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同乐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同
历史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开益州郡,设同劳县[1],东汉仍属益州郡[2]。三国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郡[3],同劳县应改属建宁[4]。其后,《晋书·地理志》失载同劳县,但《五行志》有载“孝武太元十四年六月,建宁郡铜乐县枯树断折”[5]。《宋书》称“同乐县,晋武帝立”[6],《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认为同乐县即同劳县[7],后来志书多从此说,认为同乐县由晋武帝时同劳县改置[8]。西晋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划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设立宁州[9],同乐县应属宁州建宁郡。南朝宋、齐属建宁郡[6],齐时建宁郡治自味县移至同乐[10],后南中各地被大姓爨氏控制,萧梁仅能遥领宁州,到陈朝即不再统治宁州[11]。
钱坫《新斠注地理志》认为同劳县的“劳”指的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劳浸部落[12]。刘琳、万斗云认为同劳曾是夜郎疆域,刘琳认为“同”或为夜郎部族之姓,“同劳”为夜郎下属的部落名[13];万斗云认为同劳、铜濑、堂琅都是“僚水”之意,以僚人所居为名[14]。
《华阳国志》并载建宁郡同乐县与晋宁郡同劳县[15],任乃强认为同劳县与同乐县并非一县,同乐为晋武帝时味县、同濑县分置[16]。但刘琳指出《华阳国志》所列诸县往往并非当时实有,且所载建宁郡、晋宁郡辖县错乱,因此不足以说明同劳、同乐绝非一地[17]。
Remove ads
文物遗存
《华阳国志》称同乐县“大姓爨氏”,晋爨宝子、宋爨龙颜俱为同乐县人,留“二爨碑”于世[8],即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贵州省赫章县可乐区发现一座西汉竖穴土坑墓,通长17.7米,出土随葬品130余件,其中有一敞口带沿青铜槃,外径29.6厘米,沿上阴刻篆书铭文16字:“同劳澡槃比五尺周一。元始四年十月造。”研究认为此系公元4年同劳制造的“洗手盆”,制造时间为夜郎亡国后31年,出土地点为夜郎故地汉阳县,章示同劳与夜郎地区的紧密联系,青铜槃可能是经贸易流通到汉阳。此发现也证明同劳是汉晋时期滇东地区除堂琅外,另一个铜器制作区。[18]
地望
唐《蛮书》在记录“石城川”(今曲靖市麒麟区)时载“又有夔鹿弄川,汉同劳县故地也”[20];《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陆凉州“南有古城曰鲁昌,乃汉之同劳县”[7],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定同乐县于此[21],今陆良县东南仍有地名“鲁昌”,为中枢街道四河社区所辖[22];方国瑜定于今陆良县南盘江东岸、曲靖市麒麟区南部[8];《道光云南通志稿》定于南宁县(今曲靖市麒麟区)南、陆凉州北[23];汪士铎[24]、谢钟英[25]定于今曲靖市马龙区西南;杨守敬《前汉地理图》将同劳标于曲靖与陆良之间[26],《晋地理图》将同乐标于马龙[27];《中国历史地图集》定两汉同劳县于今陆良县以西[28],两晋同乐县于陆良县东北[29];任乃强将同劳县定于普渡河流域禄劝、武定、甸尾、龙街一带[30],同乐县定于越州,认为“越州”得名于“乐”音地名遗存[16]。
引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