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双交换作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双交换作用属于交换作用的一种,由克拉伦斯·齐纳首先提出[1]。这种磁矩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具有多重阳离子价态的体系中。双交换作用理论通过分析不同的自旋排列模式下,电子在离子间跃迁的难度,来预测材料是会体现铁磁性、反铁磁性还是旋磁性。[2]
以含锰氧化物体系 La1-xAxMnO3 为例,其中的 Mn-O-Mn 链上,锰离子的 eg 轨道与氧离子的 p 轨道之间彼此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若两个锰离子价态分别是 +3 与 +4 ,则依据洪特规则,锰离子上的基态电子排布如下图所示:
若氧离子中的一个自旋向上的电子转移至 Mn4+ 上,则其空出来的 p 轨道就能够从左侧的 Mn3+ 处接受一个电子。这两个步骤产生的总效果是 Mn3+ 上的一个电子转移到了右侧的 Mn4+ 上。双交换作用模型阐明,若这个过程中该电子的自旋不发生反转,则电子迁移的难度更低,因为它满足洪特规则对于新加入的电子自旋的要求。这种携带着自身自旋进行迁移的电子因为迁移难度低,离域程度高,因此具有更低的动能。故此,双交换作用最终导致铁磁性的阳离子磁矩耦合。
乍看起来,该模型和超交换作用有相似之处,都是由阴离子介导的阳离子间的磁矩相互耦合作用。但两者从机理上讲是不同的:超交换作用中,参与过程的两个阳离子具有同样的化合价,且轨道内的电子态是定域的;双交换作用的模型中,其中一个阳离子必须比另一个阳离子多一个电子,该电子是以离域电子的形式参与到交换作用中来的。[1][3]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