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文献丛刊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的文獻叢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文献丛刊》是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主任周宪文主导汇集的台湾文献丛书,出版期间为民国46年(1957年)8月至民国61年(1972年)12月[1],收录309种台湾相关文献史料,共595册,近五千万字,为数十年来最重要的台湾史料汇编。[2]:100
背景
周宪文(1908-1989年)为浙江省黄岩县人,曾至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专攻经济学。[2]:99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出身浙江的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延揽留日浙人任职金融及教育机构[a],民国34年(1945年)周宪文即来台担任台湾省立法商学院院长[b],台湾大学校长罗宗洛又加聘其为兼任台大教授、法学院院长。周宪文曾建议政府在台湾银行内成立经济研究机构,并期望以客观学术研究主导银行实务运作。民国35年(1946年)11月台湾银行金融研究室成立后,周便辞去院长职务、转任研究室主任。民国40年(1951年)7月金融研究室改名为经济研究室。[2]:105-106
经济研究室早期重心为整理日治时期金融经济史料、翻译日本经济学家对台研究,其后逐渐扩展视野到台湾产业史、社会史;又周宪文在写作《清代台湾经济史》期间,曾请台湾史学者曹永和核对大量清代史料,故成书后周宪文开始汇编明郑、清治两代所有关于台湾经济的文献,希望方便后人查考。[2]:106-108
Remove ads
出版内容及格式
《台湾文献丛刊》出版最初以清治私人著述(特别是未印行抄本)为主,重心为汉人来台垦殖、经济型态、建立社会组织过程等,后来则扩及官修史料、明郑及乙未割台文献等,但不收作者尚在世的著作[4],按时代可分为三大类:[2]:109-110
- 晚明南明政治及明郑崛起、入台史料[2]:109,甚至包含未提及台湾、仅与明郑相关的《靖海纪略》[2]:113。
- 清治史料:包含私人诗文著述与宗教民俗文献、地方志、实录与官方奏疏档案、清法战争史料。[2]:110
- 乙未割台与日治史料:乙未割台史料收入周宪文认为重要相关,且提及台湾、澎湖或基隆者[2]:114;日治史料含清末遗民诗文[2]:112、日人对台研究记录、亲日传统仕绅为日本政府所做采风记录、国民政府人员至日治台湾考察资料等。[2]:117
学者萧敏如认为选刊角度上已尽可能纳入各种观点,如南明明郑包含私家著述、遗民文本、清政府对明郑之评论,清治史料包含本地仕绅及渡台官员文人作品等。[2]:112但萧敏如也指出周宪文对南明史料收集标准较宽、甲午战争及割台史料标准较严;原样保留同时出现南明、清朝年号的文献,但标举“去日本化、解放殖民地、再中国化”,删除日治史料中的亲日文字段落,也改写他认为失去“国家民族立场”的史料及国号、年号[c],《台湾私法商事编》、《苑里志》皆为案例,《台湾文献丛刊》其他编者也按此原则行事。[2]:119-12
Remove ads
出版回响及后续
虽周宪文的史观与战后“去日本化”、“再中国化”的文化政策方向符合,但他与研究室仍受到舆论与官方批评。一方面曾有社论批评周宪文的学术研究不符动员戡乱体制下的军事优先政策,未以抵抗共产主义侵略为第一要务、“瓦解战斗情绪”;二方面发行《台湾文献丛刊》也被省政高层认为不符研究室成立宗旨、浪费公帑,民国56年(1967年)时虽已受到国际瞩目、学者及社会支持,但民国59年(1970年)时仍被停刊,民国60年(1971年)发行处更被贴封条,经杨亮功协调才能继续发行。民国61年(1972年)周宪文退休当年,台湾银行宣告停刊,隔年周宪文仍感到不满。[2]:129-132
民国62年(1973年)周宪文、杨亮功、连震东、洪炎秋、吴幅员等人于台湾开明书店出版《台湾文献丛刊外编》两种[d],后迅速停刊。[2]:132
民间书局及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曾重新印行《台湾文献丛刊》,民国92年(2003年)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则为其建置资料库,可免费于线上使用。[4]
与台湾丛书的比较
约与《台湾文献丛刊》同时,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也出版一系列台湾文献,称为《台湾丛书》,两者差异如下:[2]:102-104
- 刊印目的:《台湾文献丛刊》目的为便利参考阅读;《台湾丛书》目的为保存珍贵史料,不强调实用和普及。
- 刊印形式:《台湾文献丛刊》重新标点排版原始文献、不追求用纸及印刷品质;《台湾丛书》则照相、影印原始文献。
- 刊印内容:台湾省文献会主业务为编纂《台湾通志稿》,刊印史料数较少。《台湾文献丛刊》中收录30种清代台湾方志[e],《台湾丛书》仅3种[f];《台湾文献丛刊》也收录了较多的古典汉诗、官方档案、中国大陆来台游记、外国人来台著作。
由于《台湾文献丛刊》的便利、实用,使其成为数十年来最重要的台湾史料汇编。[2]:104
注解
- 分别为李元春《台湾志略》、倪赞元《云林县采访册》、 《台湾采访册》、高拱干《台湾府志》、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清一统志台湾府》、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屠继善《恒春县志》、胡传《台东州采访册》、《福建通志台湾府》、柯培元《噶玛兰志略》、陈文达《台湾县志》、杜臻《澎湖台湾纪略》、周于仁《澎湖志略》、林谦光《台湾纪略附澎湖》、范咸《重修台湾府志》、胡建伟《澎湖纪略》、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蒋镛《澎湖续编》、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陈文达《凤山县志》、《台湾通志》、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周锺瑄《诸罗县志》、《新竹县采访册》、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周玺《彰化县志》、沈茂荫《苗栗县志》、陈淑均《噶玛兰厅志》、林豪《澎湖厅志》、陈培桂《淡水厅志》。[2]:103-104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