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四大天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四大天王(英语:Four Heavenly Kings)是指1990年代香港四名受欢迎的男歌手,按其出版首张个人专辑的先后排序为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人各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和发展方向[1],并由音乐延伸到电影、电视、商界、慈善等领域,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广泛而持久。香港四大天王一称号于1992年首次被提出,是香港本地流行文化的其中一个现象[2]。
背景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香港的电视剧与电影歌曲逐渐兴起,粤语流行乐坛在大量制作和尝试下,日渐成熟,而电视台举办的歌唱比赛及艺员训练班,为有意投身歌唱和演艺事业的年轻一代提供发展机会[3]。1980年代中期,香港社会进入繁荣富裕的时期,流行音乐工业在全城消费能力的支持下,发展兴旺,青少年把歌手推崇为偶像,卡拉OK亦同时兴起[4],为香港流行音乐界带来经济利益,吸引大量歌手加入,乐坛竞争剧烈,其中谭咏麟和张国荣各据一方,他们的歌迷则势成水火,互不相让,被外界形容为“谭张争霸”[5]。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包括张国荣、谭咏麟在内的多名歌手相继引退或宣布不再领奖,香港乐坛出现真空期[6],唱片公司和电台因此在加入乐坛不久的新一辈歌手中寻找接班人[7]。
人物来历
香港“四大天王”的代表人物为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人先后在1980年代涉足演艺界。张学友于1961年7月10日在香港出生,他曾于1983年参加《欢乐今宵》节目中的歌唱比赛《尽显才华Sing声星》,但未能获奖,其后于1984年参加《十八区业馀歌唱大赛》获得冠军,与宝丽金唱片公司签约成为歌手后,于1985年4月推出首张音乐专辑[8];刘德华于1961年9月27日在香港出生,他在1980年入读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由此成为演员,在拍电影时获歌手林子祥赏识,鼓励并指导他如何唱歌,刘德华其后于1985年与华星唱片签约成为歌手,同年5月首次推出音乐专辑[9];黎明于1966年12月11日在北京出生,小时候移民香港,曾于英国留学,他在1985年入读亚洲电视艺员训练班,但中途被辞退,其后于1986年参加《第五届新秀歌唱大赛》获得铜奖,与华星唱片签约后以演员工作为主,亦曾主唱电视剧歌曲及在酒廊唱歌,及至1989年加盟宝丽金唱片公司,于1990年7月推出首张音乐专辑[10];郭富城于1965年10月26日在香港出生,他在1984年参加无线电视艺员招募班,由此成为舞蹈员,其后于1987年入读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及至1990年到台湾拍广告并成为歌手,同年9月推出处女作专辑[11]。在1990年至1991年初,张学友、刘德华、黎明相继成为香港受欢迎的歌手,曾有传媒以“艺坛双子星”来形容黎明和刘德华[12],也有传媒以“乐坛三剑侠”统称张学友、刘德华、黎明[13],而郭富城在台湾有了知名度后,于1991年回到香港发展,成为该年度的新进歌手之一[14]。
Remove ads
称号由来
“四大天王”的称号约于1992年中首次被提出,这个称号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当时《东方日报》刊登了一篇描写香港流行乐坛的打油诗,内容为:“床前刘德华,疑是张学友。举头望黎明,低头郭富城。”,这首诗引起了“香港演唱会之父”张耀荣的兴趣,并统称上述四人为“四大天王”[15],另一说法是指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方逸华封上述歌手为“四大天王”[16],也有说是谭咏麟命名“四大天王”的称号,甚至有两份报章声称自己是为“四大天王”命名的首家传媒机构[17],而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时任香港电台助理广播处长张文新于1992年担任《太阳计划》节目顾问时,以“四大天王”演出作为宣传卖点,并与各大唱片公司商讨演出人选,及至同年6月活动举行时,司仪邀请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一同上台主持仪式及演出[18],由此确立了“四大天王”的代表人物[19][20]。
流行文化
“四大天王”是199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其中一个现象,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在1990年代均以香港流行乐坛作为发展的基地,继而有跨媒体的发展,牵涉到广告、卡拉OK等,使到香港流行乐坛出现了一个多元化的跨媒体局面,不少歌迷视上述四名歌手为偶像,乐坛形成了四大以年青人为主的歌迷阵营[21],并掀起了追星文化的热潮[22]。大众对于“四大天王”的排名次序纷争不断,歌迷在乐坛颁奖礼为自己支持的歌手造势[23],四大阵营的歌迷之间互相仇视、叫骂、大打出手等冲突情况时有发生,也有歌迷表示要以死来为自己的偶像讨回公道[24],疯狂程度比1980年代的“谭张争霸”更甚[2]。
评论摘要
黎明觉得“四大天王”这个称号只是电视台的宣传手法,其他传媒也跟着认同,此举不但会妨碍新人冒升,而且会为他们四人带来不必要的压力[25],他不想让人以为他们四人雄霸乐坛,对其他歌手造成影响,并表示与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早已达成共识,同意弃用“四大天王”的称号[26][27]。郭富城自言没有将“天王”称号放在心中,亦赞成解除称号,相信此举对他们四人均是好事,希望“四大天王”的称号能顺其自然消失,而刘德华认为除去称号可以给人新鲜感[28]。1999年,黎明率先宣布退出香港乐坛颁奖礼[29],当时他认为“四大天王”这四个字在香港本地及报纸上已刻上多年,是永远不能洗脱的名称[30]
香港影评人石琪认为黎明、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被吹捧为“香港四大天王”多年,时间证明他们的韧力很强,成名至今数十年即使有浮沉波折亦能反弹,并非浪得虚名[31]。专栏作家杨峥认为“四大天王”具有自己的个人特色,他们的共通点是努力上进、积极求变,四人同样难以被取代[32]。香港教育工作者许为天表示“四大天王”是香港珍贵的文化资产,他们的成就不止于演艺舞台,也是香港人努力成功的见证,他认为“四大天王”具有偶像的魅力,容易被青少年接受,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奋斗经历、在演艺生涯中的待人处事智慧,更令学生容易吸收,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流行文化”时应加以教导和启发,将“四大天王”具备的优点(例如:坚毅、承担、沟通、创新等)传承下去[33]。评论认为“四大天王”的标签有利亦有弊,有利之处是资源集中到代表“四大天王”的四名歌手,令他们在乐坛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而弊处是其他新进歌手被笼罩在“四大天王”的光环之下,出头更为困难[34]。媒体分析指,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路红人的数量快速增长,大众的注意力被分散,爱好者被瓜分到各个社群中,今后难以再有“四大天王”这类家喻户晓的跨年代巨星[35]。
Remove ads
合演记录
自1980年代至今,四人之间曾经个别合作演出电影及电视剧集,以及一同出席综艺节目及音乐颁奖礼等活动。2015年,黎明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他们四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彼此的生活、嗜好和工作方式不一样,因此暂时没有必要合作演出[36];2019年,刘德华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期望四人能够合作担任季选秀节目的导师,但他表示张学友好像不愿意[37]。下表列出四人曾经一同或个别合作的节目活动或影视作品: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