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反刍症候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芻症候群
Remove ads

反刍症候群,又称为反刍障碍反刍症,是一种慢性蠕动障碍,其特征是在进食后,腹部周围的肌肉因不自主的收缩,而导致大多数食物都会不费力的从体内逆流出来。[1]与典型呕吐不同,这种反刍过程并不会伴随著呕吐、恶心胃灼热、气味或腹痛,而且反刍出来的食物是未被消化的。历史上记录的资料显示,这种障碍通常仅影响婴儿、幼儿和具有认知障碍的人(在各种心智障碍患者中,其患病率高达10%)。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健康青少年和成年人也被诊断出患有这种疾病,尽管医师、患者和一般大众对这种状况的认识仍然相对缺乏。

事实速览 反刍症候群, 类型 ...

反刍症候群呈现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特别是在没有心智障碍的典型成年患者和具有心智障碍的成年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比。类似其他肠胃障碍,反刍可能对个人的正常功能和社交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它已与忧郁症有关联。

有关反刍症候群在其他健康个体中的综合数据相对较少,因为大多数人对他们的疾病较为保密,而且由于反刍症候群和其他胃和食道疾病(例如胃溃疡和暴食症)之间的症状和临床相似性,常常被误诊神经性暴食症。这些症状包括食道和牙釉质受酸侵蚀、口臭营养不良严重体重减轻和食欲不振。个体可能在摄取食物后的一分钟内开始反刍,完整的摄取和反刍循环可能模拟暴食和呕吐的症状,类似暴食症

反刍症候群的诊断是非侵入性的,基于个体的病史。治疗前景乐观,有超过85%的患者对治疗呈现正向反应,包括婴儿和心智障碍的人。

Remove ads

征兆与症状

尽管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但在进食开始后总是存在食物的重复反刍(称为反刍)。[2][3]在某些个体中,反刍的量较小,发生在摄取后的长时间内,可以重新咀嚼和吞咽。在其他人中,反刍的量可能是胆汁性的并且持续时间短,必须排出。虽然有些人只在某些正餐后才会出现症状,但大多数在任何时间摄取食物后都会发作,无论是一小口还是一顿大餐。[4]然而,一些长期患者可能会发现某些食物或饮料不会引发反应。

与典型的呕吐不同,反刍通常被描述为毫不费力和非强迫性的。[2]在食物排出之前很少有恶心的感觉,而且未消化的食物缺乏胃酸胆汁的苦涩味道和气味。[2]

症状可能在进食后的任何时间点到两小时内开始显现。[3]然而,更常见的范围是在一顿餐食后的三十秒到一小时之间。[4]反刍的内容物变得酸性时,症状通常会停止。[2][4]

日常生活中还描述了腹痛(38.1%)、排便不规则或便秘(21.1%)、恶心(17.0%)、腹泻(8.2%),胀气感(4.1%)和牙齿蛀牙(3.4%)等症状普遍存在。[3]这些症状不一定在反刍发作期间占主导地位,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体重减轻通常被观察到(42.2%),平均减重9.6公斤,并且在疾病未经长时间诊断的情况下更为常见,[3]尽管这可能是由于营养缺乏所致,这种缺乏通常是由症状引起的结果。[3]忧郁症也与反刍症候群有关联,[5]但其对反刍症候群的影响尚不清楚。[2]

牙齿的酸侵蚀可能是反刍的一个特征,同样,[6]口臭(口气恶臭)也可能出现。[7]

Remove ads

病因

反刍症候群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然而,研究已经在假设的病因和患有该疾病的患者的病史之间找到了一定的相关性。在婴儿和认知能力受损的个体中,通常将这种疾病归因于父母和照顾者的过度刺激和不足刺激,使个体由于缺乏或过度的外部刺激而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刺激。该疾病也常常归因于一场疾病发作,个体近期压力的时期,以及药物变化。[2]

在成年人和青少年中,假设的病因通常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习惯诱发和创伤诱发。习惯诱发的个体通常有暴食症或有意的反刍经验(例如魔术师和职业反刍者),虽然最初是自我诱发的,但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可以在受影响的个体无法控制的情况下继续表现。创伤诱发的个体描述了一种情感或身体上的伤害(例如最近的手术、心理压力、脑震荡、家庭中的死亡等),通常发生在反刍的发作之前数月。[2][3]

病理生理学

反刍症候群是一种理解尚不充分的障碍,有多种理论推测引起反刍的机制,[3]这是这种障碍独特的症状。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有共识的理论,但有些理论比其他理论更为显著且被广泛发表。[2]

最广泛记录的机制是进食引起扩张,随后是腹部压迫和下食道括约肌(LES)的同时放松。这创造了胃和口咽之间的共同腔,使部分消化的物质能够返回口腔。有几种对下食道括约肌突然放松的解释。[8]其中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愿放松,这在患有或曾患有暴食症的人中很常见。尽管这种放松可能是自愿的,但反刍的整个过程通常仍然是无意识的。由于腹内压力而引起的放松是另一种提出的解释,这将使腹部压迫成为主要机制。第三种是打嗝反射的一种适应,这是最常描述的机制。在反刍之前立即吞咽空气会引起打嗝反射的触发,触发LES的放松。患者通常描述在反刍之前有一种类似打嗝开始的感觉。[2]

诊断

反刍症候群的诊断基于对个体完整病史的详细了解。昂贵且侵入性的研究,如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和食道pH测试,是不必要的,并且通常会导致误诊。[2]根据典型观察到的特征,提出了诊断反刍症候群的多个标准。[3]主要症状,即最近摄入食物的反刍,必须一致,至少出现六次;过去几个月的六个星期内发生。反刍必须在完成一顿进食后的30分钟内开始。患者可能会咀嚼反刍的物质或吐掉它。症状必须在90分钟内停止;,或者当反刍的物质变得酸性时。症状不能是机械性梗阻的结果,并且不应胃食管反流病的标准治疗产生反应。[2]

在成年人中,诊断得到支持是基于不存在经典或结构性肠胃系统疾病。支持性标准包括反刍物的味道不酸或酸性,[8]通常无味,是毫不费力的,[4]或者最多是在打嗝感觉之前,[2]在反刍之前没有呕吐,[2]而且这个动作不伴随恶心或胃灼热感。[2]

患有反刍症候群的患者在被正确诊断之前通常会在2.75年内看诊约五位医生。[9]

Remove ads

鉴别诊断

成年人的反刍症候群是一种复杂的障碍,其症状可能模仿其他多种肠胃食道障碍和疾病。暴食症和胃排空迟缓在误诊的反刍症候群中尤为常见。[2]

在成年人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暴食症是在他们经历反刍症候群时最常见的误诊。这是由于对外界观察者而言,症状与“进食后呕吐”相似,而在长期患者中,这可能包括摄入大量食物以抵销营养不良,以及不愿意暴露他们的状况和症状。虽然有人认为反刍与暴食症有关联,但[9][10]与暴食症不同,反刍不是自我造成的。患有反刍症候群的成年人和青少年通常很清楚他们症状逐渐让他们开始营养不良,但无法控制这种反射。相比之下,患有暴食症的人故意诱发呕吐,很少重新吞咽下食物。[2]

胃排空迟缓是另一种常见的误诊。[2]与反刍症候群类似,患有胃排空迟缓的患者在进食后经常会吐出食物。不同于反刍,胃排空迟缓导致进食后(相对于反刍的反流)数小时内,胃中的食物被呕吐出来,这些食物并未进一步消化。这种呕吐发生在进食后数小时,先是伴随恶心和呕吐,具有典型呕吐物的苦涩或酸味。[4]

Remove ads

分类

反刍症候群是一种影响食道功能的状态,也被称为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患。[11]在有饮食障碍病史的患者中,反刍症候群被归为与暴食症和异食癖等饮食障碍并列,这些本身被归类为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在大多数没有心智障碍的健康青少年和成年人中,反刍症候群被视为一种运动障碍,而不是一种饮食障碍,因为这些患者往往对其发生没有控制,并且没有饮食障碍的病史。[12][13]

治疗和预后

目前对反刍症候群还没有已知的治愈方法。质子泵抑制剂和其他药物使用效果有限或几乎无效。[14]对于婴儿和智力正常的成人和青少年,治疗方式是不同的。在婴儿和智障成人中,行为和轻微的厌恶疗法已被证实对大多数病例产生改善效果。[15]厌恶疗法包括将反刍行为与负面结果联系起来,并奖励良好的行为和进食。当个体开始进行其反刍行为的运动或呼吸模式时,在舌头上放一些酸或苦的味道是厌恶疗法中常见的方法,[15],尽管一些较旧的研究主张使用捏挤的方法。对于智力正常的患者来说,反刍并不是一种故意的行为,通常使用横膈膜呼吸来抵抗再次反刍的冲动。[14]在给予安慰、解释和习惯逆转的同时,患者被教导在正常的反刍期间以及之前如何使用隔膜进行呼吸。[14][16]类似的呼吸模式也可用于防止正常的呕吐。通过这种方法呼吸,实际上可以防止腹部肌肉收缩以排出胃内物质。

在一项对54名青少年患者进行初始治疗后10个月的随访研究中,支持性治疗和膈肌呼吸已显示在56%的病例中取得改善,并在额外的30%中完全消除症状。[3]成功应用这种技术的患者通常会立即感受到健康状况的明显改善。[14]过去曾患有暴食症或故意诱发呕吐的个人由于强化的行为,改善的机会较小。[9][14]由于该技术需要复杂的时机和专注力,因此不适用于婴儿或幼儿。大多数婴儿在一年内或经过厌恶疗法后会摆脱这种障碍。[17]

Remove ads

流行病学

Thumb
诊断时的年龄分布[3]

反刍症候群最初被记录为[17][18]影响新生儿、[13]婴儿、儿童[12]以及具有心智和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的个体。[18][19]后来人们意识到它发生在所有年龄和认知能力的男性和女性中。[2][20]

在具有认知障碍的人群中,反刍症候群在婴儿(约占人口的6-10%)和住院成年人(约占8-10%)中几乎有相等的发生率。[2]在婴儿中,它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3-12个月内。[17]

反刍症候群在一般人口中的发生情况尚未明确。[11]有时会将反刍描述为罕见,[2]但也有说法认为它并不罕见,而是很少被认识到。[21]这种病症在女性中更为普遍。[11]典型的青少年发病年龄为12.9岁,误差为0.4岁(±),男性比女性更早受影响(男性为11.0±0.8,女性为13.8±0.5)。[3]

有关反刍症候群在遗传影响方面的影响,证据很少。[8]

历史

“反刍”一词源于拉丁语词汇ruminare,意思是反刍食物[22]反刍症候群最早在古代有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提到过。医学上首次记载反刍症候群的是意大利解剖学家Fabricus ab Aquapendente于1618年,他在描述了一位患者的症状。[20][22]

在19世纪,早期的一个反刍症候群病例是法国医师夏尔-爱德华·布朗-塞加尔的案例,他因为对自己进行实验而患上了这种病症。作为评估和测试胃对不同食物的酸反应的方法,这位医生会吞下用绳子绑著的海绵,然后故意将其反刍以分析其中的内容。由于这些实验,这位医生最终因为反射性地习惯性地反刍食物。[23]

在20世纪之前存在大量的案例报告,但受当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大。到了20世纪初,逐渐显示出反刍以各种方式呈现,对各种条件作出反应。[20]尽管当时仍被认为是婴儿和认知障碍的一种疾病,但婴儿和成年人之间的表现差异已经被充分确立。[22]

自20世纪初以来,对于在其他方面健康的成年人中进行反刍研究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而随后出现了大多数针对精神健康患者分析该症候群的已发表报告。起初,成年人的反刍被描述并视为一种良性状态。但现在对此有了不同的描述。[24]随著越来越多的人因症状而前来求诊,患者基数逐渐增加,但医学界和普通大众对这种情况的认识仍然有限。[2][21][25][26]

在其他动物中

动物如牛、山羊和长颈鹿等反刍动物,嚼动反刍被视为正常行为。这些动物被称为反刍动物[8]尽管这种行为被称为反刍,但与人类的反刍症候群无关,而是正常的行为。与人类相似的非自愿反刍行为曾在大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被描述。[27]袋鼠这样大足类动物等有袋动物也会反刍、重新咀嚼和重新吞咽食物,但这些行为对它们正常的消化过程并非必需,并且不像反刍动物那样可预测,因此与“真正的反刍”相对应被称为“反刍症”。[28]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