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菲塔(阿拉伯语:انفتاح)或称43号法律(英语:Law 43 of 1974),是时任埃及阿拉伯共和国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提出的开放政策。因菲塔的意思是指“开放”或“开启大门”,旨在推动开放埃及境内的私人投资企业,促使国内的经济交流。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5年1月1日) |
背景
在纳赛尔时期,时任埃及共和国总统纳赛尔·海珊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主张以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计画经济方向发展,使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埃及境内发展兴盛,然而,随著总统纳赛尔·海珊的逝世,埃及境内反对派人士认为埃及的国家主义经济及其庞大的公共部门已经演变成一种“苏维埃体制”,是一种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浪费与国家资本迫害的制度。时任埃及阿拉伯共和国总统安瓦尔·萨达特为此在赎罪日战争之时提出了因菲塔的开放政策,一方面是避免民众将注意力集中关注在与以色列国的战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在战争后,安瓦尔·萨达特主张财产私有化,推行自由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改革,并将外交政策导向了美利坚西方集团,促使国内经济成长繁荣,迈向多元民主的目标。
缺点
埃及国民普遍认为,因菲塔的实施有其致命缺陷,政府透过土地发放、物资优惠与租税减免政策的奖励机制,鼓励与扶植公司、企业与工厂的成立与发展,使得家族企业发展起来,后形成大集团公司与跨国企业,独占出资作为资本中心的大型综合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有钱的人越发有钱,穷人却越发的穷,此外,这些企业也逐渐建立了忠于政府的权力基础,形成了财阀。 数以百万计原本贫困的埃及人,在纳赛尔时期下,透过教育以及在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任职医师、工程师、教师、律师等工作,跻身中产阶级,但却被困在“日益边缘化、停滞不前和低收入”的社会中。因菲塔对纳赛尔时期的中产阶级造成了严重冲击,颠覆了纳赛尔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则,在因菲塔的方案中,撤销了免费教育、废除封建制度、土地和工业私有化、累进税制等政策,引发了中产阶级的不满。
终结
1977年,萨达特政府宣布取消基本食品补贴,民众对因菲塔政策的负面反应也在此时爆发,引发了数十万埃及人民参与的大规模示威暴动。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在开罗阅兵式上遇刺,因菲塔至此尚无再次实施。
参见
参考文献
- Loyola, Mario (7 October 2013). "How We Used to Do It – 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Yom Kippur War". National Review. p. 1. Retrieved 2 December 2013.
- Tarek Osman, 《Egypt on the Brink》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