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坦噶尼喀湖
非洲第二大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坦噶尼喀湖[2](台湾译坦干依喀湖,斯瓦希里语:Ziwa Tanganyika),是中部非洲和东部非洲交界处的一座淡水湖,由东非大裂谷西支艾伯丁裂谷南端断层陷落而成。湖面东西狭、南北长,分属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布隆迪和赞比亚四国,面积32,826.65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470米,是非洲第二大湖,也是世界第二深湖,流域面积约24.5万平方千米,主要有马拉加拉西河、鲁济济河、卡兰博河注入,湖水经卢库加河西流注入刚果河。属永久分层深水湖,湖水呈碱性,湖中有超过450种鱼类,大部分为特有种,渔业是周边居民的主要经济活动,水运亦十分发达。由于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坦噶尼喀湖正面临森林退化、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
Remove ads
地理
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西支艾伯丁裂谷南端,由断层陷落而成[3],中部湖盆形成于900万至1200万年前,北部湖盆形成于700万至800万年前,南部湖盆形成于200万至400万年前[4]。湖面海拔774米,平均深度580米[5],北部湖盆水深1310米,中部湖盆水深655米,南部湖盆最深达1470米,透明度约11米,面积32,826.65平方公里,容积18,940立方公里[6],是仅次于维多利亚湖的非洲第二大湖,也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蓄水量占全球地表液态淡水的17%,西岸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占湖泊总面积的45%,东岸的坦桑尼亚占41%,东北岸的布隆迪占8%,西南岸的赞比亚占6%,湖岸线长约1,900公里,湖体南北长达673公里[7],东西最宽处仅72公里[8],集水面积约245,000平方千米[3],有马拉加拉西河从湖的东面注入、鲁济济河从湖的北面注入、卡兰博河从湖的西北面注入,湖水经卢库加河西流注入刚果河[6],流域年降雨量在820毫米到1600毫米之间,2到5月和9到11月为雨季,6到8月和12到1月为旱季,降雨主要集中在2到5月[9]。
Remove ads
水文
坦噶尼喀湖年入湖水量14立方千米,年出湖水量2.7立方千米,水体滞留时间约为440年,换水周期达7000年[5]。湖水呈碱性,pH值从深度100米以上的9左右逐渐下降到最深处的8.3至8.5[10],表层水温在8月初南部湖区的24°C和3到4月的28°C到29°C之间[11],水温在深度大于400米后稳定在23.1°C到23.4°C之间[12]。湖泊深处存在缺氧条件,北部湖区70米深以上为有氧区,南部湖区200米以上为有氧区,属永久分层深水湖[5],表层湖水极度贫营养,尤其是北部湖区[13],5到9月由东南信风驱动的季节性上升流使得南部湖区生产力较高的温水层上涌和混合,继续在风力吹动下携带营养物质向北移动,是维持湖泊食物链的重要机制[9]。
生态
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和西非植物区的分界线上,湖边生长著西非植物区系特有的油棕,河马和鳄鱼的族群规模庞大,鸟类的物种多样性亦很高[8]。沿湖有布隆迪的鲁济济国家公园、赞比亚的恩桑巴国家公园以及坦桑尼亚的马哈莱山脉国家公园和贡贝溪国家公园。湖区已发现的动植物超过两千种,其中约600种为特有种,鱼类在形态、营养级、遗传及生态上极为丰富,湖中有超过450种鱼类,其中约98%的棘鳍类热带淡水鱼为特有种,逾300种慈鲷科鱼类中特有种亦达98%,贝类、蟹类、桡足类和蛭类等无脊椎动物也具有高度的特有性[7],28种环节动物中17种为特有种,20种线虫中7种为特有种,20种蛭类中12种为特有种,11种扁形虫中7种为特有种,9种海绵中7种为特有种,6种苔藓虫中2种为特有种,68种螺类中45种为特有种,15种双壳类中8种为特有种,两百多种甲壳类中约一半为特有种[6]。
开发
渔业是周边居民的主要经济活动,湖区约有100万人靠捕鱼为生,约有45,000座渔场和800座渔港[7],渔业生产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非机动独木舟方式,使用的主要渔具为打结网和围网,主要捕捞分布于湖水中上层的坦噶尼喀甲棱鲱和斯氏尖吻鲈[14],坦噶尼喀湖每年出产20多万吨鱼,为该地区的居民提供了近六成的动物蛋白[15],其中刚果民主共和国约占捕捞量的50%,坦桑尼亚约占31%,布隆迪约占21%,赞比亚约占7%[7]。湖区水运发达,坦桑尼亚的基戈马和乌吉吉,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卡莱米和乌维拉,布隆迪的布琼布拉,赞比亚的姆普隆古是重要湖港,布隆迪的大部分外贸物资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部分外贸物资由坦噶尼喀湖转运到坦桑尼亚再经铁路出印度洋[3],湖区的四个国家于2008年12月成立了坦噶尼喀湖流域管理局,总部位于布隆迪的布琼布拉[7]。
环境
坦噶尼喀湖流域林地占60.8%,农田及其他植被混合区占15.9%,水体占15.7%,湿地占2.15%,草地占3.0%,灌丛占1.84%。流域内年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5%至3.1%,受较高的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长率影响,流域内已因农业耕种、能源开采、伐木等经历了大规模的土地清理,导致侵蚀和入湖的沉积物大量增加[7],森林砍伐率在流域北部高达100%,在流域中部也在40%至60%之间[16],清理出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棕榈、香蕉、玉米和木薯等农作物以及建造房屋[17]。沿湖仅有一些小规模的工业布局,但因缺少处理城镇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的设施,流域内的一些水体污染严重[13]。持续的气候变暖影响了湖水的季节性对流,造成藻类繁殖的停滞,并缩小了底栖动物的氧合栖息地[15],再加上过度捕捞,坦噶尼喀湖的单位渔获量出现急剧下降趋势[1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