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立中山大学复校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立中山大学复校史,记录在台湾推动恢复国立中山大学的经过。中山大学前身为创立于民国十三年的国立广东大学,后因国民政府迁台,几经波折和讨论,最终于民国六十九年在高雄西子湾复校。[1]

孙中山在广东创校

Thumb
1932年至1949年的国立中山大学(广州)校徽。

1924年,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为培育国民革命人才,并因应积极建设现代化国家之需要,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3所学校合并,改组成为国立广东大学,并颁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校训。孙中山翌年病逝后,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并于广州石牌建立新校址。[2]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大学匆匆西迁,先后复课于云南,又移校于粤北,直至1945年才迁回石牌原址[2]。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国共内战中败走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并于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被大规模拆分与合并,最终改为新中山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校友筹画复校

1962年1月,校友会理监事联席会议决议组织“复校促进委员会”,积极进行复校运动。

1963年起,关切中山大学复校之校友先后在中国国民党第9、11次全国代表大会,谢东闵郑彦棻等11位中常委都分别提出复校案,也均经一致通过。[3]

1964年国民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114人提议,迅谋中山大学复校案,多名立法委员校友历年皆于立法院再三质询,请政府从速在台湾恢复中山大学。[4]

1965年1月,台湾省议会议长、中山大学复校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谢东闵宣布在该年秋天先恢复研究所[5];同年,教育部部长黄季陆为庆祝国父百年诞辰,曾于11月12日宣布“筹备中山大学复校”,并成立“国立中山大学重建委员会”负责筹画。但因教育部编列之筹备复校预算无著,复校进行因而受阻。[6]

台中之议(1971年)

1971年初,教育部决定将省立中兴大学改制国立,台湾省议会遂建议“将中兴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国民党中央党史会设计考核委员会联衔建议中央转知从政同志一致支持。监察院院长、副院长暨监委等多人联衔致函行政院院长严家淦支持本案。同时美国加拿大泰国香港等地校友会亦表态支持。

然而,教育部随后复函省府:“关于省议会建议国立中山大学复校一案,当存备研究参考。”第二波复校运动由此无疾而终[7]:甲九

嘉义之议(1977年)

历经两次失败后,复校运动依旧不依不饶。海外方面,香港同学会首先成立“国立中山大学校友促进复校委员会”,美国华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亦组织支援“国立中山大学复校委员会”。国内方面,立委萧天赞于1977年向行政院质询,提出“敬请迅速核准中山大学在嘉义复校案”。[8]

同年,海外侨团归国庆祝10月10日国庆大典时组成“美洲华侨支援国立中山大学复校代表团”并晋见教育部部长李元簇,进行早日在台恢复母校的陈情。李氏表示政府当于增设大学时予以考虑。随后,代表团应嘉义县地方人士之邀请,前往访问,该县地方人士林国川博士组成欢迎会,县长议长民意代表等数10人皆全程参加,表示“欢迎中山大学在嘉义复校”,县方愿提供60的土地建校。

国大的提案

1978年3月17日,国民大会第6次会议,校友代表邓克一等39人,何文炯等126人,严江津等36人,分别提出母校在台复校三案,前一案决议送政府参办,后两案合并讨论,并通过了“请政府迅速确实办理”之议。[9]

5月20日,躬逢中华民国第6任总统蒋经国先生、副总统谢东闵先生(校友)就职典礼,海外校友纷纷组团回国祝贺。庆祝会中,多人耳闻教育部有在南部增设国立大学之议,复校希望由此转浓,校友会把握时机,向当局请求即将新设之南部大学“能够命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立委司徒政向教育部质询时亦提出相同之议论。华侨救国联合总会全体理事会议于10月24日通过请政府在台设立国立中山大学之决议。监察院教育委员会也通过监察委员40馀人连署案,促请政府设立国立中山大学。至此,复校运动成为全台民意机构、海外华侨、地方人士之公意。

定址高雄

1979年,教育部宣布“国立中山大学于高雄市建校”。7月成立筹备处,聘请李焕先生为筹备处主任。当局原拟将鸟松区澄清湖40馀公顷大学预定地作为校址,经实地勘查后,以该地不敷建立一所综合大学之用,且该地内有私人土地,征用费时,因而作罢。9月18日教育部次长施启扬与李焕宣布“国立中山大学决定在高雄西子湾设校,惟澄清湖大学用地仍予保留” 至此,舍弃了三个地点(台中、嘉义、高雄澄清湖),进行了四次复校运动,历经30年后,国立中山大学终于完成在台复校。

该校使用广州的原国立中山大学的校训、校歌、校庆日,也曾长期在自述校史中申明本校为1924年成立的国立广东大学及随后广州的原国立中山大学的延续[10]。中华民国政府也长期视该校之成立为复校[11][12]不过,近年来,该校已经不再提及与广州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的历史关联,而将自身定义为在为平衡台湾南北教育差异新设之大学。对于“中山大学”之命名,也转而解释为纪念孙中山之功勋,而非继承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继承关系。[原创研究?]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