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乔治·巴桑

法国歌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喬治·巴桑
Remove ads

乔治·夏尔·巴桑(法语:Georges Charles Brassens法语发音:[ʒɔʁʒ(ə) ʃaʁl bʁasɛ̃s]奥克语发音:[ˈbɾasens];1921年10月22日—1981年10月29日)是一位法国歌手兼作词人和诗人,他以优雅的歌曲、声音和吉他的复杂和谐以及多元化的诗歌而闻名。巴桑被认为是法国最伟大的战后诗人之一,他为知名和相对不知名诗人的诗歌谱曲,其中包括路易·阿拉贡维克多·雨果保罗·魏尔伦让·黎施潘维永安托万·波尔

事实速览 乔治·巴桑, 歌手 ...
Remove ads

童年与教育

巴桑出生于法国埃罗省塞特,是一位法国父亲和一位来自义大利南部波坦察省马西科努沃镇的义大利母亲所生。[1]

他与母亲艾薇拉·达格罗莎、父亲让·路易、同母异父的姐姐西蒙(艾薇拉与她的第一任丈夫所生,该丈夫在一战中阵亡)以及祖父朱尔斯一同在塞特成长。母亲艾薇拉对音乐充满热爱,巴桑称她为“歌曲活动家”(militante de la chanson)。[2]

Thumb
1952年的巴桑

职业生涯

巴桑曾与皮埃尔·卢基合作巡演,卢基后来撰写了一本回忆录《Avec Brassens》。1952年后,巴桑几乎没有离开法国。他仅有几次前往比利时瑞士的旅行;1961年在加拿大录制的音乐于2011年发行;以及一次北非之旅,除此之外,1970年和1973年在威尔士的演出是他仅有的出国演出。[3]1973年在卡迪夫舍曼剧院的音乐会上,巴桑的忠实粉丝杰克·萨克雷为他开场表演。[4]

歌曲

巴桑自弹原声吉他,通常由他朋友皮埃尔·尼古拉的低音提琴伴奏,偶尔还会有第二把吉他,由巴特雷米·罗索或乔尔·法夫罗演奏。

他的歌曲经常谴责当时保守的法国社会中的伪善和自以为是,尤其是针对宗教界、富人和执法人员。批评往往是间接的,强调他人的善行或纯真,形成对比。巴桑以华丽的语言、黑色幽默和轻快的节奏,优雅地表达这些观点,即使最阴暗的歌词也能传达一种欢乐的氛围。

他的部分最著名曲目包括:

  • 《'14–'18大战》(La Guerre de '14–'18),此曲讽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理想战争”的说法,并谴责其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屠场”。此曲后来被英国喜剧双人组夫兰达斯与史旺改编为同名讽刺作品,嘲笑传统的英国军事荣耀。[5]
  • 《朋友第一》(Les copains d'abord),为伊夫·罗伯特导演的电影《朋友们》(1964)创作,歌颂了名为“朋友”的船与友情。此曲被美国乐团Asleep at the Wheel重新诠释为《Friendship First》,并由波兰乐队Zespół Reprezentacyjny翻译翻唱为《Kumple to grunt》,收录于其2007年同名专辑中。
  • 《给奥弗涅人的歌》(Chanson pour l'Auvergnat),赞美照顾穷困者,于中产阶级狭隘与严厉执法下仍然慈悲为怀的人。
  • 《勇敢的玛格》(Brave Margot),描绘了一位为小猫哺乳的年轻女孩,吸引众多男性观众。
  • 《珍妮的鸭子》(La Cane de Jeanne),献给他与他人的朋友马赛尔与珍妮·普朗什。
  • 《坏名声》(La mauvaise réputation),一首半自传体式的作品,伴随著朗朗上口的歌词:“但正直之人不喜见你我独行(Mais les braves gens n'aiment pas que l'on suive une autre route qu'eux)”。
  • 《公共长椅上的恋人》(Les amoureux des bancs publics),描绘了在公共场合亲吻的年轻爱侣,让自命不凡者震惊。
  • 《可怜的马丁》(Pauvre Martin),诉说了一个可怜农夫的苦楚。
  • 《大猩猩》(Le Gorille),以幽默之笔触,讲述一只拥有大阴茎(也因此受到女士爱慕)的猩猩逃出笼子的故事。猩猩将长袍法官误认为女子,并对其进行性侵。此曲比对了法官在判处一男子斩首死刑时的冷酷与被猩猩袭击时的恳求。《大猩猩》副歌“小心大猩猩”广为人知,曾因色情内容而遭禁。此曲被多国翻译,包括杰克·萨克雷的英译版《大猩猩兄弟》,希腊歌手克里斯托斯·提瓦伊奥斯的希译版《大猩猩》,西班牙作词家华金·卡博内尔的西译版《大猩猩》,意大利作词家法布里齐奥·德·安德烈的意译版《大猩猩》,以及波兰翻唱乐团Zespół Reprezentacyjny的波译版《大猩猩》。
  • 《费南德》(Fernande),一首歌颂男性阳刚之美的“颂歌”,诉说孤独男人为激发(或抑制)自我满足而想到的女子。其著名副歌“当我想到费南德,我硬了,我硬了...(Quand je pense à Fernande, je bande, je bande...)”在法国仍被广泛认知,[6]并终止了多个女性名字的使用。
  • 《恳请葬在塞特的海滩上》(Supplique pour être enterré à la plage de Sète),一首7分18秒的长曲,以诗意而活泼的方式,描述了他希望被埋葬在故乡沙滩上的愿望。
  • 《为理念而死》(Mourir pour des idées),描述了为理念而反复出现的暴力,并呼吁留下和平。此曲被意大利歌手法布里齐奥·德·安德烈翻译成意大利文,收录于其1974年专辑《Canzoni》中,并由波兰乐队Zespół Reprezentacyjny翻译为波兰语,收录于其2007年专辑《Kumple to grunt》中。
Thumb
乔治·巴桑位于塞特的Le Py公墓的墓地

遗产

2014年,澳大利亚-法国二人组Mountain Men发行了一张现场致敬专辑《Mountain Men chante Georges Brassens》。[7]

唱片目录

录音室专辑

  • 1952年:《La Mauvaise Réputation》
  • 1953年:《Le Vent (or Les Amoureux des bancs publics)》
  • 包括《Pauvre Martin》
  • 1954年:《Les Sabots d'Hélène (or Chanson pour l'Auvergnat)》
  • 1956年:《Je me suis fait tout petit》
  • 1957年:《Oncle Archibald》
  • 1958年:《Le Pornographe》
  • 1960年:《Les Funérailles d'antan (or Le Mécréant)》
  • 1961年:《Le Temps ne fait rien à l'affaire》
  • 1962年:《Les Trompettes de la renommée》
  • 1964年:《Les Copains d'abord》
  • 1966年:《Supplique pour être enterré à la plage de Sète》
  • 1969年:《Misogynie à part (or La Religieuse)》
  • 1972年:《Fernande》
  • 1976年:《Trompe la mort (or Nouvelles chansons)》
  • 1979年:《Brassens-Moustache jouent Brassens en jazz》(与Moustache及les Petits français合作的爵士版已发行歌曲;1987年重新发行为《Giants of Jazz Play Brassens》)
  • 1982年:《Georges Brassens chante les chansons de sa jeunesse》(翻唱旧歌曲的专辑)
Remove ads

现场专辑

  • 1973年:《Georges Brassens in Great Britain》
  • 1996年:《Georges Brassens au TNP》(录制于1966年)
  • 2001年:《Georges Brassens à la Villa d'Este》(录制于1953年)
  • 2001年:《Bobino 64》
  • 2006年:《Concerts de 1959 à 1976》(包括1960年、1969年、1970年、1973年和1976年的音乐会的套装箱)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