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周澄 (1941年)
臺灣書畫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周澄(1941年10月16日—2022年5月24日[1] ),字莼波。生于台湾宜兰县罗东镇[2],书画篆刻家。师承康滟泉、江兆申[3],毕业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艺术系。他曾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大学等教授书画篆刻课程。[1]晚年于淡江大学兰阳校区担任驻校艺术家。
周澄的国画类作品曾获邀以免审查资格获邀参加第五届全国美展,亦曾获吴三连文艺创作奖、中兴文艺奖、历史博物馆金质奖章;篆刻作品曾获第七届台湾美展第一名[4]、中山文艺创作奖。1999年获英国乔治亚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2003年任台湾艺术振兴院院士,并于2018年获颁中国文艺协会荣誉文艺奖章(艺术类)[5]。
生平
1941年生于台湾宜兰罗东。[2]13岁考进宜兰县立头城中学初中部,同年在父亲的引领下拜谒康滟泉门下学习书法,同时加入了“头城八六书画会”学习千家诗 ,奠下书法、诗词的基础。[6]16岁时直升高中部就读,师事杨干钟学习西画技法,并受教于江兆申习得中国书画知识 。[6]
1961年周澄考进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艺术系(今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就读[7],大学一年级时未申请到宿舍,受江兆申邀约至家中暂居一年,课馀期间跟随其研习书画、篆刻并研读诗词、史书,因此成为首位灵沤馆入室弟子,二人的师生缘分延续四十年[6]。
在学院的专业训练上,周澄大学三年级时受林玉山、黄君璧、王壮为等师长启发,偏重书画金石创作。[6]1964年周澄受聘为大日本书艺院鉴查员,同年获邀以国画免审查资格参加教育部主办之第5届全国美展,[2]当时他23岁。
1969年周澄成立莼波书画篆刻研究室并授徒,1973年首次办理个展,于家人的支持下走向专业艺术创作。1970年代中期,周澄陆续与青壮辈篆刻、书画家组成了换鹅会、拾闲画会、六六画会、印证小集(1995年更名台湾印社);在1980年代中期,他与台师大美术系的教师与校友组成元墨画会,同时也参与了由周澄画室学员组成的春声画会。他也曾任中学、大学美术科教师;美术馆、艺术杂志顾问;亦担任多项艺术奖赛评审。在个展方面,他是首位应邀到北京故宫展出的台湾艺术家,2003年应邀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展出[5]。
Remove ads
艺术创作
周澄擅长绘画、书法和金石领域,同时也涉略诗文创作。绘画领域,周澄奉行石涛名言“蒐尽奇峰打草稿”,将游历融入画作并加以创新,运用不同的皴法、色感发展出具有现代特质的笔墨赋彩[8] 。书法领域,选定单一碑帖为母体(楷书以欧阳询、隶书以张迁碑为主),融会其他碑帖风格后,发展出自己的书艺特色 [9]。篆刻领域,从明清流派印上溯秦汉玺印,兼擅各体,在印文布局上富有变化[10]。诗文创作 ,撰写小品散文谈绘画与篆刻艺术创作,兼及少部分旅游杂记、碑帖作品的欣赏跋文,以及咏叹山川的题画诗等[5]。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