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卷棘口吸虫
棘口科棘口属吸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卷棘口吸虫(学名:Echinostoma revolutum)是一种棘口科棘口属的动物[1],可感染人类[2],令感染者患上棘口吸虫病(echinostomiasis)[3]的寄生虫。
Remove ads
分布
本物种是棘口科20个物种当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物种,分布于世界各地[3],营寄生生活[1]。本物种原生地在亚洲,但已着旅客带到美国及欧洲[3]。在整个美洲大陆跟大洋洲也可以找到本物种的踪影[3]。过往曾有从非洲的肯雅及坦桑尼亚返到美国的旅客爆发棘口吸虫病,但病源不明[3]。
外型简述
本物种是一条好像拉长了的树叶的虫,平均身长约 8.8 mm (8.0–9.5 mm)及 1.7 mm 阔(1.2–2.1 mm)[3]。当它们刚从粪便里排出人体时,呈粉红色,卷曲成小楷拉丁字母“c”或“e”字的形状[3]。当虫卵还在虫身的子宫时,长度平均只有 105 μm (97–117 μm)及 63 μm 阔(61–65 μm)[3]。
生命周期
这种虫的感染通常都是因为吃了受虫体感染而又未经彻底煮熟的淡水螺或蛙类,而这三种动物都是这种虫的中间宿主[3]。一般来说,这种虫以淡水螺为第一中间宿主,蛙类及淡水螺为第二中间宿主,鸡、鸭、鹅和鸽为最终宿主[2]。它们主要在北美洲发现。幼虫的两个无性阶段都在螺类或其他软体动物的体内渡过。
作为第一中间宿主的螺类被吸虫的毛蚴穿透后,毛蚴会产生一个胞蚴。多个胞蚴产生后,会出现母雷蚴。母雷蚴透过无性繁殖产生子雷蚴,而这些子雷蚴也会加入生产行列。每只雷蚴会继续成长,发展成为尾蚴,然后伺机寻找第二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可以是另一只螺,又或是蝌蚪,但都会让寄生的尾蚴发育成长为囊蚴。 尾蚴通常通过化学趋向性发现其淡水螺宿主。这些淡水螺的黏液含有小型胜肽,会吸引尾蚴。 毛蚴是吸虫的第一幼虫阶段,反而受大分子糖缀合物吸引。
本物种的中间宿主计有:
- Physa occidentalis[3][4][5]
- 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6]
- 在泰国生活的椎实螺属物种[3]
- 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6][7]
- Corbicula producta[3]
- 在越南的Filopaludina属物种,是本物种的第二中间宿主[8]。
例如,在柬埔寨西北部的菩萨省,孩子们喜欢在放学后回家的路上买一些在路边贩卖的的螺肉或蛤蜊来吃,而这些物种不明的螺肉或蛤蜊往往都未煮得熟透,使当中的寄生虫仍然会感染这些孩子[3]。
其他本物种的终末宿主还有:巴西鸭、针尾鸭、琵嘴鸭、绿翅鸭、罗纹鸭、花脸鸭、赤颈鸭、绿头鸭、家鸭、斑嘴鸭、紫膀鸭、澳洲鸭、白眉鸭、灰雁、欧洲家鹅等,寄生于它们的直肠、盲肠和小肠[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首宗卷棘口吸虫感染人类的案例发生于1929年,在当时仍属日治的台湾[3][9]。从1929年1979年,台湾卷棘口吸虫的流行率变化从0.11%到0.65%不等[3]。在1994年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只有少量的人类感染病例[3](即只有少数风土病地域[10])。但自1994年以后,再没有关于卷棘口吸虫感染人类的报告,即使是在过往寄生虫曾经流行的地区[3]。2007年6月在柬埔寨普沙特省调查的4所学校中,透过对471名10-14岁学童的粪便样本测试,发现卷棘口吸虫的感染率变化从7.5%到22.4%不等[3]。作者报告了在普沙特省的学龄儿童中棘口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的吸虫感染[3]。
人类感染了这种病的病征是羸痩,即体重骤减。尽管病患未必会致命,但当肠道内寄生虫数量过高时,也会引致胃肠道穿孔,而这有可能会致命[3]。
卷棘口吸虫的诊断可透过在显微镜下寻找藏在患者粪便中的虫卵。
预防主要是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鱼类、螺蛳、双贝类及青蛙等。吡喹酮及硝硫氰胺对其治疗有效。[11]
患者一般会获处方Albendazole[来源请求]或吡喹酮[3]来除虫。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