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吕惠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晋江人(今福建泉州),北宋大臣,曾任参知政事,是北宋新旧党争中的新党人物。著有《文集》《孝经传》《道德经注》《论语义》《庄子解》等作品。
生平
吕惠卿生于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晋江县开建乡仁孝里西垵村(今属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吕惠卿幼年随父亲吕璹居住于泉州相公巷。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初授真州(今江苏仪征)推官,调永兴军节度掌书记。[1]嘉祐六年(1061年),秩满入都,除补开封府通判,不久迁少尹,改秘书省著作佐郎,韩绛聘为三司检法官。受到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赏识。[2]治平四年(1067年)七月,王安石向枢密使曾公亮介绍吕惠卿,遂任集贤院校勘。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变法伊始,以吕惠卿为检详文字,负责起草考核审定条例。吕惠卿极力推行变法。事无大小,王安石必谋之;凡所上涉及变法的奏章,均出自吕惠卿手笔。[3]王安石之弟王安国极力反对新法,且提醒兄长要远离吕惠卿,后来吕惠卿因此与王安国结怨。[4]
熙宁七年(1074年)全国大旱, 郑侠联合参知政事冯京,上疏并进“流民图”,反对新法,以为“去安石,天必雨”。是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吕惠卿在推行新法的同时,又与王安石子王雱同修《三经新义》。王安石称:“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吕惠卿安插弟弟吕升卿到神宗身边当讲师。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郑侠上疏弹劾吕惠卿“朋奸壅蔽”。吕惠卿大怒,命中丞邓绾、知制诰邓润甫责惩之。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冯京出知亳州,郑侠编管英州,王安国放归田里。是年二月,宰相韩绛与吕惠卿意见不合,事多稽留不决,于是密请宋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这时王安石刻意不动声色,接旨后上任,“倍道而进,七日至京师”,令吕惠卿措手不及,二人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熙宁八年闰四月,《三经新义》编成,神宗以王安石之子王雱为龙图阁直学士,王雱假意推辞。吕惠卿不察,劝宋神宗允其请,结果弄假成真。导致王、吕二人关系裂痕加深。御史中丞蔡承禧告发吕惠卿弟、崇政殿说书吕升卿担任国子监试官舞弊,最后吕升卿被逐出京师,转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吕惠卿则被迫辞职。这时,王安石选择袖手旁观。王雱又勾结御史中丞邓绾倾陷吕惠卿,诬告吕惠卿兄弟强借华亭富民钱五百万购买田地,与华亭知县张若济居中牟利。[5]宋神宗下诏立案追查,吕升卿与张若济下狱讯问。熙宁八年十月,吕惠卿被罢政事,贬守陈州(今河南淮阳)。[6]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吕惠卿正任鄜延路经略使。在太原期间,整顿西北军,抵抗西夏的入侵。元祐三年(1088年),移宣州居住。绍圣元年(1094年),知苏州,改江宁。徽宗时,又受到蔡京等排挤。崇宁五年(1106年),知扬州,移青州,又起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政和元年(1111年),以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辞官归里,不久病死。
元朝编修的《宋史》将吕惠卿列入“奸臣列传”,因其背信弃义,且人格低劣。吕惠卿缘王安石得进,后来又与王安石为了拜相,产生过节,为士大夫所诟病。[7]
Remove ads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