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哈尔滨东正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东正教随东清铁路的修建而传入哈尔滨。东正教是俄罗斯帝国的国教。1898年,俄国司祭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在香坊设立简易教堂并首次举行礼拜。随着大量俄侨涌入哈尔滨,东正教在哈尔滨迅速发展。1922年,俄罗斯域外正教会成立东正教哈尔滨教区,首任主教为米佛提,后由梅列基接任,东正教在哈尔滨迎来发展高峰。满洲国灭亡后,哈尔滨教区加入俄罗斯正教会,涅斯托尔被任命为远东总教区牧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改为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分会,东正教在哈尔滨亦日渐衰落。
东清铁路沿线的东正教教派多为俄罗斯正教派,实为革新派,此外还有18世纪流亡到中国东北地区的莫洛干派。
历史
1898年6月,俄罗斯帝国控制的中东铁路工程局抵达哈尔滨后,东正教司祭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随第二批中东铁路护路队进驻哈尔滨。同年8月,护路队在同属哈尔滨的香坊军官街(后称军政街,现名香政街)设立了一座简易的东正教教堂,名为圣尼古拉教堂。该教堂是俄罗斯帝国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1899年春天,由于旧教堂规模较小而无法容纳所有的教徒,中东铁路工程局又在哈尔滨新市街(今南岗区核心区域)的中心广场动工修建了较大规模的圣尼古拉教堂。同年12月18日,该教堂建成并举行落成祝圣典礼,总建筑费用超过两万卢布。[1]
1900年年底,俄国东正教至圣治理会议根据东正教外贝加尔教区的建议,决定将与外贝加尔教区相毗邻的北满地区东正教教民划归外贝加尔教区管辖。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前,至圣治理会议“根据北京传教士团和部分在北满的司祭的要求”,经时任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与陆军大臣亚历克塞·库罗帕特金同意,于6月11日命令将北满东正教的事务由外贝加尔教区移交与东正教北京传道团管辖。同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根据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命令,铁路沿线各教堂的神甫亦属于中东铁路供职人员,可按月向管理局领取津贴。1907年,中东铁路管理局成立了民政处,同时也设置了管理沿线东正教事务的相应机构。同年8月2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采纳了亚历克塞·库罗帕特金的建议,发布了第9014号圣谕令,将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除随军教堂和北京传教士团直接经营的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以外的东正教事务由北京传教士团划归东正教海参崴教区管辖,同时列为特别监督司祭管区。此后的十余年间,海参崴教区大主教叶甫谢尼曾多次访问哈尔滨进行视察。[1]
Remove ads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尤其是1920年以海军上将亚历山大·高尔察克领导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及其他复辟势力相继失败,大量俄国贵族、原共和国政府官员、白军军官和地主涌入哈尔滨避难。与此同时,来自俄国各地的百余名东正教神职人员也加入了这一群体。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东铁路沿线居住的俄国东正教教徒多达30余万人。1922年初,在哈尔滨避难的原东正教奥连堡和图尔盖教区大主教米佛提以与海参崴教区完全失去联系为由,向驻塞尔维亚的俄国东正教流亡教廷(以下通称“俄罗斯域外正教会”)提出了以哈尔滨为中心建立新教区的请求。同年3月29日,俄罗斯域外正教会发布了成立东正教哈尔滨临时独立教区的命令,同时任命米佛提为该教区第一任大主教。6月2日,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成立,管辖3个行政省区的东正教信徒。9月27日,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届代表大会。该教区设有负责宗教事务的教务委员会和负责监察教区的财务收支等事项监察委员会等常设机构,均归教区大主教领导。
1931年3月28日,米佛提大主教病逝,哈尔滨教区由都主教区降为大主教区。同年4月1日,俄罗斯域外正教会任命梅列基为哈尔滨教区第二任主教。在梅列基任哈尔滨教区主教的十几年中,东正教在哈尔滨的发展迅速,哈尔滨教区的控制范围亦迅速发展。1932年,哈尔滨教区共管辖教堂46所;直至1940年,该教区管辖有设堂区的教堂50所、未设堂区的教堂2所、附设教堂8所、祈祷所6所、修道院3座,共计神职人员达217人。在此期间,哈尔滨教区的辖区亦超出了满洲地区的范围——包括1930年加入哈尔滨教区的库页岛东正教教堂、1931年加入的日本神户东正教圣母安息祈祷所、1934年加入的印度尼西亚万隆东正教堂区、1937年加入的朝鲜“杨克夫斯基《处女地》协会”教堂。1939年9月26日,俄罗斯域外正教会将梅列基晋升为都主教,随后任命他为远东总主教区的牧首。自此,哈尔滨成为远东总主教区牧首所在地。
1945年8月,随着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原东正教堪察加教区大主教涅斯托尔与教区助理教务主教尤堆纳里和季米特共同发表声明,宣布与俄罗斯域外正教会断绝关系,并申请加入莫斯科全俄正教会。同年10月,莫斯科全俄正教会派代表抵达哈尔滨,与涅斯托尔等人签署联合声明,正式接纳哈尔滨教区。莫斯科方面肯定了涅斯托尔在教区整合中的作用,并任命其为哈尔滨教区都主教及远东总教区牧首。[1]

1950年8月,按照俄罗斯东正教事务委员会的规定,原莫斯科牧首区东亚牧首代表处更名为中国东正教会哈尔滨分会。1956年3月31日,中苏两国在北京签订《关于交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俄罗斯东正教和莫斯科大主教区所属财产的议定书》,原俄国在华的东正教总会更名为中华东正教会,原哈尔滨教区、天津教区、上海教区均改为其分会。亚尼基塔·王玉林神父任中国东正教会哈尔滨分会主席。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俄侨大多继续离开中国,原哈尔滨教区的教徒人数降至1万余人。1958年开始,随着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哈尔滨的许多东正教堂因教徒稀少,无法正常开展宗教活动而关闭。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大多数东正教堂被当做“四旧”产物而遭到破坏、拆毁,哈尔滨所有的东正教活动被终止,神职人员被批斗或被要求劳动改造。1967年,王玉林神父被处死。[2]
1984年的圣母帡幪节(10月14日),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恢复了宗教活动,并成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的所在地。格里高利·朱世朴神父在政府准许下成为新任掌院。2000年9月,朱世朴神父逝世,此后哈尔滨长期没有新的司祭主持东正教相关活动。
2013年5月,俄罗斯正教会都主教伊拉里雍与莫斯科及全俄罗斯牧首基里尔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曾在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上海圣尼古拉堂和北京圣母安息主教教堂举行事奉圣礼[3]。2015年10月4日,哈尔滨人亚历山大·遇石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神学院被祝圣为司祭。2016年1月7日,遇石神父首次在哈尔滨主持圣诞节集体宗教活动[4]。2018年,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经过修缮后恢复了宗教活动。同年4月7日,遇石神父在教堂举行了教堂修复后首次使用前的撒圣仪式和复活节宗教活动,并恢复定期举行相关东正教仪式[5]。
Remove ads
领导人物
- 1922年3月24日—1931年3月28日,东正教哈尔滨教区首任主教米佛提。他自1920年起在哈尔滨的圣母领报教堂、圣尼古拉教堂任职驻堂,著有《神职人员的宗教活动》《圣像显灵预兆》《关于教会的分歧点》等宗教文学作品。
- 1931年3月28日—1946年4月6日,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第二任主教梅列基。
- 1946年4月6日—1948年6月,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第三任主教涅斯托尔。
- 1957年5月30日—1967年,亚尼基塔·王玉林任中国东正教会哈尔滨分会主席。
- 1984年10月14日—2000年9月,格里高利·朱世朴任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掌院。
- 2016年1月7日至今,亚历山大·遇石任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掌院。
教堂列表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