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及人
公民身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及人(埃及阿拉伯语:صريين ;国际音标:[mɑsˤɾejji° N];阿拉伯语:مصريون miṣriyūn;科普特语:ⲣⲉⲙⲛ̀ⲭⲏⲙⲓ)是由地中海人种和北非人组成的混合族群。主要使用埃及阿拉伯语,因而也可依照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观点视为阿拉伯人的一支。
截止2010年1月,埃及人口数约为8155万人(含220万海外工作人员),人口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达到1.97%。
主要人种:东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贝都因人、柏柏尔人)占99%,努比亚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后裔和法国人后裔、土耳其人后裔占1%。
Remove ads
宗教
埃及约90%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约10%的人口信仰基督宗教的科普特正教、科普特天主教和希腊正教等教派。科普特正教为东方礼基督教中的一个独立教派,埃及科普特人多属于此教派。
语言
埃及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大多数国民亦视作母语;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在埃及的科普特人基督教堂中使用。另外,英语及法语在大城市及旅游区通用。
文化
埃及文化拥有五千年有记载的历史。古埃及文明历史悠久,古埃及人有着复杂而稳定的文化体系,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近东及非洲的文化。此后,埃及人又受到了希腊化、基督教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尽管历经多次征服浪潮与宗教变革,埃及文化在信仰、习俗与日常实践上,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12]。许多当代的文化传统(尤其在乡村地区)仍保留着源于古埃及时代的形式与内涵,例如丧葬仪式、哀悼的姿态,以及一些日常习俗,例如制作面包与啤酒(日光发酵面包、布扎啤酒),食物保存技法也可追溯至数千年前[12]。埃及人的现代生活,包括家庭活动、饮食习俗及表达哀伤的模式,许多都可以在法老陵墓的壁画找到呼应。埃及的阿拉伯语方言本身也包含许多承袭自古埃及语的词汇与语法,这些元素也通过科普特语传承,与阿拉伯语融合[12]。
从古埃及多神信仰,到基督教,再到伊斯兰教,埃及人的文化框架也从未被抹除,而是将传统信仰保留、融合、重构。象征母性与牺牲的女神伊西斯重新诠释为圣母玛利亚或赛义达·宰娜卜;古埃及的丧葬习俗在伊斯兰与基督教形式下延续[12]。即使在破坏古文物的行为中,仍可见到古埃及逻辑的延续,例如毁坏眼睛和鼻子来“杀死”偶像[12]。
历史上,外来统治者接替更换,埃及人的文化根基仍持续适应,也不曾消失[12]。一些现代意识形态,如阿拉伯民族主义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亦有试图割裂埃及与古文明史的联系。但这些浪潮总伴有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号召回归古埃及美学与观念,如13至16世纪的马穆鲁克建筑或20世纪初的纳赫达运动[12]。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