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务委员会 (锡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务委员会 (锡金)
Remove ads

国务委员会是前锡金王国(位于印度中国大陆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院制立法机构。

事实速览 国务委员会, 种类 ...

在1953年至1974年间,该委员会共举行了六次选举。1975年锡金通过公投废除君主制,并在《印度宪法》第36修正案通过后王室及国务委员会同时被废除。锡金王国的领土随后并入印度,成为其第22个邦。当时的国务委员会成员被视为新成立的锡金邦立法议会的成员。

组织架构

该委员会最初由部分民选成员和部分由却嘉任命的成员组成。1973年选举后,其结构进行了调整,其中却嘉的任命权被取消,议席总数也随之增加。[1]

行政委员会

国务委员会成员中,由却嘉指定组成一个行政委员会(相当于内阁),由锡金第万主持。[2]行政委员会的每位成员各自负责具体的政府事务。[3]

历史

锡金国务委员会最迟于19世纪末已开始存在[4],作为一个集咨询与行政职能于一体的机构由却嘉主持。1947年8月邻国印度独立后,锡金境内多个政治团体开始要求在王国政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5]却嘉于1952年作出让步,宣布划分新选区,并于1953年举行选举。[2][6]

却嘉同意让国务委员会18个席位中的12个通过选举产生,其余6个由他任命。根据各政治团体达成的“族群平衡”原则,12个可选席位中的6席保留给锡金尼泊尔人,另6席保留给布蒂亚-绒巴族。王国共划分为四个选区,选举定于1953年举行。[2]在1953年选举中,所有尼泊尔人的保留席位由锡金民族党赢得,而布蒂亚-绒巴族的保留席位则由锡金国大党夺得。[7][8]

Thumb
1953年,却嘉塔希·纳姆加尔发起了第一届委员会选举程序

虽然国务委员会的任期原定为三年,却嘉决定将首届委员会的任期延长至1958年。[9]根据僧侣团体和其他团体的请求,委员会的可选席位增加了两个,其中一个为僧伽席,由僧人投票选出,另一个为不保留给任何特定族群的普通席位。[10][11]在1958年举行的选举中,锡金国大党赢得了一个新增席位,而无保留席则由一位无党籍候选人当选。[6]

第二届委员会任期原定于1961年结束,但因中印战争爆发任期被延长至1967年。在1967年选举前,选区被重新划分为五个,委员会的可选席位再增加四个,其中锡金尼泊尔人、布蒂亚-绒巴族、聪人以及表列种姓群体各分得一席。[10][12]

1973年选举后,锡金国民大会党和锡金人民大会党指控在南锡金选区存在舞弊行为[13],要求逮捕相关官员,但未获回应,进而引发抗议。[6]局势动荡促使却嘉、锡金各政党与印度政府于5月8日签署三方协议,根据协议将成立一个由印度政府提名首席行政官监督的政府。[8]此外还重新进行选区划分,却嘉任命的席位被取消,国务委员会更名为“锡金议会”,新划定了31个普通选区及1个僧伽选区。按照1952年的族群平衡原则,31个普通选区中的15席保留给布蒂亚-绒巴族,15席保留给锡金尼泊尔人,剩下1席为表列种姓群体所设,选举中首次实行“一人一票”原则。[1]1974年选举中,支持锡金并入印度的锡金国民大会党赢得了32席中的31席,取得压倒性多数。[14]

末期(1974年至1975年)

1974年5月,国务委员会通过《锡金政府法令》,确立责任政府制度,并推动深化与印度的关系。[15]随后委员会在7月通过新宪法,提出将锡金转变为印度的一个邦。该宪法在印度政府的压力下由却嘉签署。[16]印度下议院(人民院)随后投票赞成将锡金设为“联系邦”,而上议院(联邦院)则于9月8日通过宪法修正案,赋予锡金与其他邦相同的地位并将其纳入印度联邦。[17][18]同日却嘉以“锡金人民对该法案普遍存有疑虑”为由,呼吁举行自由公正的公投,锡金学生联合会亦响应这一呼吁。[19]

1975年3月,锡金国民大会党再次呼吁将锡金并入印度,而却嘉重申应通过公投决定。[16]印度军队于同年4月9日进入锡金,解除王宫卫队武装(一人被击毙,四人受伤)[20]并包围王宫[21],将却嘉软禁。[22]国务委员会于次日通过法案宣布废除却嘉职位,并决定四天后就此举行公投。[23]公投于4月14日如期举行,超过97%的选民支持废除君主制。[16]印度议会于4月26日通过第36号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锡金从印度的保护国转变为印度的一个邦。[24][25][26]

Remove ads

选区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