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洋中洋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洋中洋脊(英语:Central Indian Ridge)是印度洋西部的中洋脊。

地质
印度洋中洋脊的形态特征为典型的慢速至中速扩张洋脊,轴向谷深约500至1000公尺。长50至100公里的脊段之间,夹有长约30公里的转形断层,以及长约10公里的非转形断裂带。岩浆供应主要来自轴向火山脊,这些火山脊长约15公里,宽1至2公里,高出轴谷底部100至200公尺。[1]
其在赤道附近的扩张速率约为每年30公釐,而在南端的罗德里格斯岛三联点则为每年49公釐,因此印度洋中洋脊属于中等偏快的扩张型洋脊。其特征是扩张方向与脊线夹角中等偏小,且大型位移带较少。唯一明显的例外,是位于南纬18°、长近300公里的玛丽·赛莱斯特断裂带[2]。从南纬21°到该断裂带之间,印度洋中洋脊脊线向西偏折,且较大的断裂位移方向由右旋转为左旋,但在南纬18°以北又恢复为右旋。[1]
除此之外,印度洋中洋脊南段(从罗德里格斯岛三联点到阿尔戈断裂带,南纬25°–13°)几乎与扩张方向垂直。而在阿尔戈断裂带以北,其走向高度倾斜,并由许多较短的脊段组成。北段(包括嘉士伯海岭)则呈北北西走向,且缺乏断裂带。印度洋中洋脊轴线深度由南纬20°的3200公尺,逐渐加深至罗德里格斯岛三联点附近的4000公尺。[2]
Remove ads
板块边界
传统上,印度洋中洋脊被认为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澳洲板块之间的分界线。同样地,其北端的欧文断裂带被认为是印度-澳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的分界。然而,欧文断裂带的相对运动非常微弱,实际上阿拉伯与印度是作为同一板块移动。这个板块再向东,与澳洲板块之间的界线是一条分散型边界,即“印度–魔羯边界”,从查戈斯大浅滩附近的印度洋中洋脊向东延伸到东经九十度洋脊,再沿该洋脊向北,至巽他海沟北端。这条分散型边界可能形成于晚中新世,并与亚丁湾张裂及喜马拉雅山的隆升有关。[3]
构造与热点
印度洋中洋脊张裂始于约3800万年前,当时马斯克林深海高原与查戈斯–拉克代夫洋脊分离。这两者都是留尼旺热点的产物,也是唯一已知与印度洋中洋脊交互作用的热点。留尼旺热点如今距离印度洋中洋脊约1100公里,它在约4700万年前于南纬 18–20°附近,从印度板块跨越印度洋中洋脊进入非洲板块。留尼旺热点的轨迹包括位于印度板块上的查戈斯–拉克代夫洋脊,这条洋脊一直延伸到印度西岸,而该热点在诞生之初,于6600万年前形成了印度西北部的大规模玄武岩地层德干暗色岩。[1][2]
印度洋中洋脊附近唯一露出海面的地形是罗德里格岛,它位于模里西斯与中洋脊之间、神秘的罗德里格斯三重交会点之巅。罗德里格斯洋脊透过一系列错列排列的洋脊“三贤士”(Three Magi)在南纬19°与印度洋中洋脊汇合。然而,罗德里格斯岛的火山岩与模里西斯及留尼旺岛上、约 158–130万年前的岩石相似,因此罗德里格斯洋脊不太可能源自印度洋中洋脊,留尼旺热点依然是最可能的成因。[2]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