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商人之家博物馆
紐約市的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商人之家博物馆(英语:Merchant's House Museum),又称老商人之家(英语:Old Merchant's House)、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英语:Seabury Tredwell House),是位于纽约市曼哈顿诺豪区东四街29号的历史住宅博物馆。这幢四层建筑由制帽商约瑟夫·布鲁士特于1831至1832年间建造,外观为联邦风格砖砌立面,内部采用希腊复兴式装饰。崔德威尔家族在此居住近一个世纪,直至1936年此处才被改为博物馆。该馆是曼哈顿唯一完整保存19世纪原始外观与室内陈设的住宅建筑。
住宅于1832年落成,布鲁士特在此住了数年,后于1835年售予商人西伯里·崔德威尔,成为其家族与仆人的居所。直至1933年幺女格特鲁德离世,宅邸始终由家族持有。远亲乔治·查普曼购得房产后将其改建为博物馆。此后三十年间,博物馆营运方为修复日渐倾颓的建筑四处筹措资金。建筑师约瑟夫·罗伯托于1970年至1980年间主持全面翻修,1990年代初因周边拆除工程导致建筑受损,博物馆再次启动修复工程。2010至2020年代,馆方持续抗议邻近酒店建设,担忧工程将对历史结构造成进一步破坏。
博物馆设有抬高式地下室、带门廊的前门、板岩屋顶、后花园。室内空间布局包含设于地下室的家庭活动室和厨房,一楼双客厅,以及上层卧室区域。藏品包括崔德威尔家族4,500馀件物品,涵盖家俱、服饰、家居器物、私人物品。博物馆定期举办演出活动,提供导览服务与教育项目。建筑外立面与室内均获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指定为地标,同时被列入国家历史地标和《国家史迹名录》。
Remove ads
概况
商人之家博物馆,原称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Seabury Tredwell House),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诺豪区东四街29号[5][6]:159。该建筑位于四街北侧,西接拉斐特大街,东邻包厘街[5][6]:159。其地段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85.4平方米(3,072平方英尺),临街面宽7.39米(24.25英尺),进深达39.27米(128.83英尺)[5]。现存博物馆建筑原为同一街区六座连排住宅中完全相同的其中一栋[4]:1。
博物馆东侧毗邻曼努埃尔广场(Manuel Plaza)[7][8]。该公园建于纽约市第三供水隧道施工竖井之上[9],其命名旨在纪念五位从荷兰西印度公司获得该地区土地的非洲裔奴隶[8][10]。博物馆东行数门之外(即东四街37号)矗立著塞缪尔·崔德威尔·斯基德莫尔住宅(Samuel Tredwell Skidmore House)——这座三层高的希腊复兴式建筑,是为东四街29号早期居民西伯里·崔德威尔的表亲所建[11][12]:63。同街区西侧坐落著德文尼印刷大楼,北侧则是阿斯托图书馆(现称公共剧院)[5]。周边地标还包括:南侧一个街区外的消防局(33号抢救车与9号云梯车驻地)、东侧半街之隔的包厘街357号,以及西侧半街之外的舍默霍恩大楼[5]。
该地段原属德裔美籍商业大亨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庄园范围[13]:8。1803年,阿斯特收购了现今阿斯特广场至大琼斯街之间的土地,随后在其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正西侧建造了私人豪宅与马厩[13]:8[14]。1830年代,纽约富豪阶层开始从曼哈顿现金融区北迁至诺豪区如今的拉法叶大街一带[14][15]。当时拉法叶大街周边区域大多尚未开发[14][15];该地区住宅建设在此时期达到顶峰,随后于1840至1850年代继续向北推进[13]:8-9。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这栋住宅的主人西伯里·崔德威尔(1780年出生)来自长岛名门望族[4]:1[14],其先祖塞缪尔·西伯里是美国圣公会首任主教[16]。1803至1804年间,崔德威尔在曼哈顿下城珍珠街创立商行,后发展为崔德威尔-基萨姆联合公司(Tredwell, Kissam & Company)[4]:1[14]。1820年,他与伊丽莎·帕克(Eliza Parker)成婚,育有七名子女,后于1835年宣布退休[4]:2[14]。尽管商业成就显著,崔德威尔在其居住的社区之外并不出名[17]:3。

制帽商兼不动产投机商约瑟夫·布鲁斯特(Joseph Brewster)于1831年以6,550美元[注 1]购得两块地皮[19]。他在其中一块土地上建造了东四街29号联排住宅[20][15]:24,并在同街区另建五栋同类建筑[4]:3。1832年4月东四街29号竣工后,布鲁斯特在此居住三年[21]:75;1835年,他以1.8万美元[注 2]将房产售予崔德威尔[4]:1[22]。崔德威尔家族在此居住了近一个世纪[15][23][24]:1092。这个注重隐私的家族会在夏季赴新泽西州避暑,其馀时节均居于此[14][17]:3。1840年,家族幺女格特鲁德(Gertrude)在此宅出生,她与两位兄弟、五位姐妹共同在此成长[4]:2。
崔德威尔家长期雇佣四名仆人,几乎皆为爱尔兰裔女性,且服务年资均未超过十年[25][26]。家族亲友无处可去时亦会暂住于此[25]。1850年代,因次女莎拉(Sarah)在马车事故中重伤,宅内加装了手拉式升降机供其出入卧室,并重建了通往三楼的楼梯[4]:6。该住宅是纽约市19世纪中期最早接通联合煤气公司燃气管道的住宅之一[27][28]。西伯里·崔德威尔于1865年逝世,为每位子女留下1万美元遗产[注 3][15][29]。两年后,崔德威尔家族对宅邸进行了全面改造[25]。
崔德威尔家族七名子女中,仅三人因婚嫁迁离,其馀四女一子终身未婚[14][30]。1882年伊丽莎逝世,未婚的儿子亦于1884年离世[14]。此时多数富裕邻舍早已迁离;《纽约时报》与纽约市公园与游憩部称族人留守原因不明[29][31],《多伦多星报》则披露其因财力窘困无力迁往上城区[25]。未婚的茱莉亚(Julia)、菲比(Phebe)[注 4]、莎拉、格特鲁德以“老处女”身份独守祖宅[15][32]。她们虽逐步更新家俱,却始终遵循父亲生前的布置意愿[15]。姊妹靠著父亲剩馀的遗产维持生计,但随著遗产日渐消耗,她们不得不变卖布鲁克林与新泽西的地产[25][29]。莎拉最终迁至时报广场附近的凯迪拉克酒店(Cadillac Hotel),并于1906年逝世,剩下菲比、茱莉亚、格特鲁德三姐妹坚守[30]。据西伯里·崔德威尔的侄孙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回忆,这个家族“素来疏于交际”[32]。
Remove ads
至1909年,唯一在世的格特鲁德已隐居起来,仅雇佣一名女仆接待极少访客[4]:2[33]:166[34]。在人生最后二十年,因健康恶化,格特鲁德常居二楼卧室,其侄迁入三楼同住[14]。二人深居简出,仅每年赴尚普兰湖小住数周[14]。迫于经济压力,格特鲁德不得不变卖私产并以房产抵押贷款[4]:2。尽管如此,当周边私宅尽数拆除或改建时,她仍以惊人毅力将祖宅保存至原始状态[14][15]。
约1930年,宅邸加装了电力系统、自来水与暖气设备[14]。同年其侄逝世后,格特鲁德几乎断绝与外界的往来,最终于1933年独逝于二楼卧室内[14][27][31]。《纽约时报》记者以“一位被丑恶现实包围的温雅淑女——她早已被世人遗忘”形容其晚年境遇[34]。此后数年宅邸一直空置[17]:5。尽管格特鲁德晚年清贫,屋内仍保存大量家族旧物[30]。访客声称常遇其幽灵徘徊,这一传说直至20世纪末仍广为流传[34][35][36]。
Remove ads
格特鲁德逝世后,其大姐伊丽莎白(Elizabeth)之女伊丽莎·尼科尔斯(Eliza Nichols) 原计划通过拍卖宅邸及内部物品清偿抵押贷款[4]:2。危急关头,乔治·查普曼买下这栋房产,并偿清格特鲁德的抵押贷款,使建筑免遭拍卖拆除[4]:2[24]:1092[37]。《纽约时报》记载此次收购发生在“房产与家俱即将公开拍卖的前夜”[38]。查普曼随即成立历史地标协会(Historic Landmark Society),将该栋建筑改建为“老商人之家”博物馆(Old Merchants' House)[4]:2[24]:1092[27]。新名称旨在致敬西伯里·崔德威尔等纽约早期商人[19]。馆内完整呈现崔德威尔家族的物品、服饰、家俱、餐桌布置,最大限度保持其原始状态[21]:75。

历史地标协会于1936年5月8日为博物馆举行私人招待会,并在三日后(即5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39][40]。同月,纽约州教育厅为该宅安装纪念牌匾,确认其作为西伯里·崔德威尔故居的历史地位[41]。国家公园管理局辖下的“美国历史建筑调查”项目拍摄了大量建筑照片[42],室内影像在哥伦比亚大学艾弗里建筑与美术图书馆专题展出[43][44]。1943年,协会发起10万美元[注 5]筹款活动,但两年仅筹得7000美元[注 6][45]。当时博物馆每年的营运成本达3500美元[注 7],仅靠50美分门票和年均2,500名游客根本无法维持收支平衡[45]。查普曼一度警告建筑恐遭变卖,但最终仍坚持维持运营[24]:1092[45][46]。博物馆管理员哈里·伦德伯格(Harry Lundberg)与弗洛伦斯·赫尔姆(Florence Helm)夫妇居住于地下室,赫尔姆女士在此居住直至1954年逝世[34][47]。
至1950年,博物馆年参观量仅1000人次[37]。虽然次年捐赠基金增至2.5万美元[注 8],但仍远未达目标[32]。波士顿黑尔基金会(Hale Foundation)曾承诺,如果馆方成功配对筹款,便会捐赠4.5万美元[注 9],最终因未能成事[48]。1955年,联合爱迪生公司为博物馆安装了燃气供暖系统[28]。1960年代,建筑陷入严重失修状态,亟需20万美元修复资金[注 10][48][49][50]。《纽约时报》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斯塔布指出,建筑结构已变得极其脆弱,一场猛烈的风暴就可能摧毁石膏天花板,原有家俱“一碰就碎”[24]:1092[51][52]。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仍不足以支撑营运[53];馆方寻求私人捐助未果,策展人伦道夫·杰克(Randolph Jack)甚至自掏腰包维持基本维护[54]。
1965年初,杰克表示可能通过变卖建筑及馆藏筹集资金[48][54]。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虽盛赞该建筑为“极具真实性的重要历史见证”,但当时缺乏法定保护权限[48]。消息公布后,保护主义者立即呼吁联邦与州政府将其列为地标加以保护,上百名儿童举行抗议活动反对拆除计划[55][56]。建筑师也提出适应性再利用方案,数以百计民众在公听会上为保护奔走疾呼[57][58]。同年10月,该馆终被地标保护委员会列入纽约市首批官方地标[59][60]。
Remove ads
1960年代末,博物馆通过举办史泰登岛巴士之旅等活动筹措修复资金[61]。纽约装饰俱乐部(Decorators Club)对修复工程表现出浓厚兴趣[52][62];博物馆于1968年8月闭馆以作初步修缮[63]。俱乐部聘请纽约大学建筑师约瑟夫·罗伯托(Joseph Roberto)担任防水顾问,当时筹集的5,000美元[注 11]全部用于檐口修复[46][64]。尽管罗伯托多次致函政府官员寻求资金支持,但总是石沉大海,直至1970年赫斯塔布发表专题报导才引发广泛关注[46]。1970年,纽约市政府与纽约州历史信托基金(New York State Historic Trust)提供首笔修复资金[16]。此后十年间,历史信托基金陆续拨付多项补助金,均获得公众和私人捐赠的等额匹配[52][65]。联邦政府也为此项修复提供资助[66]。
约瑟夫·罗伯托负责房子的翻修工程[50][52],并无偿提供了约值50万美元的设计服务[16];其妻卡罗尔(Carol)则作为室内设计师参与项目[46][67]。罗伯托夫妇与其他六人被任命为博物馆受托人[46]。结构及外部修复于1972年动工,分三期完成[24]:1092[68][69]。项目包括重建地基、更换共用墙的砖块、置换板岩屋顶、重新固定外墙与内墙的连接[16][50]。因交通震动而开裂的客厅天花板则采用金属线加固[68]。室内修复于1974年起开展[24]:1092,投入约10万美元[注 12]用于室内复原及水电暖系统升级[16][50]。家俱得到精心修复,其中一张地毯因严重破损需整体更换[16][50]。工人按原貌把墙面重新粉刷为米白色,又修复了照明设施等物件[16][70]。罗伯托另外委托劳伦斯·马耶夫斯基(Lawrence Majewski)专门修复铸铁栏杆[71]。
由于纽约市地标保护范围仅涵盖建筑外观,因此在修复期间,公众担忧室内空间可能遭大幅改造[52]。时值1975年纽约市财政危机,《基督科学箴言报》将这项修复工程誉为“纽约市艰难时期的一抹亮色”[50]。1979年11月,修复完成的一楼率先重新开放[46]。博物馆另获7万美元[注 13]资金用于二楼修复,该工程于1980年竣工[46]。整个修复项目耗资28万美元[注 14],资金来自二十馀个机构或个人[16]。馆方还计划再投入10万美元[注 15]用于厨房与卧室的复原[16]。因修复工作的卓越贡献,罗伯托获得市政艺术学会颁发的嘉奖状[72]。罗伯托夫妇在建筑前部保留了办公室空间[67]。
Remove ads
博物馆重新开放后,公众除了可以参观地下室、一楼及二楼,还可游览后花园[15][20][73]。《纽约时报》在1987年称赞:“这座宅邸因不定期举办特别活动与庆典而生气勃勃”[74]。1988年,宅邸东侧三栋建筑遭到拆除[75][76];由于其中一栋与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共享共用墙,以致建筑失去重要的结构支撑,整体不断移动和开裂,渗漏也令油漆剥落、墙壁渗水,更损毁室内石膏浮雕[64][76]。此事导致博物馆蒙受100万美元[注 16]损失[77]。约瑟夫·罗伯托于同年逝世后,馆方得到纽约市多家文物保护机构协助,筹集种子资金招募首批专业工作人员[78][69]。
1990年4月,博物馆聘请执行馆长玛格丽特·哈尔西·加德纳(Margaret Halsey Gardiner)等专业人员,同时投入60万[注 17]美元进行结构加固[75][76]。雕塑家大卫·弗拉哈迪(David Flaharty)受聘修复室内石膏浮雕,扬·赫德·波科尼建筑事务所(Jan Hird Pokorny Associates)受委托研究建筑历史与结构,为博物馆制定整体规划提供依据[76]。研究人员同时启动后花园考古发掘工作[76][79]。历经8至9个月修复,博物馆于1991年12月重新开放[75][79]。1994年,在非牟利组织纽约地标保护协会支持下,工人清除了大理石台阶和红色砖墙上的涂鸦[80]。1997年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Vincent Astor Foundation)向馆方捐赠100万美元[注 18][69][81]。1999年,博物馆加入纽约市历史房屋信托,进一步确保建筑得到长期保护[31][69]。
进入21世纪,为应对纽约市旅游业波动带来的影响,博物馆开创性地组织周边街区导览活动以拓宽资金来源[82]。至2010年代,博物馆已依靠40名志愿者团队维持营运,年参观量达1.5万人次[83]。随著诺豪区升级为时尚住宅区,《华尔街日报》在2018年分析指出:若该建筑仍作住宅使用,市场估值可达600万美元[注 19][19]。
2012年,卡洛多普二世公园公司(Kalodop II Park Corporation)提出在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西侧建造八层酒店的计划[84]。由于施工可能影响历史建筑的结构完整性,地标保护委员会依法启动方案审查[84][85]。开发商承诺工程不会损及博物馆,又指新建筑将为古宅提供结构加固[86][87]。地标保护委员会先后否决三个方案,最终于2014年批准酒店建设,同时制定了施工期间的专项保护计划[22][88][89]。执行馆长加德纳坚决反对该项目;保护主义者也发声抗议,警告开发工程可能破坏古宅结构稳定性[22][90]。
2018年初,加德纳向纽约州最高法院提交诉状,指控纽约市城市规划局依据卡洛多普二世公园公司提供的错误资讯批准酒店项目[22]。她警告酒店建设可能导致宅邸结构坍塌[91][92],馆方更竖立警示牌声明“不断攀升的诉讼费用可能使博物馆破产”[90]。到了年中,加德纳正式起诉城市规划局与卡洛多普二世公园公司[91][93]。9月,纽约市议会小组委员会投票否决酒店计划[94][95][96]。直至2023年底,修订方案才获批准[97][98]。尽管地标保护委员会要求开发商接受多项限制条件以保护博物馆,加德纳仍坚持认为施工震动将威胁房屋的稳定性、破坏室内抹灰,造成“不可逆损害”,并威胁继续诉讼[97][98]。就在争议持续之际,纽约市公园与游憩部于2024年宣布投入320万美元启动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修缮计划[99]。
Remove ads
建筑特色
尽管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的部分设计可能源自19世纪20至30年代出版的建筑图集,但其设计者始终未有定论[4]:3。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其归功于梅纳德·拉斐弗(Menard Lafever)[17]:5,历史学家芭芭拉莉·迪蒙斯坦-斯皮博赫尔则认为建造者约瑟夫·布鲁斯特(Joseph Brewster)受到拉斐弗的启发[100]:115。建筑评论家托伯特·哈姆林在1964年著作中指出,宅邸的石膏与木雕装饰与拉斐弗1826年出版的图集高度相似[4]:3[101]:142。建筑作家唐纳德·雷诺兹(Donald Reynolds)进一步证实三部拉斐弗图集启发了宅邸的局部设计[21]:73-75。而《芝加哥论坛报》在1957年曾宣称纽约市政厅设计者小约翰·麦库姆也是该宅邸的设计者[102]。

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的外观呈现联邦风格,内部则采用希腊复兴式装饰,但学界对主导风格存在分歧[12]:63[100]:115。赫斯塔布与《小镇小村》杂志强调希腊复兴风格占主导地位,尤其体现在室内设计[52][67];迪蒙斯坦-斯皮博赫尔与记者大卫·邓拉普则认为外部属于联邦风格[100]:115[103]。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报告中将其定义为“过渡性希腊复兴风格”[17]:2,《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在1954年则称其为“纽约最纯正的联邦风格范本”[104]。《基督科学箴言报》在1945年描述其“主要体现乔治亚晚期风格”[105],《Vogue》杂志1941年则认为建筑融合了帝政风格与维多利亚风格[106]。
这座宅邸很可能是纽约市唯一完整保存19世纪室内陈设的住宅[23][107]:36,同时也是曼哈顿极少未经历重大改造的晚期联邦风格建筑之一[21]:75。到了1980年代,它已成为曼哈顿仅存仍然保留原始家俱陈设的19世纪住宅[20][67]。
Remove ads
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楼高四层,每层垂直划分为三个开间[21]:75[17]:2。地下室采用抬高设计,故一楼实则比地面高半层[4]:3。其立面设计与布鲁士特开发的另外五栋住宅及1833年哈德逊街三栋住宅完全相同——这些建筑均已拆除[4]:3。西十街56号另一住宅曾复制此宅邸设计[108]。宅邸东侧砖砌共用墙最初与相邻住宅共享[50]。
宅邸与街道以装饰性铁艺围栏分隔,栏杆设有顶饰和望柱[14][21]:75。立面东侧设六级台阶配铁艺扶手,通向主入口[17]:2[74]。门廊两侧立爱奥尼柱式柱,上方拱形门楣嵌扇形气窗[4]:4[14][17]:2[100]:115。地下室至三层外墙均采用砖砌结构,四层隐藏于陡峭的板岩硬山式屋顶内,顶层开设两扇凸出式老虎窗[17]:2[21]:75。
宅邸后方建有1850年增设的木结构附属建筑,楼梯从一楼延伸至小花园[17]:2。阶梯下方设卫生间,院落内有一个蓄水池[17]:2。宅邸另有一条楼梯从地下室直通花园[4]:6。这座容量达15,000公升(4,000美制加仑)的蓄水池,其历史早于曾服务纽约市供水系统的克罗顿引水渠[16]。20世纪中期花园曾有四株木兰树[14][45],经多年改造后至2000年代已恢复典型19世纪植物配置[109]。长春花、耧斗菜、翼叶山牵牛等部分植物,均由园内考古发现的标本培育而来[29]。公众只能经由地下室通道进入花园[19]。
宅邸内设18个房间;据纽约市城市规划局测量,总建筑面积为391.9平方米(4,218平方英尺)[5][110]。其空间布局遵循19世纪纽约联排住宅典型范式:地下室设厨房与家庭活动室,一楼为正式的双客厅配置,二至四楼为卧室区域,顶层卧室曾作仆人起居室[4]:3[100]:115。地下室下方另设煤炭储藏室,1960年代前曾被改造为供暖设备间[17]:2。建造时期普遍采用的锡耶纳大理石与石膏装饰遍布建筑内部[100]:115。

抬高的地下室前部为家庭活动室,后部设厨房[4]:4[17]:2。两室之间原为双壁橱与食品储藏间(后期改建为卫生间与小厨房),所有空间通过东侧走廊连通[4]:6。家庭活动室墙面呈桃红色,南墙设框格窗,配有大理石壁炉架[4]:6。历史上此处作为缝纫、阅读、书写与缝补衣物的多功能空间,兼具起居与餐饮功能,通常不向访客开放[4]:4。宅邸改为博物馆后,家庭活动室被改造为儿童游戏室展区[17]:2。
厨房铺设了木质地板,西墙设壁炉、水槽、储藏柜[4]:6-7。水槽配设手动水泵,可从后院蓄水池取水[20]。同侧墙面还设有砖砌烤炉与铸铁灶台[20][4]:6-7。厨房另设传菜升降机,但在1930年代连同灶台、水槽一并拆除,现仅保留著内置荷兰锅的壁炉[17]:2[4]:6-7。厨房东墙与南墙装有召唤仆人的服务铃,除西墙外所有墙壁的下部镶有木制护墙板,上部则用石膏砌成[4]:6-7。

宅邸正门通往铺有大理石地板的方形门厅,墙面饰有彩绘并以檐口收边,天花板中央嵌花瓣状雕饰[4]:4。北墙设门通向首层主走廊——该走廊沿东侧延伸,墙面装饰模制石膏檐口,天花悬垂刻花玻璃吊灯[4]:4。走廊右侧设通往二楼的楼梯,梯下也设门扉通往茶室[4]:4。主走廊西侧并列双客厅,由三扇桃花心木门连通,门侧饰古典壁柱,门楣采用卵锚饰浮雕过梁[4]:4[17]:2。
为保持对称,两个客厅的东墙均设两扇门廊(前厅其中一扇为假门)[4]:5[67][70]。客厅均配框格窗,天花板高达4.3米(14英尺)[4]:5[100]:115。两厅以带爱奥尼凹槽柱的门廊相连,中间设桃花心木滑动隔断门[4]:5[17]:2[70]。每间客厅均装设宽木质地脚线与精雕檐口,内置燃煤壁炉、白色大理石炉台以及大理石壁炉架[4]:5。天花板中央饰有蔷薇雕纹铜枝吊灯,地面铺设崔德威尔家族使用过的绒毛地毯复制品[4]:5[67]。
一楼两个客厅之间的墙内藏有秘密通道,可通往二楼主卧室之间的抽屉柜[4]:9[105]。1938年《纽约先驱论坛报》曾调查该通道的建造时间与用途,但未能得出结论[27]。据地标保护委员会记录,关于这条通道存在诸多未经证实的传言:包括是连通室内室外、方便户主将偷偷将情人带入房屋的暗道,或是作为秘密结社“地下铁路”庇护逃亡奴隶的路径[注 20][4]:9。委员会报告指出其实际功能可能是为维护滑动客厅门提供检修通道,但1965年博物馆馆长证实通道尽头为死路[4]:9[48]。

在二楼,走廊贯穿整层深度,由雕花与蚀刻玻璃制成的灯照明[4]:6。该层设三间卧室:东南侧为“过道卧室”,西南与西北各有一间主卧室[4]:5[17]:2。过道卧室而积最小,因此兼作书房[4]:6。两间主卧室采用希腊复兴式门廊与窗框,配壁柱、过梁、额枋、檐口[4]:5。除设有白色炉台、大理石壁炉架及燃煤格栅的壁炉外,各配两盏煤气壁灯[4]:5。卧室檐口与石膏蔷薇饰均为一楼客厅元素的缩小版[4]:5。北主卧室铺草编地毯,南侧两间饰几何纹地毯[4]:5。原有的四帷柱床均保留完整帐帘[105]。
三楼卧室以木制品装饰,设计较二楼更为简朴,由崔德威尔家族子女使用[4]:2-3。四楼(即顶层)是仆人起居室,连通四间卧室[4]:2。
宅邸楼梯采用垂直叠置设计,最东端设有连接地下室与一楼的楼梯[4]:6。地下室层以木板墙将楼梯与走廊隔开楼梯底部设有一扇门[4]:6。连接一楼及二楼的楼梯配桃花心木扶手,饰有桃花心木与黄铜纺锤形栏杆[4]:4-5。扶手底端为带莨苕叶雕饰的桃花心木端柱[4]:4-5[100]:115。楼梯在两层之间设休息平台,北墙高窗为此处提供自然光照[4]:5。扶手顶端亦设莨苕叶雕饰柱头[4]:5[101]:126。据哈姆林考证,该雕饰风格符合著名木匠邓肯·费菲的特征[101]:126。
连接二至三楼的楼梯同样采用桃花心木纺锤栏杆与端柱[4]:6。1850年代,为安置运送莎拉·崔德威尔的手动升降机,该楼梯向北移动约110厘米(42英寸)[4]:6[67]。升降机由设于阁楼的卷扬装置与绳索驱动,这两样东西至今仍保存完好[4]:6。截至2021年,宅内已无实际运行的升降设备[111]。
营运管理
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产权归属纽约市公园与游憩部,由非营利组织老商人之家公司(Old Merchant's House Inc.)负责营运[112][113]。该机构致力于开展教育项目、保护馆藏,以及修复建筑和内部陈设[114]。博物馆提供导览、自助参观、街区漫步三种门票选项,各房间设说明牌并配专职讲解员[115][116][111]。馆方另营运线上礼品店[111]。组织的捐赠基金于1997年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拨款100万美元后成立[69]。
现时,博物馆馆藏近4500件物品[117]。这些藏品大致分为三类:1820年西伯里与伊丽莎结婚时的最早一批物件,1835年崔德威尔夫妇迁入宅邸后添置的希腊风格藏品,以及西伯里逝世后伊丽莎购置的维多利亚风格物品[25]。博物馆在1970年代复修后,专门展出了崔德威尔夫妇的私人用品[16]。
博物馆在1936年开馆时,完整保留了崔德威尔家族的原始家俱[40][41],包括:当地家俱木工邓肯·费菲制作的作品[118][119];马鬃包覆软垫的座椅与大理石台面桌子[120];以及红色织锦缎窗帘与配搭同款坐垫的桃花心木边椅[121]。一楼两间客厅陈列著桃花心木餐桌和十二张气球形靠背椅[115],楼上则展示玩具与服饰[120]。根据记录,1980年代二楼主卧室分别放置了“1835年制的桃花心木天盖床和儿童胡桃木高柱床”,以及印花布床[20]。其他馆藏包含音乐盒[27][32]、三角钢琴[122]、油灯[31]、稀有瓷器橱柜与黄铜门把手[105]。
馆藏包含伊莱扎·崔德威尔与数位女儿的39件连衣裙[117],涵盖女儿幼时穿著的舞会礼服、吃早餐时穿著的睡衣、中年时期所用的黑色塔夫绸服装[45]。部分藏品来自格特鲁德的夏装储物箱[27]。梳子、礼服、折扇等配饰展示于步入式衣帽间[123];戴著女装帽、穿礼服、配手套并撑著阳伞的人体模型则置于玻璃展柜内[67]。藏品亦包含炊具、19世纪书籍报刊、银饰等家居物品[31][104][120]。客厅陈列著餐具与桃花心木家俱,厨房展出来自家族瓷器收藏和防蝇食品储藏柜[20][120]。馆内另展出崔德威尔家族未完成的针绣作品[111]。
博物馆大部分活动属于教育性质,包含面向青少年与成人的课程[31][124][125]。1991年,格林威治村历史保护协会与博物馆联合发起“格林尼治村:历史与保护”(Greenwich Village: History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教育计划[126]。该项目在博物馆持续运作至1990年代末期,后逐步将重心转移至西村地区[126]。宅邸定期举办多种主题活动,包括客厅音乐演奏会[74][111]。馆方会在每年情人节播放19世纪浪漫乐曲[82],秋季举办19世纪主题模拟葬礼[90][127],又会在圣诞与新年季期间以1870年代风格装饰宅邸[128]。馆方也全年开展烛光幽灵之旅,由超自然现象调查员导览讲解,除了以短片简单介绍宅邸闹鬼的历史,更加入家族成员故事剧场环节[19][129][130]。
多年来,宅邸举办过包括1946年“美法之友”慈善募捐在内的多种活动[131]。宅邸也曾上演外百老汇音乐剧,例如:1884年《旧纽约:虚假黎明》(Old New York: False Dawn)[132][133]、 1996年《艾伦·特里:与最受欢迎女演员的公开私语》(Ellen Terry (A Public and Private Talk With Our Most Beloved Actress))[134]、1999年《灯红酒绿》(Bright Lights, Big City)[135]。2010至2020年代,演员约翰·凯文·琼斯(John Kevin Jones)在此举办查尔斯·狄更斯《小气财神》朗读会以及沃尔特·惠特曼诗歌鉴赏活动[113][136][137]。其他活动涵盖慈善晚宴[138]、后院夏季午宴[139]、开放日庆典[125],以及各类派对[140][141]。1956年,导演亚弗列·希治阁曾欲在此拍摄电影,遭馆方婉拒[142]。
文化影响
博物馆开幕后不久,《星报》评价其为“展现都市生活精髓的非凡真实展品”,与莫里斯-朱梅尔公馆齐名,因完整保存家族实物遗存而独具价值[143]。《Vogue》杂志在1941年称其“每个衣橱都藏有惊喜”[106];《纽约时报》在1943年赞叹“优雅的陈设令宅邸宛若真实居所而非博物馆”[121]。另一位同属《纽约时报》的记者在1964年撰文称赞宅邸是“中产阶级辉煌的世纪遗珍”[144]。赫斯塔布更写道:“人们只需穿过那道华美门廊,便能踏入纽约的时空秘境。”[83]
1980年代博物馆重开后,《基督科学箴言报》指出,周边工业和商业建筑与宅邸的温馨特质形成强烈对比,尤其体现在其华丽的室内装潢上[70]。《洛杉矶时报》盛赞其呈现了“历史时代的朴素复原,而非刻意营造的仿古场景”[15];《多伦多星报》与《美国遗产》杂志皆称其为“逝去生活方式的瞬间快照”[25][145]。《旅游者杂志》也在2021年评价道:“商人之家博物馆堪称纽约市博物馆界的隐藏瑰宝”[111]
关于宅邸建筑风格的评论亦不绝于耳。博物馆开放前,《纽约时报》盛赞其“秉承时代最佳建筑传统”,特别提及主入口与砖砌立面的精湛工艺[14]。《纽约先驱论坛报》1948年文章指出,虽然正门与周边环境形成反差,但“挑高天花板和厚重装饰线条构成的比例完美宽敞空间”才是室内最非凡之处[146]。《芝加哥论坛报》欣赏立面外观,却批评室内陈设杂乱无章[104]。赫斯塔布则引用《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城市指南》的加粗论断来总结这座建筑的重要性:“原始宅邸于此完整存世”[16]。1980年代修复后,《基督科学箴言报》称其双客厅被誉为“全国最美的两间房间”[70]。

鉴于其建筑与历史价值,西伯里·崔德威尔宅邸获得多项地标认证。1965年4月,当纽约市市长小罗伯特·F·瓦格纳签署《地标保护法》时[147][148],《村声》即预言该宅邸为“极可能获救的候选建筑”[58]。1965年9月,地标保护委员会就是否将宅邸指定为市级地标举行公开听证会;超过十名与会者发言支持,其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更称:“这是纽约市独一无二——我强调‘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存”[3]。10月,地标保护委员会将宅邸列入全市首批20处外观地标之一[59][100]:115;《华尔街日报》确认此为曼哈顿首座获指定为市级地标的建筑[22]。此外,宅邸在同年获评国家历史地标[1][149],又于1966年10月15日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2]。1981年,地标保护委员会进一步将宅邸的地下室以及一、二楼指定为室内地标[12]:63[100]:115。
备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