27]总部设于纽西兰的人权衡量倡议组织进行的调查指出,印度在受教育权方面的落实程度,仅达到其收入水平应有表现的79.0%。[28]
虽然印度有私立学校,但其教学内容、运作模式(须为非营利组织才能经营经认证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细节,皆受严格规范。因此将政府学校与私立学校作二元区分,可能造成误导。[29]然而,吉塔·甘地·金登(Geeta Gandhi Kingdon,一位在教育经济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女学者,特别关注印度的教育体系)在其名为《印度公立学校的空洞化和私立学校的扩张(The Emptying of Public Schools and Growth of Private Schools in India)》的报告中指出,制定健全的教育政策,必须考量印度公立及私立学校规模的变化趋势。忽略这些趋势,将导致政策或立法失当,进而对儿童教育造成负面影响。[30]
印度的大学数量迄2019年1月已超过900所,学院则有40,000所。[31]印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为史上处于弱势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及其他落后阶层,依据平权措施保留相当数量的名额。在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大学、学院及类似机构,这些弱势群体的保留名额上限为50%,各邦则可能有所差异。马哈拉什特拉邦于2014年实施73%的保留名额,为印度境内最高比例。[32][33][34][35]
Remove ads
历史


印度的早期教育在学童启蒙仪式后,由上师(guru)或导师(preceptor)的监督下开始。[37]教育主要透过古鲁库拉体系传授。上师与其弟子(Shishya)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38]古老塔克西拉大学 是古印度一处高等学术机构,其历史可能远溯至公元前8世纪。然而,塔克西拉是否能被视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仍存在争议。因为居住于此的教师,可能并未在特定学院中拥有正式身分,且与后来的东印度那烂陀寺相较,前者似乎并无专门兴建的讲堂及住宅区。那烂陀寺是世界上最早具备现代大学体系概念的教育机构,所有科目皆以巴利语(一种古印度语)授课。[39] 世俗教育机构随著佛教寺院的发展而兴起。这些机构提供实用性教育,例如医学研究。公元前500年至公元400年间,有多个城市学习中心逐渐崭露头角。重要的城市学习中心有那烂陀寺、超戒寺)及飞行寺等地(三处皆位于今日比哈尔邦)。[40]这些机构以系统性方式传授知识,并吸引众多外国学生前来研习巴利语佛教文学、逻辑及巴利语文法等科目。婆罗门教师考底利耶是其中最著名的教师之一,他与建立孔雀王朝有著密切关联。[41]
史上的沙门与婆罗门经由接受捐赠的方式提供教育,而非向学生或其监护人收取学费或筹措资金。.[42]后来,窣堵坡(佛塔)及寺庙也成为教育中心,宗教教育是必修课程,但同时也教授世俗科目。学生须梵行或保持独身。这些教团所传授的知识多半与社会群体应尽的义务和技能相呼应。艺术、工艺、阿育吠陀、建筑等,皆为教授科目。
随著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传统教育方式逐渐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43]库特布丁·艾伊拜克等前蒙兀儿帝国的统治者,以及其他穆斯林统治者,创办传授宗教知识的教学机构。[43]如尼扎姆丁·奥利亚和莫伊努丁·奇什提等学者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并建立伊斯兰修道院。[43]来自布哈拉和阿富汗的学生前往印度,研习人文及科学科目。[43]印度的伊斯兰教育机构,包括传统的伊斯兰学校和穆斯林初级学校,教授语法、哲学、数学及法律,这些科目都受到波斯及中东地区在伊斯兰教传播到印度前,所承袭的希腊传统影响。[44]传统伊斯兰教育的特色之一是强调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联性。[44]
英国统治印度,以及随后设立教育机构,促使英语成为教学媒介。部分学校则以本土语言授课,并将英语列为第二语言。 "前现代"教学机构用于指称三种学校类型:教授穆斯林或印度教经典的阿拉伯语及梵语学校,以及教授波斯文学的波斯语学校。印度各地的本土语言学校,以本土语言教授读写及算术。[45]随著1820年代由传教士运作学校的兴起,英国式教育体系逐渐在印度站稳脚步。[46]
Remove ads
印度历史学家达兰帕尔在改变人们对印度殖民时期前教育的认知上扮演关键角色。[47][48]达兰帕尔的主要著作,皆以殖民政府统治期间,对当地教育、农业、科技及艺术的纪录为基础。[49][50]他耗时10年进行深入,具开创性的历史研究,从早期英国行政官员的大量报告中寻得证据,显示当时孟买、孟加拉、马德拉斯管辖区以及旁遮普邦,本土教育机构普遍存在,教授内容丰富,且学术性很高的课程,当地6至15岁的学童,每日的到校率约为30%。[51]
印度大片地区于马拉塔帝国在1818年覆灭后纳入英国统治之下。[52]殖民地政府在1820至1830年间对其辖下各省普遍存在的本土教育体系,进行过详尽的调查。[52]
孟买管辖区总督委员会(Governor's Council )成员G.L.普伦德加斯特(G.L. Prendergast)于1821年6月27日针对本土学校留下以下记录:[53]
我对董事会诸位成员皆知悉之事无需赘述,即在我方领土内,无论村庄大小,几乎皆设有学校,较大村庄更有多所。城镇内学校林立,大城市各区皆有。当地青年在此学习读、写、算术,其制度极为精简,学费从一两把谷物,至每月一卢比不等,依家长经济状况而定,且此制度简明有效,以致农民或小贩皆能精确记帐,在我看来,其准确度甚至超越我国的下层民众。[54]
英国于1835年在印度颁布《英语教育法案》。此法案将英语定为所有中小学及大学的正式教学媒介。却忽略本土学校及大众教育,结果为仅少数印度上层阶级人士接受教育,以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55]此法案现今普遍被称为麦考利主义。[56]
我们当务之务乃尽力培育一阶层,使其成为我等与所统治之数百万民众间之翻译。此阶层人士,血统肤色为印度人,但品味、见解、道德、智识则为英国人。我等可将此任务交给这个阶层,由他们来精炼当地的通行方言,用从西方术语中借来的科学词汇丰富之,并逐步使它们成为向广大民众传递知识的工具。[54]
印度社会学家赫图卡·贾指出,这项法案导致在乡村及城镇原本蓬勃发展的本土学校逐步衰败。与此同时,英国所推行的政策偏向以"过滤理论"来推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印度中产阶级及以下阶层接受教育的机会。[55]
由基督教传教士运作的教会学校于同一时期也日益增加,对印度英语教育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57]在英国扩张领土期间,《1813年东印度公司法案》出台,解除多项对基督教传教士学校的禁令。印度裔美国历史学家高里·维斯瓦纳坦指出,前述法案促成英印关系的两项重大转变:首先是英国开始承担起对印度人民教育的新责任,其次是传教士活动的管制得以放宽。[58][59]
Remove ads
印度于1947年脱离英国独立后,新政府推动多项计画,以改善印度城乡地区识字率偏低的问题。印度首任教育部长马阿布·卡拉姆·阿扎德主张,中央政府应在全国教育实施强而有力管控,并建立一套统一教育制度。
联邦政府先后成立大学教育委员会(University Education Commission,1948-1949年)、中等教育委员会(1952-1953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及科塔里委员会(Kothari Commission,由道拉特·辛格·科塔里(Daulat Singh Kothari)担任主席,1964-66年),目的在研拟印度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方案。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政府通过《科学政策决议(Resolution on Scientific Policy )》。尼赫鲁政府资助印度理工学院等高等科学教育机构设立。联邦政府于1961年成立印度国家教育研究暨培训委员会(NCERT),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组织,为联邦及邦政府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上提供谘询。[60]
Remove ads
印度教育部于2019年公布一份新的教育政策草案,并进行多场公众谘询。[61]草案内容包含缩减课程内容,以强化基础学习及批判性思考,并提倡更全面、体验式、讨论式及分析式的学习法。[62]此外,草案也提及将课程及教学结构,从10+2学制修改为5+3+3+4学制,以期能根据学童的认知发展,优化学习成效。印度内阁于2020年7月29日批准新的国家教育政策,目的为对现有的印度教育体系进行多项改革。[63]政策的目标是普及学前教育,并特别著重于在2025年以前,让所有学生在小学及之后的学习阶段,都能具备基础的读写及计算能力。[64]
教育阶段
印度于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中,导入5+3+3+4的教育结构。学生将依序在基础阶段学习5年、准备阶段3年、中学阶段3年,以及高等阶段4年,并著重于全人发展与批判性思考。然而,印度各邦及教育委员会的教育实务可能会有差异,此点需特别留意。[65][66][67]
此阶段为选择性,包含3至6岁儿童的幼儿园及幼稚园教育。重点在于幼儿早期发展,并为儿童进入正规学校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安甘瓦迪中心(乡村幼儿发展中心)主要为6岁以下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提供服务。
幼稚园主要招收3至5岁的儿童,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儿童于LKG(小班)就读一年,再于UKG(大班)就读一年。
初等教育通常于6岁开始,为期5年 - 1至5年级。此阶段的主要授课科目有: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语言(通常为英语及地区语言,或是其他外语)、体育,以及品格教育。
中等教育包含9年级及10年级,通常为14至16岁的学生。除常见的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电脑科学、体育及品格教育外,学生也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科目,如额外语言、艺术及职业科目。10年级结束时,学生通常会参加标准化会考,例如各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中学毕业证书考试/中学证书(SSLC/SSC),或由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CBSE)举办的全印度中学考试(AISSE),或由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CISCE)举办的印度中学证书(ICSE)考试。印度的中学教育普遍被称为"high school"或"secondary school"。这些词汇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指称初等教育之后,高等中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
完成中等教育后,学生将进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包含11年级及12年级。学生通常会选择理科、商科或人文/艺术等三个领域之一进行专攻。课程将更著重于所选领域的特定科目,同时也有一些共同必修科目,例如体育、实习、品格教育及艺术或相关科目。12年级结束时,学生通常会参加会考,例如各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高等中学证书考试,或由CBSE举办的全印度高级中学证书考试(AISSCE),或由CISCE举办的印度学校证书(ISC)考试。
印度各邦对于高等中等教育的称谓不尽相同。常见的名词有:安德拉邦、泰伦加纳邦、比哈尔邦、北阿坎德邦及北方邦使用的"中等教育(intermediate education)",阿萨姆邦、马哈拉什特拉邦、喀拉拉邦及坦米尔那都邦]]使用的"高等中学教育(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HSE),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及拉贾斯坦邦使用的"高级中等教育(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SSE),以及卡纳塔卡邦使用的"大学预科教育(pre-university education)"(PUC)。这些名词皆指初级中等教育之后的教育阶段,反映印度各邦用语的多元性。各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可能因中央教育委员会或邦教育委员会而有所差异。
完成12年级后,学生可依其选择的学科领域及职业规划,进入大学或专业机构中继续深造。
印度部分邦,例如卡纳塔卡邦及安德拉邦,其教育体系于初级中等教育(10年级)后,设有两年的大学预科课程(PUC)。PUC通常被称为初级学院。学生会进入大学预科学院,以完成其中级教育,作为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大学预科制度有三个主要学习领域,由学生选择:
- 理科: 此领域专注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和电脑科学等科目。
- 商科: 此领域包含会计学、经济学、商业研究和数学等科目。
- 人文/艺术: 此领域的学生学习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语言等科目。
学生完成大学预科教育后,可选择进入大学、专业学院或其他专门机构继续高等教育。 印度其馀各邦,包含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CBSE)及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CISCE)等中央教育委员会,皆采用10+2学制。此学制包含10年的初等及中等教育(至10年级),以及两年的高等中学教育(11及12年级)。
印度在各个教育阶段,除正规学术课程之外,皆提供职业教育,目的为提供工程、资讯科技、餐旅、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及训练。职业课程于初级中等教育及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皆开设。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实务、课程大纲及考试内容,可能因教育委员会(如CBSE、CISCE、邦教育委员会或国际委员会)而有所差异。此外,印度亦有其他教育体系,例如国际文凭组织(IB)及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CIE),其课程及评估方式皆与传统体系不同。
完成高级中等教育(或称中级教育)后,学生可进入学院及大学继续深造。高等教育选项包含大学部课程(学士学位)、研究所课程(硕士学位)以及博士课程(博士学位)。
印度学前教育


学前阶段是奠定儿童知识、技能及行为的重要基础。完成学前教育后,儿童将进入小学阶段,然而印度的学前教育并非基本权利。在印度乡村地区,小村落几乎没学前学校。但在都会地区及大城市,学前教育产业已有许多设立已久的经营者。小城镇及城市对幼儿园的需求正显著成长,但目前印度仅有1%的6岁以下人口接受学前教育。
- 游戏小组(学前幼儿园) : 游戏幼儿园提供许多基础学习活动,帮助孩童更快独立,并培养其自理能力,例如自行进食、穿衣及维持整洁。学前幼儿园的入学年龄为2至3岁。安格瓦迪中心是由政府出资的免费乡村托育及母婴营养与学习计画,同时也包含免费午餐计画。[68]
- 幼儿园 : 幼儿园阶段的活动,能帮助孩童达成关键的发展里程碑,进而提升其心理及生理能力。幼儿园的入学年龄为3至4岁。
- 小班(LKG) : 又称初级幼稚园(jr. kg)阶段。入学年龄为4至5岁。
- 大班(UKG) : 又称高级幼稚园(Sr. kg)阶段。入学年龄为5至6岁。
LKG与UKG阶段为孩童在情感、心理、社交及生理层面做好准备,帮助他们在往后的学校及大学生活中,更易吸收知识。[69]印度遵循一套系统化的学前教育流程,以最佳方式传授知识,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教师们透过设计简单且富趣味性的课程,使学习过程充满吸引力,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印度初等教育


印度的初等教育分为两阶段:初级小学(1至5年级)及高级小学(6至8年级)。
印度政府相当重视初等教育,其对象为6至14岁的学龄者。[70]由于教育法规由各邦政府管理,各邦的小学学制年限可能有所差异。印度政府禁止童工,以确保孩童免于进入不安全的工作环境。[70]然而由于经济差距及社会条件等因素,免费教育与禁止童工的政策难以有效落实。[70]在初等教育阶段,该国所有经认可的学校中有80%由政府运作或是支持,这个系统是印度最大的教育组织。[71]印度政府于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小学教师人数为5,816,673人。[72]截至2012年3月的中学教师人数则为2,127,000人。[73]依据《2009年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6至14岁(即8年级以下)的儿童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70][74]虽然印度学校入学率有所提升,但许多学童在毕业时,读写及计算能力仍显不足。ASER于2019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印度乡村地区仅有50%的5年级学生能够阅读2年级程度的文本,且仅有29%的学生能够进行基础的除法运算。[75]
然而印度教育系统由于资源匮乏及执政者政治意愿不足,而面临严重的问题,包含师生比例过于悬殊(教师严重不足)、基础建设不足,以及教师培训水准低落。有学者利用"可见性"的概念指出政府在修建学校硬体方面的著重高于改善教学品质的原因。[76][77]对选民而言,学校建设更具"可见性" ,且容易将其归功于政府,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教育品质,则是一项更具不确定性的工作,其成效受到政府难以掌控因素的影响。[78]而促使政府将资源集中于"可见"的领域。
印度政府为提升教育品质,已推行多项措施。1994年启动的"地区教育振兴计画( District Education Revitalisation Programme)"(DERP),目的在借由改革及活化现有初等教育体系,将初等教育普及。[79]DERP的经费有85%由中央政府挹注,其馀15%则由各邦政府负担。[79]DERP开设16万所新的学校,包含8.4万所特殊学校(提供替代教育),为约350万名学童提供教育,并获得UNICEF及其他国际计画的支持。"贪腐对贫穷人口的伤害尤为巨大 - 它将本该用于发展的资金移用别处,削弱政府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加剧不平等与不公正,并阻碍外国投资及援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3年11月在纽约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反贪腐公约》时发表的声明)。[79]喀拉拉邦于2016年1月透过名为Athulyam的百分百识字计画,成为印度第一个达成100%初等教育普及率的邦。[80]
印度有些邦于过去3年中的初等教育计画的总入学率,已达到93-95%的水准。[79]在教师配置及女童入学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79]印度有个称为"Sarva Shiksha Abhiyan"(印地语,意为"全民教育运动")的教育普及计画,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倡议之一。虽然印度学校入学率有所提升,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品质仍有待加强。文献指出印度中小学教育品质低落的主因之一为教师缺勤及疏忽。在一项知名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印度20个主要邦的37,00所学校进行突击检查,发现平均每日有25%的公立小学教师缺勤。[81]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在接受检查的公立小学中,虽然有4分之3的教师并未缺勤,但实际进行教学的教师仅占其中一半。[82]
印度的中等教育


印度的中等教育,针对的是14至18岁的青少年,根据该国于2001年所做的人口普查,此年龄层的青少年人数达到8,850万。中等教育的最后两年通常被称为高等中学教育(HS)、高级中等教育、中级教育,或简称为 "+2"阶段。中等教育的两个阶段(即初级中等和高级中等)对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毕业证书。因此在继续攻读高等教育,例如大学或专业课程之前,学生必须通过教育部下属的教育委员会认证。
印度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印度国家教育研究暨培训委员会(NCERT)、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CBSE)及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ICSE)发布的指示,皆明确规范得参与标准化考试考生的合格年龄 - 于特定学年的5月30日前年满15岁者,具备参加中学毕业证书考试的资格。于同日年满17岁者,则具备参加高等中学毕业证书考试的资格。此外,规定亦指出完成高等中学教育的考生即可申请就读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管辖下的高等教育机构。
印度的中等教育著重于考试,而非课程本身:学生选课的主要目的是为准备参加由中央举办的考试。中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9-10年级,及11-12年级),并于10年级及12年级结束时,举行全国性标准化考试(俗称"会考(board exams)")。10年级的考试成绩,可用于申请中学11-12年级、大学预科,或职业技术学校的入学资格。通过12年级的会考,即可获得中学毕业文凭,可用于申请国内或国际的职业学校或大学。
印度多数学校受限于预算,无法提供科目及排课的弹性(例如印度11-12年级的学生,通常无法同时选修化学及历史,因其分属不同"学科领域")。一般而言,自行学习的人(即未在学校就读者)不得报名参加会考,但参与国家开放教育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Open Schooling,NIOS)等机构者为例外,得报名参加。 参加10年级会考的学生,通常选修5至6门科目:两门语言(其中至少一门为英语/印地语)、数学、科学(通常以物理、化学及生物3个独立科目授课,但以单一科目评分)、社会科学(包含历史、地理、经济学及政治学四部分,并以单一科目评分),以及一门依教师授课能力而定的选修科目。选修科目通常包含电脑应用、资讯科技、商业、绘画、音乐及家政学。
参加12年级会考的学生,通常选修5至6门科目,其中英语或地区语言为必修。10年级后重新入学多数中学的学生,除语言科目外,须从以下"核心学科领域"中择一选修:
- 理科: 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电脑科学、生物科技、体育
- 商科: 会计学、商业研究、经济学、创业学、资讯实务、行销、零售、金融市场管理
- 人文/艺术: 历史、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法律研究、美术、音乐、舞蹈
实际选择依各校规定。选择理科的学生,于12年级将学习至单变数微积分(single-variable calculus)的数学课程。
印度多数著名大学,除要求学生通过中学毕业会考,还需通过大学自行举办的入学考试后方可入学。在印度,高中成绩通常不足以作为大学入学的标准。常见的大学入学考试有联合入学考试(JEE)、国家资格暨入学测验(大学部)(NEET),以及近期推出的大学联合入学测验(CUET)。
印度高等教育

学生可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或是接受大学教育。
根据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ICTE)的报告,印度于2013年拥有超过4,599所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建筑、工程、酒店管理、基础建设、药学、科技及城镇服务等领域的学位、文凭及专科后文凭。这些学校的总入学人数为1,740,000人。[83]
根据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的统计,2010年科学、医学、农业及工程学的总入学人数突破650万。自2001年起,印度选择工程学的女性人数已翻倍。[84]
高等教育
总结
视角


通过高等中学考试(12年级会考)后,学生可注册普通学位课程,如文学、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或专业学位课程,如工程、医学、护理、药学及法律学士学位。[85]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规模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国及美国的。[86]高等教育的主要管理机构为印度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负责落实相关标准,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言,并协助中央及邦政府在硕士及博士(PhD)阶段进行协调。[87]高等教育的认证,则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设立的12个自治机构监督。[88]

迄2012年,印度拥有152所[89]中央大学、316所邦立大学及191所私立大学。隶属于前述教育机构的还有33,623所[90]学院(包含1,800所女子学院),[87]另有12,748所提供文凭课程的机构。高等教育阶段的重点领域为科学及技术。[91]迄2004年,印度教育机构中已有大量的技术学院。[92]远距教学亦为印度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之一。[92]印度政府已推动国家高等教育使命,提供邦立高等教育及技术机构策略性经费。总计将有316所邦立公立大学及13,024所学院纳入此计画。[93]
部分印度教育机构,如印度理工学院(IITs)及国立理工学院(NITs),其工程学大学部教育水准已获国际肯定。其他基础研究机构,如印度科学理工学院(IISc)、印度科学培养协会(IACS)、塔塔基础研究院(TIFR)、哈里什-钱德拉研究所(HRI)、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等科学研究中心(JNCASR)及印度科学教育暨研究学院(IISER),在基础科学及数学领域的研究水准,亦备受赞誉。然而印度无论在公私立部门,仍未建立出世界级的大学。[94]
印度除未建立具竞争力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外,又存在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学店。UGC及AICTE等监管机构正积极致力于铲除未经隶属或认可,擅自开设课程的私立大学乱象。印度政府尚未能有效遏止由大型商人及政客经营的"教育商店"。许多私立学院及大学未达政府及中央机构(UGC、AICTE、MCI、BCI等)所订定的标准,并以欺骗手段招揽学生。例如,由于该国缺乏足够强力的立法供采取法律行动,有许多机构仍持续开设未经认证的课程。品质保证机制未能有效阻止高等教育中的不实陈述及舞弊行为。而监管机构又同时被指控涉及贪腐,特别是在设立"特许大学(deemed-university)"的案例。[95]
我们的大学体系,在许多方面都呈现衰败的迹象……全国近一半的地区,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极低,近3分之2的大学和90%的学院在品质上被评为低于平均水准……我担心在许多邦,大学管理者的任命,包括副校长,都已经政治化,并且受到种姓和社群考量的影响,已出现甚多有关偏袒和腐败的投诉

印度政府深知高等教育部门所面临的困境,而持续推动改革,但仍有15项法案尚待议会讨论及批准。[97] 其中,《2013年外国大学法案》最受瞩目,该法案的目的在促使外国大学在印度设立校区。法案目前仍在讨论阶段,即使最终通过,其可行性及有效性仍备受质疑,因其忽略对印度感兴趣的国际机构之背景、多样性及市场区隔。[98]为有效推动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其中一种策略是发展一套一致且完整的政策,以期注入卓越品质、促进机构多样性,并协助能力建构。[99]
英国出版的高等教育报刊《泰晤士高等教育》于2005及2006年刊出的世界前200强大学排行榜中,印度共有3所大学入榜 - 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研究所及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100]《[[亚洲周刊 (英文周刊)|亚洲周刊》将6所印度理工学院及比尔拉理工学院,皮拉尼列为亚洲前20强的科学技术学院。[101]位于海德拉巴的印度商学院于2010年伦敦《金融时报》全球MBA排行榜中,位居第12名,[102]而全印度医学科学院则被公认为全球医学研究及治疗领域的领导机构。[103]美国新闻网站《商业内幕》于2912年将孟买大学评选为全球前50强工程学院之一(排名第41),也是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中唯一入榜的大学。[104]该校于2013年QS金砖国家大学(Quacquarelli Symonds (QS) 是一家全球性的高等教育分析公司)排行榜中,位居第62名,[105]并在QS印度大学排行榜中,仅次于加尔各答大学及德里大学,为印度第3佳的多学科大学。[106]孟买印度理工学院于2015年4月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推出首个美印合办的EMBA课程。[107]
[[File:IIT Kharagpur Main Building.JPG|[[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印度理工学院克勒格布尔分校|thumb]]

印度自第一个五年计画起便致力于培育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108]印度的《国家教育政策》(NPE)明定设立一最高机构,以监管及发展高等技术教育,该机构于1987年经印度国会立法,正式成立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ICTE)。[109]在中央层级的印度理工学院、印度太空科学技术学院、国立理工学院及印度资讯技术学院,皆被视为国家重点研究院。[109]
印度理工学院(IITs)及国立理工学院(NITs),为印度首屈一指的教育机构。[109]
UGC于印度各地设立多所大学间中心,以推动共同研究,例如位于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核科学中心。[110]此外,尚有部分英国时期设立的学院,如位于北方邦坎普尔的哈考特·巴特勒理工学院,以及位于北方邦勒克瑙的乔治国王医科大学,皆为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除前述机构外,为促进技术教育的发展,许多受认可的专业工程学会也提供辅助,例如:
- 印度工程师学会
- 印度土木工程师学会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India))
- 印度机械工程师学会
- 印度化学工程师学会
- 印度电子和通信工程师学会
- 印度金属学会
- 印度工业工程师学会
- 印度城镇规划师学会 (Institute of Town Planners (India))
- 印度建筑师学会
这些学会为欲提升技术资格的在职专业人士,举办不同层级(学位及文凭)的工程/技术考试。
印度于2011年的技术学院毕业生人数突破70万,较于2010财政年度的55万有所增长。[111][112]然而有一项研究报告指出,75%的技术毕业生及超过85%的普通毕业生,缺乏印度有高需求及高成长全球产业(如资讯科技(IT))所需的技能。[[113]印度于2009年的劳动人口中,仅不到1%受雇于印度资讯科技产业(约230万人)。[114]但截至2023年,估计已约有540万人受雇于此产业,但把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列入考虑,此数字仅为印度劳动人口的0.4%。[115]由于大量学生追求工程、科学和数学领域的教育,印度在满足巨大的就业需求和确保毕业生具备高品质之间,仍有挑战需要克服。[116][117]
学校教育体系
印度的教育属于中央与邦政府的并行项目,表示两造政府皆有责任制定及实施教育政策。[118]中央委员会及多数邦委员会,皆统一遵循"10+2"学制。[119]:3在此学制下,学生教育的前10年于学校度过,后两年则于初级学院(马哈拉什特拉邦的称法)或高等中学(多数其他邦的称法)就读。[119]:44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将进行3年的学士学位学习。[120]前10年再细分为8年的初等教育(5年小学及3年中学)、2年的中等教育,之后再2年的高等中学或初级学院。[119]:5此学制源于1964-66年教育委员会的建议。[121]
印度教育机构分为两类:1) 认可机构 - 包含小学、中学、特殊学校、中等学校、学院及大学(遵循大学或委员会所订定的课程,并接受相关机构的检查),2) 未认可机构 - 不符合认可机构所述条件的机构。[122]
教育政策分别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制定。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NPE)规定在印度中学系统中纳入环境意识、科学技术教育以及瑜伽等传统元素。[123]印度中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将社会弱势群体纳入其中。[124]通常会邀请知名机构的专业人士来支持职业培训。印度中学系统的另一特点是强调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培训,以帮助学生获得其选择职业的技能。[[125]一个重要的新特点是将国家中等教育使命扩展到中等教育。[126]国家中等教育使命是印度政府为实现中等教育普及化(USE)目标而采取的最新倡议。其目的在于扩展并提升至10年级(class X)的中等教育水准。[127]
印度国家技能发展署(NSDA)建立的国家技能资格框架(NSQF),为一套品质保证架构,将学生透过正规或非正规管道所习得的技能水平进行评级及认可。[128][129]
学校委员会负责制定课程,且主要于10年级及12年级举办标准化考试,以颁发学校文凭。其馀年级的考试,则由各学校自行办理。
- NCERT(印度国家教育研究暨培训委员会): NCERT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是最高主管机关。该委员会负责监督印度全国的学校教育课程。[130]NCERT为印度多所学校提供支援、指导及技术协助,并监督教育政策的诸多执行层面。[131]管理各邦特定课程的机构,则称为SCERTs(邦政府教育研究暨培训委员会)。
- SCERT(邦级教育研究暨培训委员会): 多数邦政府皆设有至少一个邦委员会以监督中等教育。然而,部分邦,如安德拉邦,设有多个委员会,而联邦属地,如昌迪加尔、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拉克沙群岛及朋迪治理,则未设立委员会,而是与较大的邦共享服务。委员会为其附属学校制定1至12年级的课程。课程因邦而异,更具地方特色,除英语外,亦以地区语言进行考试 - 通常认为其严谨程度不及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CBSE)或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印度学校证书(ICSE/ISC)等国家课程。多数委员会于学生在10年级及12年级举办考试,但部分委员会甚至于学生在5年级及8年级即举办考试。
- CBSE(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 CBSE负责为其附属学校制定9至12年级的课程,并举办10年级及12年级学生的考试。修读CBSE课程的学生,分别于10年级结束时参加全印度中学考试(AISSE),于12年级结束时参加全印度高级中学证书考试(AISSCE)。考试有印地语及英语两种语言选项。
- CISCE(印度学校证书考试委员会): CISCE为其附属学校制定1至12年级的课程,并举办3项考试,分别为印度中学证书考试(ICSE – 10年级/班级)、印度学校证书考试(ISC – 12年级/班级)及职业教育证书考试(CVE – 12年级/班级)。CISCE的英语水准已可与英国的A-Levels相提并论。此委员会提供更广泛的科目选择。CBSE的10年级及12年级考试,常分别与ICSE及ISC考试进行比较。ICSE普遍认为较CBSE的AISSE(10年级)更为严格,但CBSE的AISSCE及ISC考试,在多数科目上水准相近,仅ISC的英语考试,较CBSE的12年级考试略为严谨。CBSE及ISC均获国际认可,多数国外大学接受CBSE及ISC考试的最终成绩,作为入学依据及完成中学教育的证明。
- NIOS(国家开放教育学院): NIOS举办两项考试:中学考试及高等中学考试(全印度),并开设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国家教育委员会由印度教育部(MHRD)运作,以开放及远距教育模式,向乡村地区及弱势群体提供教育。NIOS由CBSE发起的一项试办计画发展而来,目的在提供优质且负担得起的教育,为学生提供直至12年级的教育。科目选择高度客制化,科目内容与CBSE科目相当。在家自学的学生,通常参加NIOS或国际课程考试,参与NIOS培训的人不具备参加CBSE或ISC的考试资格。
- 印度教、吠陀及梵文教育(一种以印度教传统为基础,强调吠陀经文和梵语学习的教育体系): 圣者桑迪帕尼国家吠陀学术机构委员会(MSRVSSB)为一国家级学校教育委员会,负责向附属学校的学生颁发吠陀布山(10年级)及吠陀维布山(12年级)证书。MSRVSSB证书获印度大学协会(AIU)及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ICTE)认可,作为进入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攻读更高学位的资格。学生除现代科目,亦学习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奥义书、阿育吠陀及梵文。印度政府已赋予MSRVSSB法定权力,可对其他组织营运之吠陀与梵文学校进行认证与认可。[132]
- 伊斯兰学校: 其委员会受当地邦政府管辖,或是自治,或是附属于德奥班德达鲁尔乌卢姆(位于印度北方邦德奥班德的一所伊斯兰大学和神学院)。
- 自治学校: 如伍德斯托克学校(一国际学校)、于朋迪治里的奥罗宾多修道院、维斯瓦·巴拉蒂大学及阿南达玛迦古鲁库拉(Ananda Marga Gurukula) - 基于阿南达玛迦信念的教育机构。
- 国际文凭组织(IB)及剑桥大学国际考试部(CAIE): 这些学校多为私立,同时隶属于印度学校教育委员会,以及国际文凭组织(IB)课程或剑桥大学国际考试部(CAIE)。
- 国际学校: 这些学校依据国际文凭组织、剑桥高级中学考试体系,或其本国学校委员会(如外国大使馆或外籍人士社群所办理),提供10年级及12年级标准考试。

午餐计画为印度政府推行的学校供餐计画,目的在透过于上课日,为政府、政府补助、地方机构、教育保障计画,以及国家中等教育使命支持的另类创新教育中心、伊斯兰学校及马克塔布(Maqtabs,伊斯兰初级学校),[133]还有印度劳工及就业部运作的国家童工计画学校的小学及高年级班级学童,提供免费午餐,以改善全国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134]此计画层为超过1,265,000所学校及教育保障计画中心的120,000,000名学童提供服务,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计画之一。[135]
印度为达成改善贫穷儿童健康及教育的双重目标,推行一项规模宏大的计画,于公立及政府补助的小学提供午餐(MDM)。此计画的行政及后勤责任相当庞大,因此将向目标受益人提供食物券或支付代金视为一种替代方案。[136]
印度政府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虽然全国受到封锁及学校停课,仍编列特别预算,以持续提供孩童营养补给。然而,众多专家对疫情期间午餐计画于基层的执行成效,以及其为学童带来的实际助益,抱持不同看法。[137]
此外另有印度国家教育规划与行政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NUEPA)[138]及国家教师教育委员会(NCTE),负责教育体系的运作管理及教师资格认证。[139]
印度多数孩童于政府运作之学校就读。14岁以下孩童/青少年于社会与经济层面上享有免费教育。印度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数据显示,于20个邦中,有65.2%(1.13亿)的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140]这些学校包含邦及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所运作的学校。大型中央政府营运的学校体系,例如:教育部运作的中央学校组织 、主要供农村学生就读的贾瓦哈尔纳沃达亚学校)、及属于弱势种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阶层女孩就读的卡斯图尔巴·甘地女子学校,以及印度陆军为军人子女所营运的印度陆军公立学校。
中央学校(Kendriya Vidyalaya)计画是为部署于印度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雇员所设立。政府于1965年启动中央学校计画,以提供统一教育,使遵循相同教学大纲的机构,得以相同进度授课,不受雇员家庭调动地点的影响。[130]


这些学校通常由慈善信托运作,并接受政府的部分资助。最大的补助学校系统由德安南学院管理委员会管理。

根据一项调查估计,印度于2014年有29%的儿童接受私立教育。[22]由于超过50%的儿童于都会地区就读私立学校,都市教育的重心已转向私校。即使在乡村地区,于2004-5财政年度也有近20%的儿童就读私立学校。[141]

多数中产阶级家庭会将子女送往私立学校,[141]主要在其居住的城市就读,亦有选择寄宿学校者。私立学校自英国统治印度时期便已设立,位于清奈的圣乔治学校为印度历史最悠久的私立学校。[142]此类学校通常以英语教学,但印地语或邦官方语言亦为必修科目。[143]学前教育大多由系统化的社区幼儿园和若干连锁幼教机构提供。[144]由于玛丽亚·蒙特梭利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居留印度,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印度亦相当普及。于2014年,清奈前10大幼儿园中,有4所为蒙特梭利幼儿园。[145]
许多私立拥有及管理的学校,皆冠以"公立"之名,例如德里公立学校或弗兰克·安东尼公立学校(Frank Anthony Public Schools)。这些学校的模式,是仿效英国公立学校,英国公立学校指的是英国一群历史悠久、收费高昂且具排他性的私立独立学校。
部分研究指出,私立学校往往以高于公立学校单位成本数倍的支出,取得更卓越的成效。其原因为具备更高的目标与更佳的远见。[146][147][148]然而,其他人则指出,私立学校未能向最贫困穷家庭提供教育。对于来自同一家庭、一个孩子就读私立学校,另一个孩子接受政府教育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成就几乎没差异。使得一些分析师认为,私立学校普遍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主要是因为在私立学校受教育的孩子往往来自比政府学校受教育的同侪更富裕的家庭,因此享有"背景优势"。例如,这些优势可能包括在家中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149]
学校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但大多数学校都能获利。[150]然而,印度的私立学校数量仍然很少 - 私立学校的市场占比为7%(小学高年级为21%,中学为32% - 资料来源:堡垒团队研究)。即使是最贫困的人也经常送子女去私立学校就读,纵然公立学校是免费的。一项研究发现,海德拉巴贫民窟有65%的学龄儿童就读私立学校。[148]

截至2015年1月,国际学校谘询机构(International Schools Consultancy,ISC)[152]列出印度拥有410所国际学校。[153]ISC对"国际学校"的定义如下:"如果一所学校在非英语系国家,以英语(全部或部分)向任何学前、小学或中学学生提供课程,或者在英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提供非该国国家课程的英语授课课程,且具有国际化导向,则纳入国际学校的范畴。"[153]包含《经济学人》在内的出版物都采用此定义。[154]
印度允许在家自学,但此选项较少被采用,且经常引发教育界人士讨论。印度政府对这个问题的立场是,如果父母愿意,且有能力,他们可在家教育孩子。时任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卡皮尔·西巴尔( Kapil Sibal )曾表示,虽然印度有2009年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如果有人决定不送孩子去学校,政府也不会干预。[155]
非政府组织在印度教育领域的工作大致涵盖4个方面 - 试行多级教学方法(尤其在农村地区)、改善学习环境、教师培训和支持,以及建立更强大的学校-社区联系。[156]
非政府组织在教育领域的参与对向资源匮乏的社区(如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城市贫民、从事童工的儿童、残疾儿童等)提供有针对性的行动有重要作用。全民教育运动(SSA)认可非政府组织在确保教育机会方面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残疾学生。[157]非政府组织透过领导残疾人士的倡议运动或在农村地区为残疾儿童提供各种援助,为SSA提供助力。[158][159]
非政府组织在全民教育运动中也与政府合作,以接触被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的儿童,包括移工子女、童工、辍学生、居住在内乱地区的儿童和女童。[160]印度在教育和识字领域运作的注册非政府组织有79,960个。[161]在全民教育运动(SSA)框架下的合作,可借由中央及邦政府的经费挹注、经指定之国家与邦资源机构提供经费之活动,或参与各村教育委员会之社区活动等方式达成。[162]
参与基层教育的非政府组织通常透过地方治理机构(如潘查亚特拉杰)提供服务,并强调社区参与以确保品质。[163]
非政府组织也与邦政府合作,以推动教师培训。许多非政府组织与当地地区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瑞诗谷教育资源学院(Rishi Valley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s,RIVER)已与印度多个邦的学区合作,提供多级、多层次的培训方法,以满足偏远单间学校的需求。[164]中央邦的埃克拉维亚基金会自1987年以来一直与邦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合作,透过强调科学领域的技能发展和实践学习,培训教师,促进儿童学习。
非政府组织历来与非正规教育(NFE)计画相关联,既提供替代教学方法,也提供主流教育的替代方案。[163]
关于非政府组织参与教育的研究,对把非政府组织模式纳入正规学校教育的做法提出批评,认为这是一种低成本选择,需要建立制度机制以避免削弱国家在提供初等教育方面的财政责任。[163]非政府组织计画的成本效益仍有待确定。在一些研究中,非政府组织被证明在全球南方(参见南北分歧)更具成本效益,但人们也提出担忧,因为此乃透过牺牲伦理道德达成,如低薪聘用非政府组织员工。[165]
印度的开放与远距学习
开放学校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允许个人透过弹性且可延伸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业。此制度主要针对因工作、经济困境或其他个人因素而无法参与正规学校教育的学生。[166][167][168][169]国家开放教育学院(NIOS)是印度最大的开放学校教育体系,在印度教育部的主持下运作。NIOS在中学(10年级)和高中(12年级)阶段提供各种学术和职业课程。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利用开放和远距学习方法达成目的。
除国家开放教育学院(NIOS)外,如喀拉拉邦等邦亦设有各自之开放学校教育委员会,提供相仿之弹性学习与认证机制。由NIOS或邦开放教育委员会所颁发之证书与资格,获印度国内外各教育机构、学院及大学认可,且与正规学校教育所取得之证书具相同效力。印度透过开放与远距学习中学及高中课程的学生共有140万名。[170]
对于错失完成学校教育机会的人士,锡金邦开放学校教育暨技能委员会(BOSSE)与国家开放教育学院(NIOS)在学校层级提供持续教育的机会。各邦政府也于2012年推出邦层级开放学校计画,以提供远距教育。[171]
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和各教育机构免费提供大规模开放线上课程。
印度的线上教育始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然而只有一小部分印度人口能够接触到这类课程。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最近启动"印度线上学习"(Bharat Padhe Online)计画。[172]因为印度经历好几波COVID-19大流行,印度政府因而实施过全球为期最长的学校停课。这些停课凸显在城乡之间、男女之间在线上学习资源取得与运用上的显著不平等。[173]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2018年7月4日发布《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线上课程或计画)条例》。远距教育局开始批准高等教育机构以完全线上模式提供证书、文凭和学位课程。[174]此为印度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里程碑式改革行动 。
COVID-19疫情迫使印度各地学校与大学停课,师生须迅速调整以维持学习进度。线上教育随之蓬勃发展并扮演关键角色,协助众多学子持续学业。此一转变不仅确保学习不致中断,更展现出线上教育的巨大潜力。[175]
听障族群教育
印度拥有极为丰富的多元文化,包含8大主要宗教、数百个民族群体,以及21种语言与数百种方言。[176]这种多样性使得印度在数代以来为听障(或听力受损)(DHH)人士提供教育面临挑战。[176]
印度听障教育历史悠久,然而在此的教育方式,并未有统一及明确的方针。[176]此现象源于部分与全球相似的状况,以及印度独有的因素。[176]举例而言,印度独立前,缺乏针对身心障碍者的明确法律与保障。[176]独立后,身心障碍者权益虽有所进展,但此议题仍未获全面解决。[176]
印度在独立前仅有24所聋人学校,且均采用口语教学法。[176]当时普遍认为使用手语将阻碍聋童听力与口语发展。[176]此外因印度缺乏统一的手语,各地学校所使用的手语均有差异。[176]
印度独立后,听障人士所能取得的服务与资源有所增加,然而教育上的挑战依旧存在。[176]全国各地皆有组织致力于推广并提升听障者的教育品质。[176]
虽口语教学法于印度占主导地位,此教学法鼓励口语表达与听力训练,然对听障孩童而言,通常不切实际。[176]
印度手语(ISL)虽已存在,却未获政府正式认可,且内容尚不完整。[176]各地手语有所差异,且专业人士及教育工作者多不鼓励使用。[176]过去认为手语将阻碍听障孩童听力及口语潜能发展之观念,至今仍存。[176]近年来,鼓励于印度推广手语并于学校中教授之观念逐渐兴起。[176]印度首部手语词典于2017年正式推出。[177]
基于前述挑战及对手语之既定观念,印度听障人士之教育,往往著重于教导孩童听、说及读唇,此即所谓之口语教学法。[178]
印度境内设有普通学校及特殊学校。[176]特殊学校为不同障碍类别之孩童提供教育。[176]特殊学校对听障孩童而言,可能具备益处,且能提供较普通学校更佳之教育品质。[176]然特殊学校并非每位聋童皆能就读。[176]有时离开孩童住家过远。[176]印度鼓励听障者使用听力技术,并强调听说能力,这使得配戴听力辅具的孩童,多半被安排至普通学校就读。[176]一旦孩童配戴听力辅具,便普遍认为其能在普通学校就读。[177]但即便配戴听力辅具,听障孩童仍需特殊教育之辅助方能成功。[176]此举使其于普通学校中处于显著劣势,并可能导致其于学业、语言及发展方面落后。[176]鉴于此类原因,诸多听觉受损而童所受之教育品质低落,甚或未曾接受教育,致使这类儿童之文盲率攀升。[176]
印度普通学校与聋校之教育皆存在问题。[177]即使于聋校中,手语亦鲜少教授及使用。[177]有部分学校会使用少量手语,但印度所有聋校皆采用或声称采用口语教学法。[177]由于印度社会对手语及整体身心障碍之污名化与既有观念,部分聋校被迫秘密教授手语。[179]聋校学童必须尝试透过听力或读唇及书写方式进行学习。[180]进入普通学校就学的听觉受损学童也碰到类似的情况。[180]
印度目前约有数百所聋校,且为听障人士提供职业训练亦日趋普及。[177]
印度境内并无专为听障人士设立的学院或大学。听障人士之教育往往止于小学阶段,且于此阶段亦难以有效学习。[178]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听障人士求职之路极为艰辛。[178]
印度仅德里大学设有为听障人士服务的手语翻译员。[178]
教育品质

依据印度于2011年所做人口普查中之定义,"凡年满7岁,通晓任一语言读写并能理解者,即视为识字"。依此标准,2011年之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识字率为74.04%。[181]15至24岁年龄层之青少年/青年识字率为81.1%(男性84.4%,女性74.4%),[182]而10至19岁年龄层之男性识字率为86%,女姓的为72%。[183]
印度各邦中,以喀拉拉邦的识字率最高,达93.91%,而比哈尔邦的识字率为61.8%。[181]于2001年取得的资料显示,印度全国"绝对文盲"人数总计3.04亿。[181]识字率的性别间差距显著,以拉贾斯坦邦为例,为印度女性识字率最低之邦,[184]当地女性识字率为52.66%,男性识字率则为80.51%,两者间差距达27.85%。[185]
印度截至2011年各级教育之入学率分别为:学前教育58%、初等教育93%、中等教育69%及高等教育25%。[186]
虽然农村地区10岁儿童之初等教育整体入学率颇高,但仍有半数无法进行基础阅读,超过60%无法进行除法运算,且半数于14岁时辍学。[146]
印度坦米尔那都邦与喜马偕尔邦于2009年参与每3年举办一次,针对15岁学生之PISA测验。两邦的排名皆敬陪末座,分数仅比吉尔吉斯斯坦为高,且较OECD国家之平均水准低200分(两个标准差)。[187]事件发生后,虽然曾短暂引发针对印度初等教育品质的争议,印度最终决定不参与2012年之PISA测验,[188]并再次于2015年及2018年放弃参加。[189][190]
既然免费公立教育之教学品质面临危机,多数都市贫民已转而选择私立学校。估计于部分都市中有高达3分之2之学生在私立学校就读,[191]其中多数每月仅需缴纳约2美元之象征性费用。
官方数据显示印度公立学校初等教育之师生比为35:1。[192]然印度教师旷职率极高,有25%之教师从未现身于工作岗位。[193]世界银行估计支付给这类向来旷职教师之薪资,每年即达20亿美元。[194]”
由研究人员克雷默等人(Kremer etc)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调查期间,私立学校教师的缺勤率为25%,公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缺勤率则为40%。支薪的教师中,缺勤率的分布有马哈拉什特拉邦的14.6%,及贾坎德邦的41.9%不等。约每3,000名公立学校校长中,仅有1名会将屡次缺勤的教师解聘。[195]研究报告也提出,"于对印度具全国代表性之公立小学样本进行突击访查的当时,仅约半数教师正在授课。"[195]
根据《印度高等教育报告:扩张、包容性、品质与财政相关议题》[196]所述,就总体入学率衡量,印度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从1950/51年的0.7%增长至1960–61年的1.4%。至2006/07 年,比率已增至约11%。尤其是至2012年,比率已突破20%。
根据人力资源发展部发布之全印度高等教育调查(AISHE),坦米尔那都邦在全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入学率中名列前茅,于2016–17年间增长2.6%,达46.9%。[197]
有份于2008年发表的估计指出,印度求职者仅有5分之1曾接受任何形式的职业训练。[198]然随著CBSE于教育体系中进行变革,强调于9年级及11年级课程中纳入特定数量及种类之职教科目,预期情况将有所改善。学校虽非受到强制,然多数已自愿采纳,将变革纳入其课程规划之中。
议题
依据2016年年度教育状况报告,印度有3.5%的学校缺乏厕所,而仅有68.7%的学校拥有堪使用的如厕设施。于2016年,受访学校中有75.5%设有图书馆,较2014年的78.1%为少。设有独立女厕之学校比例,自2010年的32.9%增至2016年的61.9%。[199]74.1%的学校提供饮用水设施,64.5%的学校设有操场。[200]
印度的现代教育经常受到批评,因为它著重死记硬背,而非进行问题解决。[201][202]印度学者安尼尔·K·拉杰万什指出,印度的教育体系似乎在制造僵尸,因为大多数学生似乎全力在计较分数的考试,而非学习或是玩耍。[203]名为儿童权利学前教育(Preschool for Child Rights)的组织指出,几乎99%的学前教育机构根本没有课程。[204]而且在大多数学校中也不鼓励创造力,或仅将创造力视为一种娱乐的形式。[205]
十九世纪的英国本质主义知识观,强调教育的个人、科学、普遍和道德目标,而将社会和文化目标置于次要地位。这种观点,加上目的在维护大英帝国在1857年后意识形态领导的印度社会建构,共同塑造出当地的官方学校课程。殖民政府和受过英语教育(且往往是高种姓的精英),拒绝民族主义者戈帕尔·克里什纳·戈卡尔 于1911年提出的实施小学教育免费及义务化的法案,而进一步巩固以殖民目标为中心的课程。两位研究人员霍姆斯(Holmes)和麦克林(McLean)(1989年, 151)认为,虽然殖民教育观与民族主义后殖民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紧张关系,但英国本质主义在印度扎根深厚,部分原因是"殖民价值观与本土传统价值观相吻合"。[206]


印度独立后,将教育视为透过社区发展,可带来社会变革的一种有效工具。[207]行政控制在1950年代有效启动,当时政府于1952年实施,将数个村庄纳入社区发展区的单位,社区发展区是一个国家计划下的权威机构,可控制多达100个村庄的教育。[207]区发展官 (Block Development Officer) 负责监督150平方英里(390平方公里)的地理区域,居住的人口可达70,000人。[207]
研究人员塞蒂 (Setty) 和罗斯 (Ross) 详细阐述这些计划的作用。计划本身进一步分为个人导向、社区导向或个人暨社区导向,其中指定的工作人员在村级监督微观层面的发展:
社区发展计划包括农业、畜牧业、合作社、乡村工业、乡村工程(包括小型灌溉、道路、建筑)、健康和卫生(包括家庭福利、计划生育)、妇女福利、儿童保育和营养、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和识字)、青年福利和社区组织。在这些发展领域的每一方面都有几个计划、方案和活动,它们是累加的、扩展的和逐渐减少的,涵盖整个社区、部分群体或特定目标人群,如小型和边缘农民、工匠、妇女以及一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207]
虽然前述乡村教育计划遭遇一些挫折,在1950年代仍持续推行,并获得私立机构支持。[208]在甘地格拉姆乡村学院成立,和有5,200个社区发展区成立时,已建立起一个相当规模的乡村教育网络。[209]相继建立的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妇女成人教育学校。[209]
政府持续将乡村教育视为一项进程,认为它相对能摆脱官僚积压和普遍停滞的困境。[209]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资金短缺会抵消乡村教育机构取得的成果。[210]有些想法未能被印度贫穷人口接受,政府的投资有时收效甚微。[210]而如今政府的乡村学校仍然资金不足且人员短缺。一些基金会,例如非政府组织乡村发展基金会积极投入建设高品质的乡村学校,但受到其教育的学生人数仍然很少。
印度乡村地区的教育价值观与城市的有所不同,完成学业的比率较低。学校内性别比例失衡 - 男性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比例为18%,而女性仅为10%。估计印度从未入学的儿童人数接近1亿,是全球未入学青少年最集中的地区。[211][212][213][214]



印度女性的识字率远低于男性。入学的女童人数显然少得多,而且许多人会中途辍学。[216]在印度家庭的父权制环境中,女童的地位低于男童,享有的特权也较少。[217]保守的文化态度阻碍一些女童上学。[218][219]此外,属于中上阶层,受过教育的妇女,较低种姓且未受教育妇女在进入劳动市场的可能性较低。前者因传统、文化和宗教规范而选择留在家中。[220]
从英属印度时期到1947年印度共和国成立期间,印度女性中的识字比例在2%到6%之间。[221]他们的识字率透过共同努力,从1961年的15.3%提高到1981年的28.5%。[221]到2001年,女性的识字率已超过50%,但这些与世界标准,甚至与印度国内的男性识字率相比,仍非常低。[222]印度政府于2009年启动Saakshar Bharat Mission(萨克夏尔·巴拉特任务),为一项全国性扫盲计划,以提高印度人的识字率,特别是女性的,目标为将女性文盲率降低到当时水平的一半。
提升印度妇女的教育水平在提高该国的生活水准方面有重要作用。[223]较高的女性识字率可鼓励和促进儿童(尤其是女童)的教育,以及降低婴儿死亡率,而提高家庭内外的生活品质。[224]多项研究显示较低的女性识字率会导致较高的生育率和婴儿死亡率、较差的营养、较低的收入潜力以及缺乏在家做决策的能力。[225][226]女性较低教育水准也被证明会对儿童的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影响。[227]在印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其结果支持婴儿死亡率与女性识字率和教育水准呈负相关的事实。[228]该调查还表明教育与经济成长之间存在关联。
印度不同邦之间的女性识字率存在巨大差异。[229]喀拉拉邦的女性识字率最高,为91.98%,而拉贾斯坦邦的女性最低,为52.66%。[230][231]这与各邦的健康水准有关联,喀拉拉邦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74.9岁,而拉贾斯坦邦的为67.7 岁。[232]
印度将高等教育界定为18至24岁年龄群体的教育,其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虽然女性占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24-50%,但高等教育内部仍然存在性别失衡。科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3分之1是女性,工程专业的学生中只有7%是女性。然而在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中,女性超过一半。[233]
印度在2018年发现该国有277所假冒的工程学院。[234]印度政府于2010年1月决定撤销多达44所"特许大学"(Deemed university)。政府在其证词中称这些机构的管理层并未考虑学术因素,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家族封地来经营"。[235]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于2009年2月发现印度有39所假冒机构在运作。[236]
印度只有16%的制造商会为其员工提供在职培训,而中国则有超过90%的。[237]

在印度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成就可宽松的定义为 - 基于学生的成就,基于教学的年资,而这两者并非一定与教师的技能或能力相关。机构管理层可能会被迫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学生年级或教学年资来做晋升的依据,而这两者通常并不能反映出一位教师的素质。[238]当一位教师升任至管理职务,未必表示他是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根据前述,由于教师看不到自己的成长和成功实际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往就不会参与任何专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框架,帮助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规划职业路径,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发展。[239]
由于印度学生进入知名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出现许多私立补习班。这些补习班为学生准备工程、医学、工商管理硕士(MBA)、银行业职位入学考试,以及美国学术评估测试(SAT)和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另有一些补习班教授英语等科目,以帮助学生在印度国内和国外就业。
私立补习班分为两种:线下和线上。市场上有许多线上补习中心和应用程式,使用量正在增长,尤其是在二线大都会城市之中。[240]
印度工商联合会(ASSOCHAM)于201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预测该国到2015年,私立补习行业的规模将增长到400亿美元,约当2.39兆印度卢比。[241]
拉贾斯坦邦的科塔被称为工程和医学院入学考试补习产业之都。[241]在旁遮普邦,补习班教授英语,以帮助有申请外国签证意愿的人士获得申请所需的雅思(IELTS)分数。[[242]德里的穆克吉纳加尔和旧拉金德纳加尔被认为是联邦公务员考试(UPSC Civil Services Examination)的补习中心。[243]中央和一些邦政府也为学生提供免费补习,特别是针对少数族群的学生。[244]
有人指责补习班导致学生忽视学校教育。[245]教育家如阿南达克里希南批评补习班的过度发展正对学生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同时也加剧家长的经济负担。这些教育家认为如果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教育体系,孩子们就不需靠补习来帮忙。[246]
印度教育体系因其强调死记硬背,加上有激烈考试压力而受批评。这种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和学生出现自杀案例有关,尤其是在拉贾斯坦邦的科塔,那里的学生在准备联合入学考试(JEE)和国家资格暨入学测验(大学部)(NEET)等竞争激烈的考试。印度学生于2023年的自杀人数有所上升,其中拉贾斯坦邦的科塔在一年内创下26起自杀案例纪录。[247][248]如国家级共同入学考试(NLCEE)等举措为学生提供接触各种职业道路和机构的机会,引导他们对自己未来做出明智的决定。透过减少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遗憾,这些举措的目的为减轻学生压力,并帮助他们避免对学术挑战做出极端反应。[249]
印度教育部也实施一项监管私立补习班的新法律,试图减少日益增长的学生自杀现象。[250]
印度教育体系的品质一直受到腐败所侵蚀,并对社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印度的教育腐败被认为是国内黑钱的主要来源之一。[251]一所私立大学 - 马纳夫·巴尔蒂大学于2021年被指控在过去10年共出售数万个学位以牟取暴利。[252]
成绩灌水已是印度中等教育的一个问题。如今在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CBSE)的考试中,获得总平均分95%的学生人数,是2004年的21倍,而获得总平均分90%的学生人数则接近9倍。在印度学校证书(ISC)委员会中,如今获得95%的学生人数几乎是2012年的两倍。CBSE在2017年初召集所有40个学校委员会举行会议,敦促他们停止"人为抬高分数"。CBSE决定以身作则,并承诺不膨胀学生成绩。虽然2017年的成绩出现小幅修正,但该委员会显然并未完全放弃这种做法。于2017年,几乎6.5%的数学考生获得95分或更高,是2004年的10倍,几乎6%的物理考生获得95分或更高,是2004年的35倍。[253][254]
举措


印度独立后,为落后的表列种姓(Scheduled Castes)和表列部落(Scheduled Tribes)制定许多规则。中央政府于1960年公布一份清单,列出405个表列种姓和225个表列部落。[255]于1975年对列表进行修正,列出841个表列种姓和510个表列部落。[255]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总百分比为22.5%,其中表列种姓占17%,表列部落占剩馀的5.5%。[255]在这份报告发布后后,许多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越来越多自称为达利特(Dalit),这是印度法学家比姆拉奥·拉姆吉·安贝德卡采用的马拉提语名词,字面意思是"受压迫者"。[255]
印度许多教育计划都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提供名额保障。[256]印度还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提供特别的保留名额,例如在中央学校(Kendriya Vidyalaya)为表列种姓保留15%的名额,以及在中央学校为表列部落保留7.5%的名额。[256]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印度的许多计划和教育设施中都享有类似的保留名额。[256]从1998-1999年起,印度东北部偏远地区在不可失效的中央资源池(Non-Lapsible Central pool of Resources,NLCPR,指不受年度预算周期限制的政府预算)下获得保障。 [257]设置NLCPR的目的在为这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257]
来自安德拉邦、阿萨姆邦、比哈尔邦、贾坎德邦、卡纳塔卡邦、喀拉拉邦、古吉拉特邦、北方邦和北阿坎德邦的偏远、欠发达地区或弱势社会群体的妇女,都受到1989年启动的"妇女平等计划"(Mahila Samakhya Scheme)覆盖。[258]除教育方面的规定外,此计划还在农村地区举办会议和研讨会来提高人们的认识。[258]印度政府在2007-08年间拨款3.4亿卢比(390万美元),在83个地区(包括超过21,000个村庄)实施前述计划。[258]
有68个儿童之家(Bal Bhavans)和10个儿童中心(Bal Kendra)附属于国家儿童之家(National Bal Bhavan)。[259]此计划包括教育和社会活动,并表彰在特定教育领域具有明显才能的儿童。[259]曾举办过许多计划和活动,其中还包括文化交流和参与多个国际论坛。[259]
印度的少数族群,特别是那些被政府认为"教育落后"的群体,在1992年修订的印度国家教育政策(NPE)中获得保障。[260]印度政府为落实1992年修订的行动纲领,积极推动"教育落后少数族群地区密集计划"与"玛达沙教育现代化财政援助计划"。[260]这两项计划于1994年在全国启动。[260]印度议会于2004年通过一项法案,允许符合规定标准的少数族群教育机构寻求附属大学的资格。[260]
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与电子资讯科技部合作,启动国家奖学金入口网站,为印度学生提供寻得各政府机构提供的国家和邦级的奖学金机会。于国家电子政务计划(NeGP)之下有个线上任务模式专案,每年列出超过50个奖学金计划,其中包括著名的少数民族事务部(MOMA)的专上和专科学习奖学金。在2017-18学年,MOMA奖学金资助过116,452名学生,总额达31.657亿卢比。[261]国家奖学金入口网站持续列出由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ICTE)、大学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和各邦政府管理的奖学金计划。
印度宪法第45条最初规定:
国家应努力在本宪法生效后10年内,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直至他们年满14岁。[262]
此条款是印度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实际上表示它属于一套在精神上需遵守的规则,如果政府实际并未遵守条文,不能被起诉。[263]然而由于该原则具有明显的情感和实际价值,且在法律上是印度宪法中唯一有时间限制的指导原则,因而此项原则的执行成为争论的焦点。[263]
在印度最高法院于1990年代采取行动后,第93次修正案建议对印度宪法进行3项独立修正:[264]
印度宪法经修正后,新增第21A条,内容如下:
国家应以法律规定的方式,向所有6至14岁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265]
第45条拟议由以下列条款取代:
为6岁以下儿童提供幼儿保育和教育的规定:国家应努力为所有儿童提供幼儿保育和教育,直至他们年满16岁。[265]
另一条款,第51A条,将额外增加以下条文:
...父母或监护人[应]为其6至14岁的子女或(视情况而定)受监护人提供受教育机会。[265]
该法案于2001年11月28日在印度议会下议院人民院(Lok Sabha)获得一致通过。[266]随后于2002年5月14日在上议院联邦院(Rajya Sabha)通过。.[266]当印度总统签署后,这项宪法第86次修正正式完成并生效。[266]6至14岁的儿童随即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267]
印度宪法第46条规定:
国家应特别关心人民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经济利益,特别是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并应保护他们免受社会不公正和一切形式的社会剥削。[181]
关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其他规定,可在第330、332、335、338-342条中找到。[181]宪法的第5和第6附表也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列出特别规定。[181]
印度中央政府在第10个五年计划(2002-2007年)中概述其4,380亿卢比(50亿美元)教育总预算的支出:65.6%,即2,880亿卢比(33亿美元)用于小学教育、9.9%,即432.5亿卢比(4.9亿美元)用于中学教育、2.9%,即125 亿卢比(1.4亿美元)用于成人教育、9.5%,即417.7 亿卢比(4.8亿美元)用于高等教育、10.7%,即470亿卢比(5.4亿美元)用于技术教育,以及剩馀的1.4%,即62.4亿卢比(7100万美元)用于其他教育计划。[268]
印度中央政府在2011-12财政年度为印度教育所属的学校教育和识字部(Depa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Literacy )拨款3,895.7亿卢比,该部门是印度负责小学教育的主要部门。在此拨款中,主要的2,100亿卢比用于旗舰计划"全国普及教育运动"(Sarva Siksha Abhiyan)。但官方任命的安尼尔·博尔迪亚委员会(Anil Bordia Committee)建议同一财政年度要拨款3,565.9亿卢比,前述2,100亿卢比的拨款被认为非常低。
通过的《2009年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实际需要更高的拨款才能达成。印度针对教育领域的困境,已在近年宣布多项重大措施以求改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联合进步联盟(UPA)政府的《共同最低限度计划》(NCMP)。内容包括:
(a) 逐步将教育支出增加到国内生产毛额(GDP)的6%左右。
(b) 为支持教育支出的增加和提高教育品质,将对所有中央政府税收征收教育附加税。
(c) 确保任何人不会因为经济落后和贫穷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
(d) 让6-14岁年龄组的所有儿童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e) 透过全国普及教育运动和学校中午供餐计画等旗舰计划以普及教育。
然而,即使在《共同最低限度计划》(NCMP)实施5年后,在这方面也没太多进展。该国已将教育部门的GDP占比目标定为6%,但表现显然未能达到预期。教育支出从1951-52年占GDP的0.64%稳步上升到1970-71年的2.31%,随后在2000-01年达到4.26%的峰值。然而在2004-05年,又回落到3.49%。
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
印度政府推出的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NEP 2020),预计将为印度教育带来深远变革。政策概述印度新教育体系的愿景,于2020年7月27日获得印度内阁批准。[269]新政策取代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新政策是针对印度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的综合框架。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转变印度的教育体系。[48]
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强调在学童5年级之前使用母语或当地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并建议延续至8年级及更高年级。[270]NEP还指出,不会对学生强加学生使用任何语言。[271]NEP中的语言政策是广泛的指导方针和建议性质,由各邦、机构和学校决定实施。[134]印度的教育属于并行项目事项,由中央与各邦共同决定。[118]
NEP2020概述印度学校教育体系的愿景。根据NEP2020,"10 + 2"结构被"5+3+3+4"模式取代。[272][273]5+3+3+4指的是5年的基础阶段。接著是3年的预备学习阶段,从3年级到5年级。接著是3年的中学阶段,最后是4年,直到12年级或18岁的高级中学阶段。[274]该模式将按以下方式实施:[275][273]
学校学生不再每年举行考试,而是分别在2年级、5年级和8年级参加3次考试。10年级和12年级举行会考。会考的标准由评估机构PARAKH(整体发展知识的绩效评估、审查和分析(Performance Assessment, Review and Analysis of Knowledge for Holistic Development))制定。为减轻考试压力,这类考试每年将举行两次,学生最多可有两次尝试机会。考试本身将分为两个部分,即客观题和描述题。
NEP的高等教育政策提出在大学部课程中提供为期4年的跨学科学士学位,并提供多种退出选项。这些选项将包括专业和职业领域,并将按以下方式实施:[276]
- 完成1年学习后获得证书(职业)
- 完成2年学习后获得文凭(职业)
- 完成3年课程后获得学士学位(专业)
- 4年制跨学科学士学位(首选选项)(专业)
参见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