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合纵连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外交与战略方针,体现了列国在秦国不断扩张背景下的生存抉择与政治智慧。这两种谋略交替上演,既推动了战国局势的复杂化,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1]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周王室权威衰微,天下形成“七雄并立”的格局,即七大强国。随着兼并战争的加剧,单一国家已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对抗秦国这个新兴强权。为了维护生存与扩展利益,诸侯国不得不借助结盟或外交策动,以形成合力或寻找庇护。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纵横家崛起。他们以游说为手段,根据形势需要提出合纵或连横,灵活运用等各家思想,从而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巨大影响力。[2]

名称由来

“纵”与“横”的称谓,与地理方位相关。秦国位于西方,六国在东部。六国若南北联合抗秦,称为“合纵”;若转而与秦东西相连,则称为“连横”。《韩非子·五蠹》对此有明确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3]

合纵

定义与思想

合纵,又称“合从”,核心在于“合众弱以攻一强”。合纵不仅是防御性的外交联盟,也被寄予主动进攻的期望,希望通过合作遏制甚至削弱秦国的势力。[3]

代表人物

  • 苏秦:纵横家代表人物。曾游说秦国未果,转而倡导六国联合。其说辞获得认可,一度掌握“六国相印”,成为合纵运动的象征[4]。但由于列国各怀私心,合纵联盟很快瓦解。
  • 公孙衍:纵横家名士,曾策动第一次五国合纵攻秦[5]

主要战争

历史上因合纵而发起的对秦战争共有四次,成败各异:

  1. 前318年楚怀王为盟主,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秦军获胜。
  2. 前298年齐湣王主持,齐魏韩三国攻秦,联军获胜。
  3. 前247年:魏国信陵君策划,魏赵楚韩燕五国合纵攻秦,联军获胜。
  4. 前241年:赵国庞煖策划,赵楚燕魏四国出兵,秦军获胜。

此外,合纵策略并非专门针对秦国。例如:

  1. 前287年,齐赵韩魏楚五国一度结盟抗秦,但齐湣王却出兵灭宋,引发众国不满。
  2. 前286年,燕韩赵魏秦五国联合攻齐,齐国几近灭亡,显示合纵内部的不稳定性。

局限性

虽然合纵在短期内可形成压力,但各国因利益分歧与历史宿怨,往往难以持久合作。诸侯之间互相防备,导致合纵多次流于空谈或迅速破裂。

连横

定义与思想

连横,又称“连衡”,核心在于“事一强以攻众弱”。“横”指东西向的联系,六国若分别与秦国结盟,则合纵自破。[3]

代表人物

  •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游说诸侯、辅佐秦国崛起而闻名。[6]

战略意图

  1. 分化六国,使其无法形成稳固的联盟。
  2. 借助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让加入连横的弱国获得短期利益。
  3. 通过不断挑动各国之间的矛盾,逐步削弱关东诸国。

实际效果

连横极大削弱了合纵的作用。秦国凭借此策,再加上坚实的军事实力,最终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布局。自前4世纪中期起,秦国逐步击败六国的抵抗,并在前221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

史学评价

历代史家对合纵与连横均有评议。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合纵本是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但由于彼此缺乏信义,导致屡屡失败。他批评六国“以齐楚攻三晋,犹自毁藩蔽;以三晋攻齐楚,等于断其根柢”,认为这种短视行为加速了秦国的崛起。[7]

历史影响

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外交的两大典型模式。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列国之间的矛盾与权力博弈,也体现了纵横家在历史舞台上的独特作用。实际上,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8][9]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