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元宵节

台灣的傳統節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元宵節
Remove ads

台湾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随著17世纪的第一批汉人移民传入,与新正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并列为汉人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随著工商业的发达与1980年代末期以来假日旅游风气的盛行,台湾人庆祝元宵也因文化上的差异而和其他华人地区的元宵节有所区别,最具特色者即为各大城市举办的元宵灯会灯节活动。

事实速览 元宵节, 别名 ...
事实速览 闽南语名称?, 全汉 ...
Remove ads

简介

元宵节自古代即与新正、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并列台湾汉族移民重要传统民俗节日。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节夜里以偷来讨个结婚吉兆’的说法。俗语说:“偷挽葱,嫁好;偷挽菜,嫁好婿”。即使在日治时代,也同与日本人过西历元宵节,但民间仍然保存台湾汉族传统文化习俗过农历元宵节,因此当时日本总督府特许在艋舺龙山寺办灯会,延伸至今龙山寺仍保有钻灯脚 (軁灯跤) 的习俗。

时至今日,庆祝元宵节已发展成全台的大型礼俗活动。除了赏花灯活动及大型的台湾灯会台北灯节高雄灯会艺术节之外,各地皆有其特色灯节;如北台湾台北市士林区社子岛夜弄土地公”活动与新北市平溪区天灯活动;南台湾台南市盐水区则有著名的“盐水蜂炮”;东台湾的台东县,则有以鞭炮财神的祈福活动“台东元宵炸寒单爷”;及澎湖县的乞龟祈福仪式,俗称“北天灯、南蜂炮、东寒单、西乞龟”。另,在中台湾苗栗县则有著名的“苗栗𪹚”,火旁龙是指以鞭炮蜂炮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与野柳“神明净港”名列台湾“客庄十二大节庆”……等各具特色的风俗的文化资产。

Remove ads

元宵习俗

台湾元宵节活动和习俗多样,但主要皆以灯会活动为主。早年台湾各地在元宵节普遍有“迎鼓仔灯”的习俗,就是在当地信仰中心的大庙前所举办的灯笼盛会,也是当时台湾元宵节时的主要活动,可视为今日全台各地灯会的前身。时至今日,由于工商业社会下庙宇已不再是人民生活的主要重心,又为了年节应景起见,通常由各地县市政府统一举办官方的灯会活动,由于灯会活动改由官方主导,规模也日趋扩大。早年台湾并无吃元宵的习俗,战后由外省裔住民传入,丰富了台湾料理文化。

元宵灯会

提鼓仔灯看花灯

Thumb
摄于妈祖楼天后宫,儿童彩绘鼓仔灯。每年时届元宵前数日,各地皆会悬挂或搭结灯棚、供人历览。

灯笼,或称“鼓仔灯”(台湾话:kóo-á-ting,客家话:den24-nung11)、“灯篮仔”(台湾话:teng-nâ-á)[1]灯艺师用细竹、铁丝来塑形完成骨架后,外头糊上各式纱、花纸或塑胶,内置蜡烛或一盏油灯的传统灯具。每年时届元宵前数日,家户、角头宫庙皆会悬挂或搭结灯棚及各种艺术造型的花灯(hue-ting)、供人历览。古时的元宵灯笼,种类甚多,除了基本的“鼓型”外,尚有庙寺常见的“彩灯”、商铺的“走马灯”等,与种类繁多的“儿童鼓仔灯”,包括骰子灯、兔子灯、关刀灯、水蛙灯、战舰灯、等造型异趣的鼓仔灯。而灯会展示的鼓仔灯,除了传递吉祥寓意外,亦有包含传统忠孝节义与文学小说的灯种。除了祝贺佳节外,也有祈祷合境平安之意[2]

清代元宵夜里,各地宫庙除了元宵宫庙例祭、灯会迎灯外,还有“迎灯排”(台湾话:ngiâ-ting-pâi)的仪式。绕境行列中,除了有类似舞龙的“龙灯”,还包含著弄狮武术艺阵大仙尪仔等民间游艺。1945年二战末期,全台湾因战事需求,夜间均通火管制,各地元宵迎灯排仪式告停。唯彰化花坛乡白沙坑文德宫改为白昼进行,因此成为唯一保留清代至今“迎灯排”文化[3]。战后元宵活动重现热络。1990年代开始,为了推广台湾的观光旅游产业,交通部观光局扩大成全国性的灯会,初名台北灯会,2001年改为各县市角逐申办的台湾灯会

Remove ads

灯猜

灯猜灯谜,是将谜语书写、黏贴在鼓仔灯上,供人猜射的风俗。每当人猜射中便会奏乐、赠与奖品。台湾话称为臆谜猜台罗:ioh-bī-tshai)、客家话称为揣令仔客罗:ton11-liang55-e31)。台湾最早的谜学发展可溯自1850年代的清治时期中叶竹堑地方已流传林占梅之灯谜作品。后来末代巡抚唐景崧亦推广谜学。进入日治时期,民间为了传承文化,亦促使春宵秋夕常见人们热衷“张灯射虎”;各地文人、诗社纷纷设立“灯谜部”,争相揭谜,甚连报章杂志亦会刊载谜语贺节。战后的1958年,台湾民间第一个谜学社团集思谜社成立[4]

元宵趣俗

Thumb
菜股(tshài-kóo)或坵(Kiu),即“田畦”
Thumb
台湾珠葱,偷挽葱嫁好翁
Thumb
菜园与篱墙,偷挽菜嫁好婿

元宵是夕,人们为了求子嗣,已婚妇孺除了会到奉祀注生娘娘 的庙里参拜外,由于“”字,闽南语与客语之音皆同“”,传说妇女若钻过鼓仔灯,除了祈求一年幸运外,能够保佑生添丁[注 1]。台湾闽南俗语谓“軁灯跤生膦脬”[注 2]意味钻过或穿越灯底,明年得贵子。此外,若在元宵夜里观月,让身体沐浴月亮光辉下,亦传可受孕。

古代元宵是夕,未婚男女则有“菜园偷俗”。概因旧时社会男女关系授受不亲,而藉元宵夜以促成男女相识、结缘机会。台湾话俗谚“偷挽嫁好”、“偷挽嫁好婿”,意味未婚女子偷拔、偷拧可以嫁得好夫婿,但须当场弃之。另外已婚女子也可以为求家庭美满去偷拔菜。未婚男子则流行“跳菜股娶好某”,意味跳过一股一股的田畦,可以娶到好新娘。另外还有“偷敲菜嫁好婿”、“ 偷硓𥑮得好某”、女子若偷走饲猪盆而被责骂亦是生男之兆,而竹篱台湾话音同“得儿”因此偷拔菜园里的竹篱亦可生儿子。不过以上趣俗仅限于元宵夜才灵验。然而传说若元宵夜越晚睡则自己越长寿

Remove ads

祭祀

Thumb
悬挂在厅堂、神龛梁上的香炉便是三界公炉。 三界公是仅次于天公的天神,在拜拜时,须先拜三界公。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除了是全年第一个满月外与新正的最后一天外,更是民间信仰三官大帝天官紫微大帝的诞辰。台湾民间俗称“三界公”(台罗:Sam-kài-kong),即掌管三界之神,其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台湾分别于上元正月十五祭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七月十五祭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十月十五日祭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每年的正月十五,信众都要到宫庙里参加祈福礼斗,古代其中又以台湾闽南漳州后裔信仰最为虔诚、祭典最为盛大。

三界公是仅次于天公的天神,因此祭拜规格亦相当慎重。人们在正月十四的子时便开始祭拜三界公,备妥包括牲礼鲜花素果、绑著红纸的寿面菜碗六碗供品酒菜等神馔,经焚香祭拜、祝祷,掷筊、祭酒三巡后便可烧金撤供。元宵当日亦要祭拜包括神明地基主祖先,时间与供品依照奉祀对象而有小异。宫庙中的祭祀尤其盛大,祭品须在上元前一周即备妥,当日再由炉主教长道士主祭、祈福。

Remove ads

绕境科仪

Thumb
元宵绕境信众以炮仗驱瘟来贺节

对某一庙宇信仰聚集的村落或划分神尊掌管守护的区域,称为“境”。该庙宇神尊出巡该村落或区域,即称为“绕境”,或作“绕境”。通常在特定日子,如神尊诞辰、春节、元宵、建醮、建庙周年纪念等,或遇特殊情况如袪邪、治煞等,迎请神尊巡视赐福与消灾。“绕境”的阵仗通常有“清道”、执杖、执灯、执旗、执令、神偶、香炉、神轿、乐队及民俗技艺、花童、挑礼或地方特殊的阵头,如八家将宋江阵蜈蚣阵等。

马祖地区,元宵节“摆暝”时多有绕境活动,称为“迎神”。迎神绕境通常在晚上七、八点进行,当天下午三、四点便会先由“保长公”进行一次“清道”,沿路张贴“清洁街衢”之黄纸,一方面是驱离邪秽,一方面也是先在白天清理街道、排除障碍,以免入夜绕境发生危险。绕境时,家家户户悬挂灯笼、门口备好香案、持香等待仪仗,在神轿经过时奉香及点燃鞭炮。仪仗返庙后,庙方会发放参与人员红蛋(太平)、泡面、饮料等食物,除北竿岛外,迎神绕境的隔天会在庙中或餐厅“食福”,由参加“摆暝”的家户派代表一同用餐。[5][6]

元宵摆暝为马祖的年度盛事[7],此外新港奉天宫溪口北极殿元宵绕境[8][9][10]台南四安境迎圣旗圣炉[11]美浓龙肚祈春福[12]亦为各地盛会,重要程度更甚过年。

Remove ads

赛水仙 演潮戏

Thumb
龙山寺正殿回廊巨大的灯笼。

连雅堂《雅言》:“台南旧有赛花之举。每岁元宵,各以所养水仙陈于三山国王庙,互夸奇丽”。[13]台南三山国王庙旧时于元宵有赛水仙之举,但惟自九一八事变隔年起便停止放烟火及办水仙花展,直到进入民国才逐渐恢复活动之举行;而元宵节亦为潮州人的大日子,他们会聚集于三山国王庙交流叙旧,亦奏潮乐演潮戏酬神。。

炮仗驱瘟

季节交替气候多变,瘟疫伤寒等风土病的肆虐往往造成大量人员死伤[14]。地方除了借由宗教信仰祈愿神明绕境禳除瘴疠,一方面火药中含有硫磺和药草,绕境的“攻炮”或“炸炮”[15]产生的高温或以灭菌。台湾许多元宵习俗如夜弄土地公、后龙攻炮城、马鸣山吃饭担盐水蜂炮炸玄坛利泽简走尪皆与相关。

乞龟

Thumb
东势新丁粄节的乞龟。

早年百业待兴各地庙宇会在年关刚过的元宵期间,将库存的糯米面粉等五谷作成印有龟壳寿纹的糕点。只要民众向神明请筊圣杯,就可拿取所求之糕点,以渡年关。乞龟之人须于来年丰收之时,另做龟纹糕点返还给神明。谢神“还龟”时,按礼数会重于原先所乞龟糕重量,故乞龟糕点一年比一年庞大。

拜冬生娘、听香

冬生娘即为紫姑,相传为唐山过台湾时传入,流传至各地后发展出了椅仔姑、“关三姑”、“请月姑”等,过去会于此节以椅子作道具,向椅仔姑问事求卜[16]。听香一种闽南地区旧有习俗。 妇女在元宵或中秋夜时,在神前烧香默祷,表明欲测之事,而后请示方向后,用所听的第一句话来判断吉凶。

冲天炮射火马

云林县水林乡蕃薯厝顺天宫会举行三天绕境夜巡射火马活动,适逢马年更扩大举办[17]

Thumb
客家麻糬。元宵的食福文化代表将新生儿“出丁”的喜悦与神明的祝福分享给亲友。

出新丁迎男孙灯

屏东市海丰三山国王庙九如三山国王庙佳冬六根庄三山國王廟等地均有“迎男孙灯”之习俗。凡庄内家庭前一年有新生男婴出世即为“出新丁”,农历元月初一子时即可至庙中“报灯”。

依习俗,第一位报添丁之喜的新丁即为“男丁首”(灯头),而凡是所有报灯的新生儿家庭均会制作“子孙灯”挂至神轿上,于元宵节当天随王爷公神轿参与出巡、驻驾至个家庭中接受信众朝拜祈福[18]。各地元宵迎男孙灯仪式细节略有小异,系为客家人“添丁挂灯”之礼俗[19]

夜祭、趒戏、食仙蛋

万峦乡加匏朗的原住民马卡道族会在加匏朗仙姑庙举办夜祭、趒戏。相较于相较于汉人在这日吃汤圆,加匏朗的原住民马卡道族会在这天吃糯米、糖捏成的仙蛋,纪念从仙蛋孵出的仙姑祖。[20]

净尪

利泽简广惠宫会举办鉴别新娘是否为妖狐的宗教仪式[21]

元宵灯会

Thumb
国家级的台湾灯会除了展示巨大的主灯、副灯外,并透过民间艺术的大型展演吸引国际观光客。
Thumb
灯会迎宾门,各地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庆典。
Thumb
在地创生的灯节,时常带动文化观光热潮。
Thumb
各地灯会往往邀请学生、灯艺师与社会团体同台竞技花灯作品。

台湾灯会

交通部观光局为庆祝元宵节,并将特有传统民俗节庆推广至国际,自1990年起结合民间及地方政府资源,以“民俗文化根、传统国际化”之规划目标,将元宵节提灯笼的传统民俗活动,包装成大型观光盛会,即台湾灯会

国家级的台湾灯会,起初名为“台北灯会”,2001年移师高雄市、易名为“高雄灯会”,2003年易名为“台湾灯会”并开放其他县市参与承办,台北市及高雄市则另起炉灶举办专属于该市之地方灯会“台北灯节”与“高雄灯会艺术节”。

各地灯会

参见:灯节 (中华民国)

乡土民俗

台湾元宵相关的习俗与行事,目前数量占无形文化财最多。各地亦流传各具特色的元宵节庆,又以“北天灯、南蜂炮、东寒坛、西乞龟、中𪹚龙、外摆暝”齐名。以下谨列知名的地方乡土文化,若绶证为法定无形文化资产,均使用原登录之名称。

更多信息 名称, 写真 ...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