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牛民番地界碑

位於臺灣臺中市石岡區土牛里的土牛界線界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土牛民番地界碑
Remove ads

土牛民番地界碑,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立于今台湾台中市石冈区土牛里土牛界线界碑,作用为禁止汉族侵垦噶哈巫族等原住民土地。今碑体迁至土牛国小,列为重要古物

事实速览 土牛民番地界碑, 位置 ...

历史

Thumb
石冈土牛民番地界碑解说牌

石冈地区原为朴仔篱社所居住[1]。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彰化县知县张世珍在石冈划定土牛界线并立下界碑[2]。其用意是禁止汉族侵垦界线以东的东势及以南的新社原住民土地[1]

原先此碑竖立于当地人刘美德屋后的稻田[3]。碑文刻著“南北计长贰佰捌拾伍丈伍尺”、“土牛壹拾玖个”、“每土牛长贰丈底阔壹丈高捌尺顶阔陆尺”、“每沟长壹拾伍丈阔壹丈贰尺深陆尺”来明定分界[1][4]。此些意思为沟界长约1公里、沟宽约4公尺,深约2公尺,并每隔50公尺堆起一座长约6公尺、宽3公尺、高2.5公尺、顶宽约2公尺的土堆[1]。清志时期地图“朴子篱社图”也明确画出这些土牛堆和土牛沟[2]

据当地长者说有一次原住民袭来,躲在土堆后守卫的官兵匆忙退却而被打死,至今梅子社区附近的土地公庙前还留有阵亡官兵的墓[5]。嘉庆二十年(1815年),官府解除禁令,汉族从此深入东势及新社[1]。该两地的噶哈巫族被迫迁至埔里盆地东北的眉溪[6]

随著时代变迁,界碑先移到丰势路旁,再搬到土牛国小东北方的大土堆[5]。土堆原先在日治时期还存在[2],现因年代久远及农民种菜犁平而消失[5]。碑体因配合交通,移到土牛国小校园西北侧凉亭[5]

九二一地震时,界碑倒下[4]。2002年4月26日,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洪敏麟、黄三荣前来参观时,发现碑亭损坏、碑文模糊、且仅以木板、帆布覆盖碑体,便唏嘘不已[3]。之后,碑体用压克力板保护[7]

对当地人来说,土牛民番地界碑成了先民拓垦的纪念碑[5]。土牛国小校长陈荣锦任内特地训练学生担任解说员[7]。台中市政府于2013年8月1日先公告此碑为一般古物,后于2020年升为重要古物[2]

Remove ads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