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塞克斯号 (捕鲸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塞克斯号(英语:Essex)是一艘美国捕鲸船,建于1799年。1820年11月20日,该船在南太平洋航行时,由船长乔治·波拉德指挥的埃塞克斯号遭到一头抹香鲸袭击并沉没。当时船只距离南美洲海岸约2,000海里(3,700千米),全体20名船员被迫乘坐三艘捕鲸小艇,仅携带从残骸中抢救的少量食物与淡水,试图寻找陆地。
历经一个月漂泊后,众人抵达无人居住的亨德森岛。其中三名船员选择留在岛上,最终于1821年4月获救;其馀17人则继续尝试航向南美洲。在随后的航程中,船员们承受严重的脱水、挨饿与恶劣天候的折磨,最终幸存者不得不诉诸于同类相食。到1821年2月获救时,距离沉船已逾三个月,继续出航的17人仅剩5人幸存。
事后,大副欧文·蔡斯与船上侍者汤玛斯·尼克森先后留下这场灾难的书面记录。此一悲剧在国际间引起广泛关注,并启发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创作小说《白鲸记》。
Remove ads
船只与船员
1819年8月,埃塞克斯号自麻萨诸塞州南塔克特启航。由于前六次捕鲸远征皆获得丰厚利润,她当时被视为一艘“幸运之船”。[3] 这艘船至当时已有二十年船龄,并在当年夏天经过整修。[4] 全长仅88英尺(27米),排水量约239 吨位制,在捕鲸船中属于小型船只。[2][5] 她配备了五艘捕鲸小艇,每艘长约28英尺(8.5米)。[6]
出航时,埃塞克斯号共有21名船员。其中12人(包括所有军官与三名舵手中的两人)来自南塔克特,其馀9人则来自外地。船长为29岁的乔治·波拉德,他曾于1815年至1816年间担任本船的二副,并在1817年至1819年间出任大副。大副为21岁的欧文·蔡斯,他也曾于1817年至1819年间随船出海。二副则是26岁的马修·乔伊(Matthew Joy)。三名舵手分别是来自南塔克特、年仅20岁的奥贝德·亨德里克斯(Obed Hendricks)与班杰明·劳伦斯(Benjamin Lawrence),以及英国人汤玛斯·查佩尔(Thomas Chappel)。14岁的船上侍者汤玛斯·尼克森是全船最年轻的成员,而船员中至少还有五人未满20岁。[3]
Remove ads
最后航程
埃塞克斯号于1819年8月12日自南塔克特启航,展开预计为期约两年半的捕鲸航程,目的地是南美洲西海岸外的捕鲸场。由于大西洋盛行风的影响,航线必须绕道:先利用西风带横渡至欧洲与非洲一带,再顺著东北信风折返南美洲。沿途计划补给的地点包括亚速尔群岛与佛得角,这些地方的物资比南塔克特更加廉价。[7]
然而航程才开始数日,埃塞克斯号便在墨西哥湾暖流遭遇突如其来的飑,船身一度侧翻,几乎沉没。风暴造成严重损失,包括一张上樯帆与两艘捕鲸小艇被毁,另有一艘小艇受损。船长波拉德原打算返航修理,但在大副蔡斯与二副乔伊劝说下,决定继续航向亚速群岛。随后于维德角群岛补充了一艘新的捕鲸小艇。[8] 三个月后,他们在南美洲东岸外海终于捕获了第一头鲸鱼。[9]
受强劲西风阻挡,埃塞克斯号花费一个多月才绕过合恩角,进入南太平洋的捕鲸场。1820年1月,她在智利外海的圣玛丽亚岛与其他来自南塔克特的捕鲸船会合。[10]
在智利外海搜寻数月却收获甚微后,埃塞克斯号转往秘鲁总督辖区沿岸,成果明显改善。短短两个月内,他们捕获的鲸鱼足以炼制450桶鲸油。[11] 1820年5月,埃塞克斯号与同样来自南塔克特的捕鲸船欧若拉号(Aurora)相遇。对方船长告知,在秘鲁外海约1,000英里(1,600千米)处新发现了一片“外海捕鲸场”。波拉德遂决定在补给后,转往该新海域,而不是停留在已逐渐枯竭的沿岸捕鲸场。[12]
同年9月,埃塞克斯号抵达今属厄瓜多的秘鲁港镇阿塔卡梅斯。此时船员亨利·德威特(Henry DeWitt)趁机弃船逃离,使得船员人数减至20人。依照惯例,每当发现鲸鱼时,三艘捕鲸小艇会同时出动,每艘由一名军官、一名舵手与四名船员操控。德威特出走后,留守在埃塞克斯号上的人数仅剩两人,对于一艘此体量的船只而言,已难以确保安全航行。[13]
为补充长途航行所需食物,埃塞克斯号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查尔斯岛(后更名为弗洛雷安纳岛)。由于船身出现严重渗水,他们于1820年10月8日先在胡德岛(今艾斯潘诺拉岛)停泊进行修理。停留一周期间,船员捕获了300只加拉帕戈斯象龟作为补给粮食。之后,船队再驶往查尔斯岛,于10月22日又捕获60只象龟。这些象龟重量介于100和800磅(45和363千克)之间。水手们将它们活捉,有的任其在甲板上自由走动,其馀则存放于船舱。当时船员普遍相信象龟能在不进食与不饮水的情况下存活一年(然而实际上它们会逐渐饿死)。[14][15]
在查尔斯岛狩猎期间,汤玛斯·查佩尔出于恶作剧而纵火。当时正值旱季高峰,火势迅速蔓延,甚至一度将猎人团团包围,迫使众人冒险冲过火海逃生。等到他们返回埃塞克斯号时,整座岛屿已陷入火海。船长波拉德当场发誓要对纵火者报复。翌日,当船只驶离前往外海捕鲸场时,岛上仍在燃烧;即便航行了一整天,船员依旧能在地平线上看见火光。查佩尔直到埃塞克斯号沉没后才承认纵火一事。[16] 许多年后,汤玛斯·尼克森重返查尔斯岛,发现岛上已成焦黑荒地,他写道:“自此不再有树木、灌木或青草生长。”[17]
Remove ads
当埃塞克斯号抵达距离加拉帕戈斯群岛约1,000英里(1,600千米)的外海捕鲸场时,鲸鱼依旧难觅。直到1820年11月16日,他们才在蔡斯(Chase)的小艇正下方遇上一头鲸鱼。虽然无人受伤,但小艇受损,需要修理。[18]
1820年11月20日清晨八点,瞭望手发现了喷气柱,三艘仅存的捕鲸小艇立刻出发追捕一群抹香鲸。在埃塞克斯号的背风侧,蔡斯的小艇射中一头鲸鱼,但它的尾巴击裂了船体接缝,迫使船员割断鱼叉绳索,返回母船修理。此时,在上风侧约两英里外,波拉德与乔伊的小艇各自射中一头鲸鱼,被拖曳著往远方驶去。[19]
当蔡斯正于埃塞克斯号甲板上修理受损小艇时,船员们注意到一头体型异常庞大的雄性抹香鲸(据称长达85英尺(26米)),行为显得诡异。它先是正面朝向船身静止漂浮,随后浅潜加速冲来。鲸鱼猛烈撞击船体,使船身剧烈摇晃,然后从船底潜过,出现在右舷一侧。此时它的头部紧贴船首,尾巴几乎伸至船艉,似乎因剧烈撞击而一度昏眩。蔡斯准备从甲板投掷鱼叉,但他意识到鲸尾距离舵柄仅数寸,一旦激怒它,极可能使舵被击碎,船只将在数千海里之外失去操控。出于顾虑,他迟疑未动手。随后,鲸鱼恢复过来,游至数百码外,再度转身直面船首。[20]
我回头一望,只见它在正前方约一百杆〔约500公尺或550码〕处,以平日两倍的速度──大约24节(44千米每小时)──冲来,神情中透著十倍的愤怒与复仇。它猛烈拍打尾巴,激起浪花四溅,头部半露于水面,就这样再度冲撞上我们的船。
——欧文·蔡斯[21]
这一次,鲸鱼撞碎船首,将船体猛力推退,最后才将头部从破裂的船材中挣脱,游走而去,留下埃塞克斯号船首迅速下沉。蔡斯与留守船员赶紧取来备用捕鲸艇,而管事威廉·庞德(William Bond)则冲入船舱,设法抢出船长的海箱及能找到的航海仪器。当时波拉德与乔伊的小艇距母船约2英里(3.2千米),一名舵手回望时,发现母船已倾斜至舷侧。两艇急忙放掉鱼叉上的鲸鱼,赶回母船。[22]
船长的小艇最先赶到。他在离我们一船身的距离停下,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震撼。过了一会,他才勉强开口问我:‘天啊,蔡斯先生,发生了什么事?’我回答:‘我们被鲸鱼撞坏了。’
——欧文·蔡斯[23]
至于鲸鱼为何发动攻击,至今仍众说纷纭。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在《怒海求生》中推测,它可能最初只是意外撞上小艇,或是因听到修补小艇时的敲击声而产生好奇。这些声响的频率与雄性抹香鲸彼此交流及回声定位的声音相似,或许因此引发异常行为。[24]
Remove ads
幸存者

接下来的两天内,船员们竭力从已被海水浸透的残骸中打捞补给。三艘捕鲸小艇被装上由母船拆下的简易桅杆与风帆,并加高舷缘,以免巨浪灌入。[25] 在波拉德的海箱中(由庞德机警抢救),有两套航海仪器与两份航海图。这些器具分别分配给波拉德与蔡斯的小艇;乔伊的小艇则完全没有导航工具,只能尽量保持与其他小艇同航。[26]
埃塞克斯号沉没于距离南美洲约2,000海里(3,700千米)的外海。船员们讨论航线时,波拉德主张顺著洋流与信风向西航行,最近的马克萨斯群岛仅约1,200英里(1,900千米),但他忧心当地岛民是食人族,认为不如前往距离2,000英里(3,200千米)的社会群岛。然而,蔡斯与乔伊反对,他们同样担心食人风俗,并建议先向南航行约1,500英里(2,400千米),再藉变化的风带转向智利或秘鲁海岸,一路上或许能遇见其他捕鲸船。事实上,当时无论马克萨斯或社会群岛的居民都普遍友善,但波拉德最终接受了蔡斯与乔伊的建议。[27]
赫尔曼·梅尔维尔后来推测,如果船员当时遵循波拉德的原始建议转向社会群岛,或许所有人都能生还。他写道:“这些埃塞克斯号的可怜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若他们在离开残骸后立刻驶向大溪地——那时他们距离并不远——便能得救。但他们畏惧食人族。”[28]
船员被分配至三艘小艇,由波拉德、蔡斯与乔伊分别率领。1820年11月22日,他们正式启航。[29] 捕鲸小艇原本并非为长途航行而设计,且修补粗糙,不断渗水,始终威胁著他们的生存。有一次,一艘小艇的船板脱落,船员不得不全体偏向一侧,使船身抬高,直到另一艘小艇靠拢,让人跳过去钉木板堵洞。其间,暴风雨与巨浪屡次袭来,凡是不需掌舵或操帆的船员,大多数时间都在不停舀水。[30]
食物与淡水自一开始便受到严格配给。他们先食用被海水浸泡过的面包,虽会加剧口渴,却别无选择。十天后,众人宰杀了第一只自残骸抢救出的巨型陆龟,方才稍解饥饿。[31]
Remove ads
1820年12月20日,正值鲸鱼袭击一个月后,船员们因长期饥饿、脱水与曝晒而苦不堪言,终于登上无人居住的亨德森岛。此岛属于现今英属皮特凯恩群岛范围,是一座小型隆起珊瑚环礁。船员误以为此地是位于东方220英里(350千米)外的杜西岛。若他们实际登上的是西南方120英里(190千米)外的皮特凯恩群岛,则或许能得到帮助,因为当地仍住有邦蒂号叛变事件幸存者的后裔。[32]
在亨德森岛上,他们找到鸟类、鸟蛋、螃蟹、鱼以及北美独行菜作为食物,但淡水却十分稀少,直到发现潮线下方的淡泉,才得以解渴。然而仅仅一周后,岛上的资源便几乎耗尽。12月26日,他们判断若继续逗留必将饿死,因此大部分人决定再次出海。不过,威廉·赖特(William Wright)、赛斯·威克斯(Seth Weeks)与汤玛斯·查普尔(Thomas Chappel)三人选择留在岛上;巧合的是,他们正好是唯一不是南塔克特籍的白人船员。波拉德承诺,若能回到南美,必会设法营救他们。最终他信守承诺,三人于1821年4月获澳洲商船萨里号(Surry)救出。[33][34]
剩下的十七名船员于12月27日启程,目标是复活节岛。[35] 1821年1月4日,他们推算已漂至复活节岛以南,遂改向智利外海的马斯阿富埃拉岛(今亚历山大塞尔扣克岛)。同日,他们耗尽自亨德森岛带出的鱼鸟存粮,每人每日仅剩一杯水与三盎司面包。[36]1月10日,原本健康欠佳的乔伊(Matthew Joy)病逝,遗体被投入海中;其舵手欧贝德·亨德里克斯(Obed Hendricks)接掌指挥。[37] 隔日,蔡斯的小艇在暴风雨中与其馀小艇分散。[38] 1月20日,蔡斯艇上的理查·彼得森(Richard Peterson)去世,遗体亦海葬。[39]
同日,在北方百馀公里外的亨德里克斯艇上,劳森·汤马斯(Lawson Thomas)亦告病逝。当时波拉德与亨德里克斯的粮食几乎耗尽,船员遂决定尸体果腹。两日后,查尔斯·肖特(Charles Shorter)死去,尸体同样被食用。[40] 接著以赛亚·谢泼德(Isaiah Sheppard)与萨缪尔·里德(Samuel Reed)亦先后病亡并遭食用。[41]1月29日夜,波拉德艇与亨德里克斯艇失散。由于后者缺乏航海设备,亨德里克斯与幸存的威廉·庞德(William Bond)、约瑟夫·韦斯特(Joseph West)自此再无音讯。数月后,人们在杜西岛上发现一艘搁浅的小艇,内有四具白骨,被认为可能是亨德里克斯的船。[42]
2月6日,波拉德艇再度陷入绝境,众人抽签决定由欧文·科芬(Owen Coffin)牺牲,他随后遭枪决并被食用。[43]五日后,巴尔齐莱·雷伊(Barzillai Ray)病亡,其尸体被波拉德与查尔斯·拉姆斯代尔食用。[44] 与此同时,蔡斯艇上的艾萨克·科尔(Isaac Cole)于2月10日去世,船员亦被迫食用其尸。[45] 蔡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可怕的处境里,我们的灵魂痛苦难以言喻。”[46]
Remove ads
获救与重聚
1821年2月18日清晨,蔡斯艇由劳伦斯(Benjamin Lawrence)掌舵时,发现远处一艘帆船。他们设法靠近,该船为英国捕鲸船印度号。蔡斯、劳伦斯与尼克森因极度虚弱无法自行登船,被水手抬入船长舱。当天,他们远远望见马斯阿富埃拉岛,证实蔡斯的导航极为精准。数日后,印度号驶入瓦尔帕莱索港。途中所拖曳的小艇则在风暴中遗失。[47]
1821年2月23日,埃塞克斯号沉没九十三天后,波拉德与拉姆斯代尔在智利圣玛丽亚岛近海被南塔克特捕鲸船法国王太子号(Dauphin)发现。埃塞克斯号一年前也曾在此停靠。当时二人几近饿死,只能靠吸吮同伴的尸骨苟延残喘,不时在昏迷与清醒间徘徊,随后被接上船。[48] 之后,他们被转送至另一艘正前往瓦尔帕莱索的南塔克特捕鲸船双兄弟号(Two Brothers)。3月17日抵达港口,并与蔡斯、劳伦斯与尼克森重聚;三人先前已在美国护卫舰星座号上接受军医治疗。最终,所有幸存的捕鲸艇船员皆为南塔克特人。[49]
3月23日,蔡斯、劳伦斯、尼克森与拉姆斯代尔搭乘捕鲸船老鹰号(Eagle)返乡;波拉德因体弱多病,直到5月才随双兄弟号启程。[50]星座号的舰长亦安排营救那三名留在自认是杜西岛(实为亨德森岛)的水手。他委托返澳的澳洲商船萨里号先行停靠杜西岛,发现无人居住后,怀疑埃塞克斯号军官误认地点,遂改驶亨德森岛,最终于4月9日救出查普尔、威克斯与赖特。[34]
Remove ads
事后


1822年初,波拉德再次出海,出任双兄弟号(Two Brothers)船长。然而首航便在法兰西护卫舰暗沙遇难,船员(包括尼克森与拉姆斯代尔)仅能乘两艘捕鲸艇脱险,翌日由捕鲸船玛莎号(Martha)救起。此役也结束了波拉德的捕鲸生涯;他被视为“倒楣的船长”(Jonah),再无船主愿意将船交付给他。此后,他只随一艘商船远航一次便退休返乡,在南塔克特担任夜间守卫。每年11月20日,埃塞克斯号沉没的日子,他都会将自己锁在房内守斋。[51] 1870年1月7日,他于南塔克特去世,享寿78岁。[52]
蔡斯于1821年6月11日返回南塔克特,首次见到已14个月大的女儿。同年10月,他完成了对这场灾难的记述《捕鲸船埃塞克斯号最奇异而痛苦的遇难记》(Narrativ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and Distressing Shipwreck of the Whale-Ship Essex),此书启发了赫尔曼·梅尔维尔创作1851年的小说《白鲸记》。随后,蔡斯出任捕鲸船佛罗里达 号(Florida)的大副,并于1823年返乡。他的第一任妻子在诞下第三子后过世,蔡斯再娶了前埃塞克斯号大副马修·乔伊的遗孀。之后他先后担任新贝德福德捕鲸船温斯洛号(Winslow)与南塔克特捕鲸船查尔斯·卡罗尔号(Charles Carroll)的船长,并持有股份。他一生共经历四次婚姻:第三任妻子在他离家16个月后产子,蔡斯因此选择离婚,但仍抚养该子如亲生。1840年9月,他在离婚两个月后迎娶第四任妻子,并自捕鲸业退休。晚年因创伤后症候群而饱受头痛与恶梦折磨,甚至在阁楼囤积食物。他最后在南塔克特的奎斯精神疗养院(Quaise Asylum)住了约八年。[53] 1869年3月7日,蔡斯去世,享寿73岁。
劳伦斯先后担任德罗莫号(Dromo)与休伦号(Huron)号捕鲸船长,后退休返乡,在南塔克特西亚斯孔塞特(Siasconset)经营小农场。[54] 1879年3月28日卒于南塔克特,享寿80岁。[55]
拉姆斯代尔后来成为杰克森将军号(General Jackson)捕鲸船船长,1866年7月8日卒于南塔克特,享年62岁。[54][56]
尼克森则转往商船业,后定居纽约州布鲁克林。[54] 晚年返乡南塔克特,经营一间夏季旅馆,并于1876年撰写《埃塞克斯号沉没记:鲸鱼袭船与船员漂流之苦》(The Loss of the Ship "Essex" Sunk by a Whale and the Ordeal of the Crew in Open Boats)。此稿完成于沉没五十六年后,却在1960年才被寻获,并于1984年由南塔克特历史协会出版。[57][58] 1883年2月去世,享年77岁。
三名在亨德森岛获救的船员(查普尔、威克斯、赖特)继续随萨里号号工作,之后各自返回英美。查普尔后来辞去航海工作成为传教士,并于帝汶死于瘟疫;赖特约于1834年在西印度群岛飓风中遇难;威克斯则成为船长,最终退休至科德角,并于1887年9月12日去世,成为埃塞克斯号幸存者中寿命最长的一人。[54][59]
流行文化
除了启发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经典小说《白鲸记》外,埃塞克斯号的悲剧故事也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与音乐作品:
- 纪录剧情片《鲸之复仇》(2001年),由NBC制作,并于2001年9月7日播出。[60]
- 电视电影《鲸》(2013年),于12月22日在BBC One首播。剧中马丁·辛(Martin Sheen)饰演年长的汤玛斯·尼克森,故事以埃塞克斯号事件为主轴;查尔斯·弗内斯(Charles Furness)饰演年轻的尼克森,欧文·蔡斯由乔纳斯·阿姆斯壮(Jonas Armstrong)饰演,船长波拉德则由亚当·雷纳(Adam Rayner)饰演。[61]
- 2015年电影《白鲸传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由朗·霍华执导,改编自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的同名著作。片中克里斯·汉斯沃饰演欧文·蔡斯,班杰明·沃克饰演船长波拉德,布兰顿·葛利森与汤姆·霍兰德则分别饰演年长与年轻的尼克森。[62]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