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厚底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厚底鞋(Platform shoes)是指鞋底厚度通常在5—10 cm(2—4英寸)范围的鞋、靴或凉鞋。厚底鞋也可能搭配高跟鞋设计,此时鞋跟会明显高于脚掌。在恋物靴如芭蕾靴中可见极端高度的鞋底与鞋跟,其中鞋底可达20 cm(8英寸),鞋跟甚至超过40 cm(16英寸)。厚底鞋的鞋底可能是均匀厚度,也可能采用楔形、独立块状或细高跟设计。抬高脚踝会增加踝关节扭伤的风险。[1]



历史
厚底鞋存在于多种文化中。最著名的前身是15世纪威尼斯的Zoccoli木鞋,设计初衷是为避免路面积水时弄湿脚部。随著流行趋势变化,厚底鞋的普及程度时有起伏。1970年代在欧洲曾于两性间广泛流行,现今则主要受女性青睐。[2]

厚底鞋最早可见于古希腊戏剧中抬高重要角色身高的用途,16世纪伦敦的上流交际花也有类似穿著。18世纪欧洲称为套鞋的厚底鞋被用于避开街道泥泞。日本下駄也有相同实用起源,可能与古罗马厚底半筒靴存在关联。另一种功能相似的厚底鞋是日本18世纪的“おこぼ”,这种木鞋因行走时声响得名,是艺妓学徒的传统鞋履。类似设计的黎巴嫩Kabkab鞋(14-17世纪)以天鹅绒/皮革制带,木底镶嵌珍珠银饰。印度古代Paduka(意为“神之足印”)则是上流阶层的身份象征,木质鞋底常雕刻动物造型并以象牙装饰。[3] 中国古代男性穿著白布层叠厚底的黑靴,此样式现仍用于京剧舞台。[4] 清朝时期,满族贵妇穿著花盆底鞋模仿汉族缠足女性的步态。[5]
厚底鞋在1930-1950年代于美国、欧洲和英国略有流行,但远不及1960-1980年代的风靡程度。

1930年代初,犹太设计师Moshe Kimel为演员玛琳·黛德丽设计首款现代厚底鞋。1938年,萨尔瓦托·菲拉格慕为歌手茱蒂·嘉兰设计名为“彩虹”的楔型凉鞋,以金色羊皮制带,软木包麂皮鞋底,致敬其电影《绿野仙踪》主题曲。[7] 二战期间因皮革配给制,设计师转用木材与软木替代。[8]
1940年代的厚底鞋设计呈现高拱形,与强调轻盈感的细高跟形成对比,其厚重感更接近现代舞的踏地感。[9] 1950年代优雅鞋型回归,厚底鞋风潮暂歇。[10]
1967年,鞋匠罗杰·维威耶为伊夫·圣罗兰春夏及秋冬系列设计多款厚底鞋,包括凉鞋与靴子。[11] 1970年代初期,美国品牌Kork-Ease推出水牛皮带配软木楔跟的经典凉鞋,引发大量仿制。此时厚底鞋被视为“派对鞋”,迪斯可文化中常见镶嵌闪光装饰的夸张款式。[12]
1972年,纽约设计师Carole Basetta制作订制厚底鞋,客户包含大卫·鲍伊及其化身吉基·星尘等华丽摇滚音乐人。[13]
1980年代后期,舒适型厚底运动鞋出现,使全年龄层女性接受此鞋型。1990年代初,英国设计师薇薇安·魏斯伍德重新将超高厚底鞋引入时尚圈,超模娜奥米·坎贝尔曾因穿著其设计的5寸厚底鞋在秀场跌倒。[14] 1990年代末因英国组合辣妹合唱团频繁穿著Buffalo品牌厚底运动鞋再度流行。[15]
2004年伊夫·圣罗兰推出的Tribute凉鞋因舒适厚底重掀热潮。[16] 2010年代末因复古风潮流行透明底“无形鞋”与穆勒鞋款厚底靴。[17]
喜欢穿厚底鞋的名人
图集
参见
- 增高鞋
- 高跟鞋
- 靴子列表
- 鞋款列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