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林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林业(英语:Forestry in India)是该国重要的乡村产业,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印度位居全球森林资源最丰富的10个国家之一。这10国拥有的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67%。[1]印度的森林覆盖率在1990-2000年期间,每年增长0.20%,[2]而在2000-2010年期间的每年增长率为0.7%,[2]这是该国经历数十年严重森林退化后发生的情势扭转。[3]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印度截至2010年的森林覆盖面积约为6,800万公顷(680,0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4][5]根据该国2013年发布的印度森林调查报告(利用卫星测量),全国在2012年的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6,980万公顷,表示森林覆盖率在此期间增加5,871平方公里。[6]但覆盖率增加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各邦,而在印度东北部的几个邦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的森林覆盖率却出现净退缩。该国于2018年的总森林和树木覆盖率增至全国面积的24.39%(802,088平方公里)。[7][8]到2019年,覆盖率再进一步增至全国面积的24.56%(807,276平方公里)。[9] 除非印度进行重大、迅速且持续的作为来建设发电厂,扩大电力生产,否则印度的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将不得不继续经由不可持续的森林破坏,及使用薪材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甚多印度人严重依赖燃烧薪材作为能源,导致大量烟雾排放,是造成该国长期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0][11]
印度林业除生产木材和燃料之外,还大量生产非木材林产品,如乳胶、树胶、树脂、精油、香料和芳香化学品、香棒、手工艺品、茅葺材料和药用植物。大约60%的非木材林产品在生产地消费。印度林业总收入中约有50%由非木材林产品产生。[3]
Remove ads
印度林业史

森林 (梵语:vana/araṇya) 在早期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是与定居社会对立的所在。森林被描绘为皇家狩猎场所,以及隐士家园,而隐士的修行地则被描绘成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田园社会。[12]
于公元5世纪之前撰写的《夜叉耶迦经》中提出禁止砍伐树木,并列有对此类行为处罚的规定。孔雀王朝时期出现的《政事论》(由古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撰写)论述森林管理的必要性。还指出森林对一个昌盛王国的重要性。[13]
在英属印度时期,殖民政府于1840年颁布一名为《王家土地(侵占)法令》的法令,针对英国在亚洲殖民地的森林 - 将所有森林、荒地、未占用和未耕种的土地均归英国王室所有。印度帝国林业部(Imperial Forest Department)于1864年成立。[14]殖民政府对印度森林的国家垄断地位首先经由 《1865年印度森林法(Indian Forest Act of 1865)》确立殖民政府对森林的所有权主张。随后殖民政府通过更全面的《1878年森林法(Forest Act of 1878)》,赋予他们对所有荒地的控制权,此定义将所有森林包括在内。该法案也赋予政府将林地指定为保留林和保护林的权力。对前者,所有地方权利均被撤除,而对后者,某些既有权利被视为英国政府授予当地人的特权,如有必要可将之剥夺。这些殖民地法律将森林置于中央主权控制之下。狄特里希·布兰迪斯爵士于1864年至1883年期间担任印度森林总监,他不仅被认为是印度科学林业之父,也被认为是"热带林业之父"。[15]
FAO所发布的一份报告声称,人们在印度殖民时期认为森林是一种国家资源,应该由政府掌控,就像煤矿和金矿一样可供政府开发利用。森林地区成为政府收入来源。例如殖民政府大量砍伐柚木用于造船,砍伐娑罗树和松树用作为铁路枕木等。人们会签订契约,取得采集一种(乌木柿)树叶的权利(在某些地区被用于传统医学、宗教仪式等之用)而获取丰厚的收入,因此常被取得契约者用作谋求政治权力的筹码,这些合同也创造出森林地主(扎明达尔 - 政府认可的森林土地所有者)阶级。政府毫无限制提供这类合同,让承包商肆无忌惮砍伐树木,导致铁路沿线森林为之消失。英国殖民者为牟取暴利,强行驱逐与森林共生的当地人和原住民,并以工业规模滥伐森林,将其转化为巨额财富,供英国王室享用。[16]《1865年印度森林法》在1878年和1927年经历两次修订,目的为宣布印度的森林为政府财产,而沦为英国王室享用的资源。英国殖民者为发展与非洲和美洲相似的种植园经济,不惜牺牲印度人民利益,以"科学林业"的名义大肆砍伐森林,将当地居民驱离家园。此外,印度的一些森林还供王室和殖民地官员专门用于狩猎和娱乐用途,与发生在非洲的情况一样。[17]
印度独立后,先于1952年将先前属于私人地主的森林予以国有化。并将大部分的森林木材工业和非木材林产品工业国有化。印度在数年间订立许多相关规则和法规。颁布《1980森林保育法》,规定在森林地区实施可持续的农林业需要中央政府许可。违反或缺乏许可将被视为公诉罪(刑事起诉)。这些国有化浪潮和法律制定的目的在限制森林砍伐,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拯救野生动物。然而现实情况并未达成这些法规的意图。实际上是印度一旦将林业国有化并进行严格管制后,既未进行可持续林业的投资,也没进行知识转移。结果是森林砍伐反而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野生动物数量锐减。印度的农村人口和贫困家庭无视中央政府法律,持续利用附近的森林资源来维持生计。[18]
印度政府于1988年发布《国家森林政策》,这项政策引领出一名为联合森林管理的计划。该计划提议特定村庄与林业部门合作管理特定的森林区域。强调保护森林将成为人民的责任。迄1992年,印度有17个邦参与联合森林管理,有约200万公顷的森林因而受到保护。这项倡议被认为有积极的效果。然而在这些年来参与管理的增长率一直进展缓慢。[来源请求]
Remove ads

印度政府从1991年开始将该国森林砍伐的趋势扭转。根据联合国专家发布的报告,称印度的森林和林地覆盖率有所增加。FAO于2010年从事的一项研究,将印度列为世界上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之一(其他9个国家分别为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澳大利亚、印尼和苏丹)。[19]
印度在1990年代初约有50万平方公里(印度国土面积的17%)的国土由森林覆盖。然而该国在1987财政年度的实际森林覆盖面积为64万平方公里。有人声称这些土地中有超过50%的是荒地或灌木丛,实际上有生产性的森林面积不到3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0%。
有两项研究报告估计印度在1981年起的10年内,平均每年的森林砍伐率分别为0.6%(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及0.04%(印度国家遥测中心提出),两数字之间有颇大差距。[20]。
Remove ads
印度森林类型和评估
印度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地貌多样化的国家。国土中有世界上降雨量最高的地区到极度干燥的沙漠,海岸线到高山地区,河口三角洲到热带岛屿。森林植被的多样性和分布范围广阔:有600种硬木树种(如娑罗树)。印度是全球17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一个。[21]
印度的森林类型包含有热带常绿林、热带落叶林、沼泽林、红树林、亚热带林、山地林、灌丛林、亚高山林和高山林。这些森林中有多样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群。
Remove ads

印度在1980年代之前采用一种官僚式的方法来估计森林覆盖率 - 将《1927年印度森林法》中列载的土地视为森林,无论实际有无植被覆盖。根据印度官方记录,用此法记录在案的森林总量为7,180万公顷。[23]因此印度在1987年之前所谓的森林覆盖率均无实质意义,与现实有差距。
印度到1980年代开始部署太空卫星,用于遥感测量实际的森林覆盖,并将森林分类标准引入,把印度森林覆盖分为:
- 森林覆盖率: 定义为面积超过一公顷,树冠密度超过10%的土地。此类土地在政府资料中被登记为为森林,也可能不是。[24]这种测量后的结果称为"记录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也将所有面积超过一公顷的树木种植园或果园包括在内。
- 极密林: 包含所有树冠密度为70%及以上的土地。极密林在2021年覆盖印度近3.04%的面积。
- 中密林: 包含所有树冠密度为40-70%的土地。中密林在2021年覆盖印度近9.33%的面积。
- 疏林: 包含所有树冠密度为10-40%的土地。疏林在2021年覆盖印度近9.34%的面积。
- 灌丛覆盖: 通常位于森林区域内和周围土地上,其上有灌木丛或生长不佳的树木(主要是小型或矮小的树木),树冠密度低于10%。灌丛覆盖在2021年覆盖该国近1.42%的面积。
- 非森林土地: 定义为无任何森林覆盖的土地。在2021年覆盖印度近76.87%的面积。
- 树木覆盖: 除森林覆盖之外,在记录的森林区域之外的土地上具有树木(呈块状和条状),面积小于1公顷的面积。树木覆盖在2021年覆盖印度近2.91%的面积,是"非森林土地"中的一种。
- 红树林覆盖: 红树林是一种耐盐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沿海和/或潮间带。红树林覆盖率是利用遥感影像,透过数位技术分析,所计算出的红树林植被所占面积,为森林覆盖中的一种,也分为极密林、中密林和疏林三类。
- 林外树木: 生长在记录的森林区域之外的树木。
印度于1987年首度利用卫星取得森林覆盖率数据,并于2001年和美国合作,使用具有80公尺空间分辨率的陆地卫星计画卫星,以取得准确的森林分布数据。印度之后转而使用具有23公尺分辨率的数字图像和先进卫星以及图像的数位软体处理,以获得更精细的森林数量和品质数据。印度现在每隔两年会进行一次森林分布数据评估。
Remove ads
各邦/联邦属地森林分布

根据于2019年进行的森林调查,中央邦在印度各邦中有最大的森林覆盖面积,就森林覆盖率而言,米佐拉姆邦排名第一 (85.41%) 。拉克沙群岛上约有90.33%的土地被森林覆盖。[9]在卡纳塔卡邦、安德拉邦、喀拉拉邦和查谟和喀什米尔(联邦属地)有显著的森林覆盖增长,而在曼尼普尔邦、阿鲁纳查邦和米佐拉姆邦则发生森林覆盖率下降。[22]
- 2015 年森林调查数据
印度政府发表的2015年森林普查数据中,覆盖面积最大的5个邦为:[23]

- 2019年森林调查数据
印度政府发表的2019年森林普查数据中,覆盖面积最大的5个邦为:[25]
Remove ads
增加覆盖率策略



印度在1970年代宣布其长期林业发展战略有三个主要目标: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水、满足国内木材产品行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及满足农村人口对薪材、饲料、小木材和杂项林产品的需求。印度国家农业委员会于1976年建议重组国家林业部门,并倡导社会林业的概念来达成前述目标。委员会本身致力于前两个目标,重点在传统林业和野生动物活动,委员会建议成立一种新型机构来发展社区森林,以实现第三个目标。许多其他邦遵循古吉拉特邦和北方邦的模式,也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林业机构,强调混农林业、木材管理、林业推广、林地复育以及森林的娱乐用途。
在1980年代,此类社会林业受到国家社区林业机构的鼓励。它们强调诸如在裸露公共放牧地上种植树木,让村庄在薪材方面自给自足,及提供建造村屋以及提供修理农具所需的木材等项目。还鼓励个别农民和部落社区种植树木以谋利。例如在发展社会经济重要性计划方面更为积极的古吉拉特邦,其林业部门在1983年分发出2亿株树苗以供栽种。生长迅速的桉树是印度全国种植的主要树种,其次是松树和杨树。
印度于2002年成立印度国家森林委员会,负责审查和评估该国的政策和法律,前述政策和法律对印度森林的影响及对当地森林社区的影响,并提出建议,以实现印度的可持续森林和生态安全。[26]报告中包含300多项建议,重点如下:
- 印度必须追求乡村开发和牲畜畜养政策,让社区取得价格合理的饲料和取得放牧地。为避免破坏当地森林覆盖,饲料必须全年通过可靠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进入此类社区中。
- 《2006年森林权利法》可能会对森林保护和生态安全造成损害。
- 政府应与矿业公司密切合作。出租矿山取得的收入必须汇集到专项基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矿山所在地的森林品质。
- 宣布生态敏感区的权力必须交由各个邦自行处理。
- 国有林业公司和政府垄断企业的职责亟需调整。。
- 政府应将禁止砍伐树木和在印度境内运输木材的法规和法律予以改革。 应透过财务和法规变革以鼓励永续的农林业和农场林业,特别是在私人土地上的。
预计印度的国家森林政策迄2020年将投资2,000,644,350,000印度卢比(267亿美元),用于开展全国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目标是将印度的森林覆盖率从20%提高到33%。[27]

在印度,凡是有大量森林的地方,通常也会有高密度的人口,尤其是部落人口,以及一般农村人口。 这些农村居民的生计有赖于森林资源供给。[28]
由于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巨大压力,导致森林面积迅速减少。 印度虽然仅占世界地理面积的2.5%,而目前却承载全球16%的人口和18%的牛群。 森林覆盖率在品质和范围上都在下降。 退化不仅表现在树冠密度下降,还表现在水土流失、天然更新不足等方面。该国于1950年至1980年期间因农业发展、重工业和其他发展过程等非森林用途,而失去约430万公顷的森林土地。 此外,还有严重的侵占、放牧、森林火灾、轮耕和非法砍伐等问题。 大多数动植物物种都面临灭绝的危险,并带来严重的经济影响。 世界银行于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印度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因森林砍伐和退化,每年丧失的面积高达100万公顷。 森林资源的枯竭激起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和公众的热情。 因而出现自发的民间运动。 保育和保护森林土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28]
Remove ads
经济学
![]() |
印度的重要林产品有纸张、胶合板、檀木、木材、木桩、纸浆和火柴杆木料、薪材、娑罗树种子、檞叶、树胶和树脂、藤条和藤木、竹子、草和饲料、药材、香料和调味品、草药、化妆品、单宁酸。
印度是重要的林产品进口国。由于当地人偏好未加工木材,原木占印度进口木材和木材产品的67%。印度有充沛及廉价的劳动力和高效的锯木厂,是导致当地人偏好进口未加工木材的主要原因。印度于2008-09财政年度进口11.4亿美元的原木,金额在4年之内就增加约70%。
这些未加工木材市场主要由来自马来西亚、缅甸、象牙海岸、中国和纽西兰。
印度的半成品和组装家具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其中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占60%,紧随其后的是义大利、德国、新加坡、斯里兰卡、美国、香港及台湾。
印度是世界第3大硬木原木进口国。
印度于2009年进口3.32亿立方公尺的圆木,主要用于薪材,1,730万立方公尺的锯材和板材,760万公吨的纸和纸板,以及约450万公吨的木浆和纤维浆。
Remove ads
印度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印度森林不仅是树木和经济资源。它们还是一些独特动植物的家园。
印度森林是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印度的西高止山脉和东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32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印度拥有世界记录植物物种的12%,约有47,000种开花和非开花植物。[29]印度森林中孕育有超过59,000种昆虫、2,500种鱼类、17,000种被子植物。约90,000种动物物种,占地球记录动物物种的7%以上。这儿有超过4,000种哺乳动物。印度森林中的鸟类物种甚为丰富,拥有约12.5%的已知鸟类物种。其中许多动植物物种是印度所特有。
印度迄1991年一直是野生鸟类出口到国际鸟类市场的最大国家之一。大多数交易的鸟类是鹦鹉和文鸟。大多出口到欧洲和中东国家。[30]
印度于1991年通过一项法律,禁止在国内交易和捕捉本土鸟类,并将原本的合法出口阻止,但非法贩运仍在暗中进行。印度的非法鸟类贸易问题远比从表象看到的更为严重。根据有媒体报导所做的分析,在短短10年内,就有超过25,000只鸟类因非法交易而被查获。其中鹦鹉是最主要的品种。这些数据凸显须加强对非法鸟类贸易执法的迫切性。[31]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度分会 (WWF-India) 发布的一份报告,印度人仍在捕捉和交易约300种鸟类,占该国已知鸟类物种的25%。数以万计的印度森林中鸟类遭到捕捉,以满足人们对宠物鸟的需求。驱动鸟类捕捉和交易的另一个因素是印度有一群人,他们在某些宗教场合会购买捕捉到的鸟。并将其释放(放生),他们将此行为视为一种美德。[32]捕鸟者和交易者了解这些人的需求,并确保能稳定供应。
根据详细的调查,这类捕鸟者主要是部落社区居民。由于他们生活贫困,且经常迁徙。他们借此取得收入以支持家庭生活。[33][34]
捕捉的鸟类在运输过程中面临著极高的死亡风险。研究显示全球鸟类贸易中,死亡率居高不下。为弥补这些损失,必须不断捕捉或繁殖新的鸟类,进一步加剧对野生鸟类的捕猎压力。此外,狭小的运输空间和不佳的卫生条件,也增加传染病散布的风险,对鸟类、人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构成严重威胁。[35]
与WWF-India和非政府组织TRAFFIC-India有关联的鸟类学家阿布拉尔·艾哈迈德 (Abrar Ahmed)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可能有效阻止印度非法交易野生鸟类所造成的危害:[33]
- 以建设性的方式参与部落社区。 印度不应将这个族群寻找、识别、吸引和捕捉鸟类的技能定性为犯罪行为,应提供就业机会,引导他们将原有的技能转化为科学的野生动物保育工作。
- 允许某些鸟类物种的圈养和人道繁殖,以满足宠物鸟的市场需求。
- 加强执法力度,以防止捕捉野生鸟类、停止交易并终止通过尚未禁止野生鸟类贸易的邻国走私印度野生鸟类。
- 通过教育和持续媒体曝光,揭露野生鸟类贸易对生态和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以减少对野生鸟类作为宠物的需求。
保育

印度发布的《1988国家森林政策》进一步强调森林在国民经济和生态中的作用,重点放在确保环境稳定、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剩馀森林。政策的其他目标是满足农村和部落人民对薪材、饲料和小木材的需求,同时认识到当地人民积极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的必要性。而印度也在1988年将《印度1980年森林保育法》[36]进行修订,以促进更严格的保育措施。新目标是将森林覆盖率从当时官方估计的23%提高到33%。中央政府于1990年6月通过将森林科学与社会林业结合的决议,即将当地人民的社会文化传统纳入其中。印度在1951-91年期间在约179,000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虽然印度已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计划,但该国自独立以来,林业实际上是在退化中。由于年砍伐量远高于森林的生长速度(前者为后者的4倍),导致森林资源迅速枯竭。村民盗伐作薪材和饲料用途也是一个主要退化因素。此外《印度1988年国家森林政策》指出,由于森林土地被开发,用于农业和发展计划,面积因而持续在缩小。
印度于1990年到2010年期间把森林砍伐的趋势扭转。FAO于2010年报告称,印度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增长第3快的国家。[37]根据NASA于2019年所做的研究,印度与中国在过去20年里共同引领,将全球绿化面积扩充。[38][39]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于2019年拨款4,743.6亿卢比予该国各邦政府,用于植树造林。[40][41]
印度发布的2009年国家森林政策文件强调将印度的森林保护工作与可持续森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37]印度将森林管理定义为不忽视当地社区的经济需求,而是通过科学林业在满足国家经济需求和当地问题的同时,维持森林永续经营的管理方式。[27]
印度有4.95%的国土面积(156,700平方公里)列为印度保护区,专用于物种及其自然栖息地的原地保护。[42]
问题及威胁
抱树运动(Chipko Andolan)于1970年代在印度兴起,起因于关于如何以及谁应有权享有采伐森林资源的争议。虽然此运动在其发源地 - 北阿坎德邦 - 已实际上不存在,但它仍是开发中国家中最常受到引用的环境和人民运动的案例之一。该运动的发生动机存在一些争议,一些新民粹主义者将此运动主要视为环境运动和拯救森林的尝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该运动与生态保护无关,而主要是当地社区对平等享有森林采伐权的需求所驱动。
根据一组作者的说法:自1970 年代初开始,由于人们意识到森林砍伐不仅威胁到生态,且会威胁到他们的生计,因此对保护森林的兴趣和参与度越来越高。最著名的民间运动是抱树运动,当地妇女在两位印度环境学家昌迪·普拉萨德·巴特和桑德拉·巴胡古纳领导下决定与政府和既得利益者展开斗争以拯救树木。居民宣布他们将拥抱 - 字面意思是"坚持/固守"(印地语中的"chipkna")- 树木,以防止当地的白蜡树受到砍伐。[43]
根据那些[44]批评生态意识和类似理论的人的说法,抱树运动与保护森林无关,而是一种利用印度传统非暴力方式的经济斗争。这些批评者指出,虽然森林的品质及其利用仍是印度的重要问题,但抱树动在其发源地,如今几乎已不复存在,仅存其记忆。为解释抱树运动出现的原因,他们认为政府官员忽视当地社区的生计问题 - 这些社区依赖森林作为燃料、饲料、肥料和维持生计的资源。研究人员提出,经过当地采访和事实调查,证实当地社区确实已提出申诉,要求对其周围森林有进行商业开发的权利。但遭到拒绝。而政府青睐的非居民承包商被授予砍伐树木和开发同一森林的许可。随后爆发一场抗议活动,而演变成抱树运动。印度政府因抱树运动影响扩大,而实施一项为期15年,禁止砍伐该地区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树木。这项立法剥夺当地社区利用森林资源的权利,严重损害他们的利益,引发强烈反弹。这种反对导致该地区所谓的"Ped Katao Andolan"(砍树运动),目的为砍伐树木以违抗新立法。支持抱树运动者认为政府不理解或不关心他们的经济状况。[44]
抱树运动至少表明印度的森林对于生活在这些森林中或在这些森林边缘的社区而言是一种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资源。[来源请求]
轮垦农业

印度东北部各邦的森林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是刀耕火种(轮垦农业)的农作方式。当地人自古以来就以轮垦方式来种植粮食作物(当地称为"Jhum"),在阿鲁纳查邦、纳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有约45万户家庭以此方式维生。[6]大约有15,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土地被用来刀耕火种,而在一年中只有其中6分之1的土地实际上种有作物。部落人民认为这是一种传统和经济生态系统。
然而这种耕作方式却对茂密的森林、土壤、动植物群以及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作物产量非常低。印度于2010年至2012年间进行卫星研究,证实东北部各邦森林覆盖率确有净损失(包括原始的茂密森林)。[6]各邦政府官员正共同努力,对依赖轮垦农业的家庭进行教育、激励和培训,以从事园艺和其他高价值作物种植替代,并提供粮食供应支持。当地官员也鼓励竹制纺织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业的发展。[45]阿鲁纳查邦等邦在2013年提出的报告中,说明当地的轮垦农业活动已减少。[46]
一份1999年出版物中刊载报导,称印度几个地区的保护林区,如查谟和喀什米尔、喜马偕尔邦、卡纳塔卡邦和北阿坎德邦,容易受到木材黑帮的非法砍伐,这些黑帮集团会采收买或恐吓林业官员、当地政客、企业和公民的手段来达到目的。[47][48]
虽然有上述的地方性犯罪和腐败问题,但卫星数据分析和FAO发布的2010年报告,证实印度在1990年至2010年期间已增加400多万公顷的森林覆盖,增长幅度为7%。[19]
森林权利
《2006年森林权利法》,全名《2006年表列部落及其他传统森林居民森林权利承认法》是印度独立后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项法案是该国边缘和部落社区为主张其对传统依赖的森林土地的权利而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49]
支持者认为此项法案为社区参与森林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让社区的保护行动更加合法化,而能更为有力保护森林资源[50][51]
印度有森林的立法有:
- 《1927年印度森林法》
- 《印度1980年森林保育法》
- 《印度1986年环境保护法》
- 《印度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案》
- 《2006年表列部落及其他传统森林居民森林权利承认法》,也称《2006年森林权利法》
- 《印度2016年补偿造林基金法案》
相片集
参见
- 与印度森林相关的维基条目
- 摩诃菩提树
- 印度的重要公共森林
- 美国重要榕树列表
- 印度保护区
- 保留林与保护林
- 印度圣林
- 社会造林
- 印度野生动物
- 印度红树林
- 与印度森林有关单位
- 干旱林业研究所
- 印度林业研究与教育委员会
- 印度森林局
- 全球森林研究机构列表#印度
- 世界林业技术学校名单#印度
- 林业大学与学院名单#印度
- 印度森林科学中心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