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领土争端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的领土中存在若干有争议地区。领土争端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国家或政权之间,因土地的占有或控制权而引发的争议。

虽然文化、宗教和民族主义也可能成为领土争端的驱动因素,但往往与自然资源的占有(例如河流、肥沃农地、矿产或石油等)更息息相关。[1]当设立原始边界的条约中存在定义模糊的文字时,也会导致日后的领土争端。[2]
传统上领土争端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战争根源。但专注于探讨领土争端成因的研究却很少,且通常依赖于权力政治的假设。一般而言,领土争端的出现被解释为理性战略和经济利益,以及权力关系变化的结果。但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解释方式严重误导,因为当今许多领土争端更能从规范性角度解释,即参照主观的"正义观念"和"国际规范"。领土充满许多情感和规范元素,这些元素可能超越其"理性"的经济或战略价值。若不考虑这些争端背后的规范性因素,试图解决领土争端很可能会因而失败。[3]
印度与数个邻国存在重大的领土争端。其中最突出的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之间持续的边境争议(涵盖长达3,488公里的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 (LAC))。这场争端涉及拉达克的阿克赛钦地区和阿鲁纳查邦的部分地区,经常引发军事对峙和边境冲突。印度与中国的争端还涉及位于台湾的中华民国。[4]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也存在著长期而复杂的领土争端,主要集中在查谟和喀什米尔谷地。这场争端源于1947年的印巴分治,导致多次战争,并持续成为这两个拥有核子武器国家的主要紧张来源。
此外,印度与尼泊尔之间也存在领土争端,特别是关于卡拉帕尼地区。这场争端源于对1816年《苏高里条约》的不同解释,当初这条约是为确立尼泊尔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而签订。[5]
虽然印度已解决与不丹之间未标定边界的问题,其中仍有多项待厘清之处。
Remove ads
目前争端
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源于亚洲殖民主义历史影响,以及缺乏明确的历史边界划分。[6](p. 251)大英帝国于1913至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由北洋政府、英属印度和西藏噶厦当局三方参加)中曾提议以麦克马洪线作为中英边界,[6](p. 251)然而并未被中华民国接受。[6](p. 251)在印度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未解决的边界争端变得更加激烈。[6](p. 251)争议中的边界因地区偏远且缺乏行政管辖,而逐步演变得更加复杂。[6](p. 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ROC,通称"台湾")两个政府都声称自己是合法的中国政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边界地区拥有实际控制权,中华民国目前与印度没共同的陆地或海上边界。 他们的观点如下述。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 (LAC) 目前是印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实际边界。
达普桑盆地位于印度联邦直辖区拉达克和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的边界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达普桑盆地的大部分,[7]而印度控制盆地的西部。[8]争端迄今尚未解决。[9]
印度于1972年1月20日成立阿鲁纳查邦,位于该国东北部边陲。此邦南邻阿萨姆邦和纳加兰邦,东邻缅甸,西邻不丹,北邻中国。中国称该地为藏南地区,且称对此地大部分拥有主权。阿鲁纳查邦的北界沿著英国于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单方面划定的麦克马洪线。此线未经中国政府同意,且当时西藏当局也因西姆拉条约未符合其要求而对有效性提出质疑。[10]尽管该边界确定较早,但印度政府直到1950年才开始全面行使对当地的管辖权。如今这片区域已经成为印度的行政区域。[11][12]
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整个冷战时期对中印边境争端持相同看法。[4]中华民国外交部于1962年声明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西方国家于同年对中华民国领导人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其承认麦克马洪线合法性,以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4]然而蒋介石将麦克马洪线斥为"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非法划界"。印度于1987年2月将"东北边境特区"的地位提升为阿鲁纳查邦,中华民国外交部宣布此举无效。[4]中华民国外交部在正式声明中表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划定的边界,印度对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华民国领土的占领毫无合法性,设立阿鲁纳查邦的行为更是对国际法的公然挑战。1995年,中华民国外交部亚太司司长邓备殷[13]回应印度国会议员时表示,中华民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4]但自此之后并未就中印边境争端发表任何声明。[4]

中国对印度的整个边境防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负责。[14]印度军队将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LAC)画分为三个战区:与拉达克和中国控制阿克赛钦接壤的西部战区、与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接壤的中部战区,以及与锡金邦和阿鲁纳查邦接壤的东部战区。[15]同样地,印度空军设有以新德里为基地的西部空军司令部、以普拉亚格拉吉为基地的中部空军司令部,以及以西隆为基地的东部空军司令部,并沿LAC部署多个空军基地 (Air Force Stations/Bases)、前进基地机场 (AGL) 和直升机场。
印度-中国边境有争议领土,由西向东一览:[16]
印度和中国间的对立,将洞朗、十度海峡和南海的争议扩大到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洞朗是毗邻中国、不丹和印度三国交界处的狭长高原。中国军队于1988年占领洞朗高原。[24][25]印度在该争端中站在不丹一方。[26][27]此地对三个国家均具战略重要性。[28]洞朗靠近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也有"鸡脖子走廊"之称),中国军队若从此推进不到130公里 (81英里),将严重威胁不丹、西孟加拉邦的部分地区以及整个东北印度的交通和经济命脉,将有近5,000万人口受到影响。这种情况曾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发生。[29][22]
印度专属经济海域内的十度海峡,连接全球最繁忙的海上交通线 - 马六甲海峡,由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指挥部负责管理。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地缘战略上的咽喉点,因为每年有超过94,000艘商船通过此海峡(占中外贸易货物运输的40%)。[30]全球每年有价值5兆美元的海运贸易通过马六甲海峡及位于东南亚和南海的咽喉点。[31][32]80%的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贸易运输通过印度洋海洋交通线,这些对已开发国家甚为重要。[32]为抗衡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地区崛起,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组建四方安全对话(QUAD)成员国以加强军事、经济和外交合作,共同塑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区域格局。[33][34][35][36]
Remove ads
巴基斯坦

喀什米尔问题的核心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领土争端,中国则在其中扮演较为被动的角色。[37][38]冲突始于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最初都声称拥有整个查谟和喀什米尔土邦。1963年,巴基斯坦承认中国对喀什米尔地区的喀什米尔-喀喇昆仑山脉以北地区(喀喇昆仑走廊)和阿克赛钦的管辖权。[18]印度控制喀什米尔地区70%的人口,和约55%的土地,包括查谟、喀什米尔谷地、拉达克大部分地区和锡亚琴冰川。[39]巴基斯坦控制约30%的土地,包括自由喀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提斯坦。中国控制其馀15%的土地,包括阿克赛钦和大部分无人居住的喀喇昆仑走廊,以及部分巴里加斯。[40][41][42][43][44][45]
瑟克里克是条长96公里 (60英里) 的潮汐河口,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的印度河三角洲,一无人居住沼泽地带。河水流入阿拉伯海,将印度的古吉拉特邦与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分隔。[46]印度与巴基斯坦对于瑟克里克的边境争议根源在于双方对"从瑟克里克河口到河顶,再向东延伸至指定西端点"这条边界线的具体走向存在严重分歧。[46][47]从此点往东的两国边界由1968年仲裁庭裁决,有明确界定。[48]
巴基斯坦于2020年发布的新地图,将以前朱纳格特土邦和班特瓦-马纳瓦达尔邦土邦的领土纳入版图,此举被视为巴基斯坦加强对这两地区领土主张的行动。[49][50][51]
尼泊尔
印度和尼泊尔之间的主要争议地区包括卡拉帕尼地区、林皮亚杜拉(Limpiyadhura)、利普列克(Lipulekh)、苏斯塔地区、梅奇(Mechi)和塔纳克普尔(Tanakpur)。[52]印度和尼泊尔之间目前约有60,000公顷的边境土地存在争议。[53]
尼泊尔声称拥有卡拉帕尼地区,但该地区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来一直由印度军队控制,此后印度地图将当地标示为印度领土。[52]尼泊尔王国于1816年与英属印度签署的《苏高里条约》将夏达河作为尼泊尔与印度的西部边界。但由于对夏达河的准确位置缺乏共识,导致关于包括卡拉帕尼、林皮亚杜拉和利普列克在内的土地是否属于印度或尼泊尔的争议。[54]有些学者认为缺乏共识是因为英国制图师出于战略原因而不断将划定河流的界线向东移动。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缺乏共识是由于河流流向随时间发生变化所致。[54]
印度于2019年11月单方面发布新版政治地图,将始终存在争议的加拉帕尼地区划入印度版图。此举引发尼泊尔全国强烈抗议,甚至波及印度驻尼泊尔大使馆。抗议者指责印度占领尼泊尔的土地。[55]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Rajnath Singh)于2020年5月为一条长达80公里的道路(连接达尔丘拉(Dharchula)和利普列克山口(Lipulekh))举行通车仪式。然而尼泊尔对印度建设这条道路提出抗议。[56]利普列克地区当前实际由印度控制。尼泊尔于2020年5月20日发布自己的地图,将卡拉帕尼、林皮亚杜拉和利普列克列为该国的领土。[57]尼泊尔议会随后于2020年6月18日批准这张新地图。印度反对此举,声称将林皮亚杜拉、利普列克和卡拉帕尼纳入尼泊尔领土的决定并无依据,也不符历史事实。[58]
印度武装边防部队(SSB)于2020年6月15日报告称,用作印-尼边境沿线界标的立柱失踪。SSB还报告,称尼泊尔边境警察在争议地区附近设立5个新的边境哨所。[59]尼泊尔继而于6月19日开始在争议地区附近部署部队,建立营地,并在当地兴建直升机停机坪。[60]尼泊尔陆军司令普尔纳·钱德拉·塔帕 (General Purna Chandra Thapa) 于同月在访问卡拉帕尼边境地区后表示尼泊尔陆军将开始在卡拉帕尼地区附近修建军营和边境哨所。[61]比托拉格尔县达尔丘拉 (Dharchula) 和朱拉加特 (Jhoolaghat) 边境村庄的印度居民于6月21日称尼泊尔的电台正进行反印度宣传活动,播放反印度歌曲和偏颇的新闻简报,抹黑印度形象。[62]
苏斯塔地区是另一印度和尼泊尔之间存在争议的领土。当地目前由印度控制,划归比哈尔邦。媒体报导称苏斯塔地区的村民声称当地属于尼泊尔,他们是尼泊尔公民。[63]尼泊尔王国与英属印度签署的《苏高里条约》将甘达基河定义为印度和尼泊尔间的边界。河右岸属于尼泊尔,而左岸属于印度。苏斯塔村于签署条约时位于右岸,属于尼泊尔。但甘达基河河道于多年后改变,将苏斯塔村移到左岸,现由印度控制。[63]尼泊尔政府一再称苏斯塔属于尼泊尔,印度政府应将其归还。[64]
已解决的争端
印度与斯里兰卡在卡恰提武岛的争端于1974年通过两国间的协议得以解决。[65]但仍有一些早期提交予印度马德拉斯高等法院的诉讼仍在进行,这些诉讼声称该岛系非法移交给斯里兰卡。[66]印度联邦政府仍采取若干行动,试图将该岛重新收归印度。[67]
南达尔帕蒂岛(孟加拉国人民联盟支持者称之为谢赫·穆吉布岛(Sheikh Mujib Island))是孟加拉湾内的一个小型,且无人居住的离岸沙洲,位于恒河三角洲(又称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外海。沙洲在1970年波拉气旋过境后出现在分隔两国河流,靠孟加拉国一侧的孟加拉湾中,并在2009年艾拉气旋之前或期间消失。加尔各答贾达普大学海洋学研究学院的苏加塔·哈扎拉 (Sugata Hazra) 于2010年3月表示,该岛屿消失的原因之一为气候变化后,海平面上升的结果。[68]
数个世纪前,科奇比哈尔大君与朗布尔藩王的一次豪赌,将领土分割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形成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飞地。加上科奇比哈尔王国与蒙兀儿帝国间条约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飞地的边界更加模糊。当1947年印巴分治后,科奇比哈尔地区加入印度,朗布尔则归属东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于1971年成为孟加拉国。印度和孟加拉国总理于1974年签署一项土地边界协议,以交换飞地,并简化两国边界。孟加拉国于同年批准此一协议,但印度未予批准。两国到2011年达成另一项协议,以交换飞地和实际控制但未经合法认可的土地。自1974年的边界协议起,历经41年谈判,最终由印度议会于2015年5月7日通过印度宪法第100号修正案(协议修订版本)。[69]孟加拉国本土内有111个印度飞地(17,160.63英亩),而印度本土内有51个孟加拉国飞地(7,110.02英亩)。就实际控制但未经合法认可的土地(逆权管有)而言,印度获得2,777.038英亩土地,并将2267.682英亩土地转给孟加拉国。印度于2015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后[70]飞地居民根据协议可继续居住在原地,或迁移到他们选择的国家。[71][72]贝鲁巴里属印度逆权管有的土地,归还给孟加拉国。[73]两国间长期存在的未标示边界问题,特别是在戴卡塔-杜马巴里(Daikhata-Dumabari)、穆胡里查尔河岛(Muhurichar river island)[74]及皮尔迪瓦等地区,也获得解决。[75]
孟加拉国于2009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印度提起仲裁诉讼,并于2014年被判取得孟加拉湾的大部分区域,两国之间的海上争端随之结束。[76]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