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吴闽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閩方言
Remove ads

吴闽方言是一个学术界对于汉语族吴语支(广义上包含徽语)和闽语支等地方语言的并称说法。由于地缘关系接近,吴闽方言之间有词汇音韵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诸多文献针对两者词源和音韵进行探讨和研究。

事实速览 吴闽方言, 地理分布 ...
事实速览 繁体字, 简化字 ...

方言叠置说

丁邦新(1988)根据蛮话及吴语丽水方言白话音端、知不分的现象及丽水方言零星的闽语特征,同时结合两条现代吴语及闽语词汇上的证据“骹”(脚)与“侬”(人)等证据,归结出以下的结论:[1]

现在吴语的底层具有闽语的成分,可能南北朝时的吴语就是现在闽语的前身,而当时的北语则是现在吴语的祖先。(丁邦新 1988).

吴瑞文(2005)认为,此说隐含几个重要的前提:[2]

  1. 南北朝时期的汉语已存在至少两个较大的方言系统,一种是位居南方的“吴语”,一种是位居北方的“北语”。
  2. 吴语具有早期闽语的白话音的层次,其中一个最具体的特点就是“端知不分”这些涉及语言层次的论述本质上都是起因于“方言接触”。

吴语扩散说

张光宇(1993)以音韵、词汇的地理分布说明吴语南下形成闽语的历史过程。其认为吴闽方言之间在历史上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明显的指标乃是由地理邻接性(geographical proximity)所呈现出来的演变类型的一致性;而透过对闽方言音韵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到“吴音南移的渊源关系”:[2][3]

音韵证据

  1. 咸、山两摄的韵母形式:
更多信息 地理类型, 三四等分合 ...
  1. “益、石”分合问题:

切韵》的昔韵字在吴闽方言可分为两类:昔A(上古锡部,如:益)与昔B(上古铎部,如:石)。一般而言,吴方言昔A的元音较高、昔B的元音较低;闽方言昔A具前元音、昔B具后元音。其中,吴闽方言的昔B字念法都与药韵字一致。[4]

更多信息 例字, 益 ...

词汇证据

  1. “油条”一词在吴闽方言的说法相同,写法有如“油炸(煠)鬼”、“油炸(煠)桧”或“油炸管”。 其认为“鬼、桧、管”等字应为与“果”字同一音韵地位的“馃”,俗作“粿”。
  2. 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吴闽方言第三人称代词单数除杭州用“他”以外,基本上多使用“渠(其)”或“伊”。
更多信息 地理类型, 使用分布 ...

根据以上两大类证据,张光宇提出以下结论:

总而言之,南朝时期,江东一带吴语和北方官话进行了密切的交融。这种经过交融的语言后来进入福建成为闽语的胚基。……就这样的背景来看,闽语有古中原、古江东的方言色彩丝毫觉不诧异。(张光宇 1993).

吴瑞文(2005)认为张光宇(1993)文中特别注重以下几点:[2]

  1. 古代汉语就存在各种方言差异,而古代方言的接触互动及融合是造成现代方言之间相似性的主因。
  2. 汉语方言的历史动态(方言地理的扩大、萎缩与方言性质的转移),如北部吴语受官话方言侵入而萎缩,但在江淮地区的官话仍维持入声独立;同时,吴语向南延伸至浙南与福建,江淮官话与闽南语存在类同现象,如:“天”江苏 tʰɪ、厦门 tʰĩ。
Remove ads

参见

脚注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