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周渭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周渭祠,又名周王庙或嘉应庙,是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内为祭祀纪念宋朝御史周渭的庙祠。位于县治恭城镇吉祥街187号,距县人民政府驻地东北约1.5千米。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重新修复。1981年8月,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广西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1]

历史背景
周渭(922年—999年),字得臣,瑶族,祖籍恭城(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 宋建隆年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周渭为官清廉,任内为民请命减免苛税、兴办乡学教育、严惩贪腐[参考 1],深受百姓爱戴[2]。
咸平二年,周渭病故,因其清贫无法举丧,宋真宗赠钱十万。其后,恭城百姓建庙塑像,历代祭祀,今在县城及西岭存有两座较完整的庙祠[参考 2][1]。
周渭卒后,当地百姓为表彰其德政,自发筹建祠庙以供奉纪念。周渭被追封为“忠祜惠烈王”[3],因其深受民间推崇,被尊称为“周王”,故祠庙又俗称“周王庙”。恭城县内有新、老两座周渭祠,又称周王庙,是祭祀周渭的祠庙[4]。其中新祠始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知县王昌龄重修[参考 3],包含戏台、门楼、大殿堂、后殿、左右厢房等建筑。
建筑布局
周渭祠占地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整体布局依中轴线排列,由门楼、大殿、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为典型的明清祠庙建筑形制。该建筑在结构力学、构造工艺和空间组织方面具有较高价值,为研究明清时期南方祠庙建筑提供了重要实例[3][5]。
该祠门楼,俗称“蜜蜂楼”。该门楼面阔五间,采用重檐歇山顶构造,檐柱承托下檐,金柱直通承托上檐,斗拱共五层逐层出挑,结构精密。其斗拱系统由座斗、交手斗、鸳鸯交手斗三类构件组合而成,整体呈蜂窝状,故得此名。全楼以榫卯结构拼合,未使用铁钉,反映了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技术水平。大殿内部中央供奉周渭塑像,两侧绘有壁画,内容多与其生平事迹相关,并附有题诗。后殿与大殿相衔接,强化了建筑轴线的空间序列[1][6]。


现今的周渭祠在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也承担了教育基地的职能[7]。祠内设有多个展览(馆),包括:
- 周渭生平简介展
- 中国廉政发展史展
- 桂林地方历史廉政文化展
- 历代清官展示馆
- 中国共产党反腐历程展示馆
- 时代先锋与廉政成果展示馆
- 历代腐败案件警示教育展馆
Remove ads
文化意义
周渭祠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恭城地方社会的重要文化象征。1981年8月,祠庙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同恭城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广西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
作为地方官员纪念祠,周渭祠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官民关系、地方政治文化及宗族祭祀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当地百姓对周渭的崇敬逐渐演变为周期性的民间祭祀活动,部分节庆时仍保留祭拜传统[3]。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周渭的诞辰,附近乡村群众都自发地在周渭祠集会举行纪念活动:周渭塑像被抬着巡游,香烟缭绕、仪仗吹奏、锣鼓喧天[3]。
2012年底,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以周渭事迹为原型创作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问世。该剧以喜剧样式呈现,展现了周渭面对强权、面对诱惑、面对亲情、面对爱情时的崇高抉择。该剧唱段对白充满地方文化色彩,荣获第八届广西戏剧展最高奖桂花金奖。[3][8][9]
在当代,周渭祠被赋予了廉政教育功能。2009年,中共桂林市纪委在周渭祠挂牌成立市级党员教育基地。2013年2月,该建筑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为廉政教育基地。依托其历史背景,祠内设立了主题展馆,通过展示周渭的生平事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沿革、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历史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面向公众和中共党员群体开展廉政文化教育。该场所现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开展廉政教育和党员纪律教育的场所之一[3][7]。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