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际儿童基金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际儿童基金会(ChildFund International,简称ChildFund),最初名为“中国儿童基金会”(China's Children Fund,简称CCF),由长老会之卡维特·克拉克(J. Calvitt Clarke)于1938年10月6日创立,旨在援助因抗日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中国儿童。

事实速览 简称, 成立时间 ...

随著任务扩展到其他国家,该会于1951年2月6日更名为“基督教儿童基金会”(Christian Children's Fund,仍简称CCF)。2002年6月,该会与其他11个国际儿童援助组织建立一个全球网络,即“ChildFund Alliance”;2009年7月1日该会更改为现名。

Remove ads

在台湾

  • 1950年,CCF于台湾成立第一所家庭式育幼院-台中光音育幼院,主要由美、加教会人士捐助经费提供服务,本会在台湾的儿童福利工作于焉展开[1]
  • 1954年,本会获台湾省政府社会处核准设立“私立台湾省基督教儿童福利基金会”。
  • 1956年,本会办妥财团法人登记,名称为“财团法人私立台湾省基督教儿童福利基金会”。创办台中惠明盲童育幼院,并陆续辅助华兴育幼院、救总台北儿童福利中心、薇阁育幼院、台北义光育幼院、希望会育幼院、彰化二林喜乐保育院、屏东胜利之家、救世军台北托儿所、台东阿尼色弗小儿麻痹之家、台北县乐山智能障碍儿童教养院等私立育幼教养机构。
  • 1964年在台中市成立第一所家庭扶助中心,并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置23所家庭扶助中心,首创认养制度为弱势儿童与家庭提供经济补助,服务扩及台澎金马(1977年停止马祖的扶幼工作)。
  • 1969年,陆续开办培元、雾社、台东、兰屿、东势、大湖、高雄、罗东、埔里竹东等10个山地学生中心,提供原住民学童住宿,使其顺利就学。
  • 1981年,开办家庭寄养服务,次年获政府委托于各地家扶中心全面推展。
  • 1985年,在台湾的CCF不再接受国外扶助,成为自立自主的儿童福利机构,后来演变为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会
Remove ads

在香港

1950年,中国政权易手,共产党执政并驱逐所有外国传教士离境,“基督教儿童基金会”在华主事微劳士牧师(Rev. Verent Mills)前来香港,继续事工。该会为在1978年8月1日于香港成立之“香港青少年服务处”前身[2]。以下为“基督教儿童基金会”部份在香港之事工:

大埔农艺所及松岭村

该会于1950年10月创办孤儿农艺所,地点在大埔南坑村,为孤儿提供照顾及农牧业训练。1973年前该会于大埔南坑颂雅路的“松岭村”占地14.5英亩,内有“松岭育婴院”(婴孩的孤儿院)、“嘉乐儿童院”(儿童孤儿院)及一所学校。1973年该会将“松岭村”移交予“匡智会”(前称“香港弱智人士服务协进会”)[3]

元朗儿童教养院

1951至58年间,该会于元朗达德公所开设孤儿院,名为元朗儿童教养院[4]

调景岭赈济工作

  • 1950年,该会与宣道会合办手艺工场,为调景岭难民提供就业机会。该会与宣道会合资七千元建造礼拜堂,以此为调景岭会址开展事工[5]
  • 该会又向已于社会局登记之十六岁以下难民发给奶票,每日派发奶粉冲调的牛奶和糖果饼干等食物。
  • 安排西方人士认养孤儿。
  • 并营办一所幼稚园

粉岭信爱儿童院

1951年,该会接管“粉岭育婴院”后,亦管理位于粉岭约瑟楼的“信爱孤儿院”(Faith Love Christian Home,又称“粉岭儿童院”),并在龙跃头荔枝园开办“信爱儿童院”(Faith Love School),专门收容 6 至 10 岁的孤儿,让他们接受小学教育及照顾。部分在院内的儿童得到美军官兵领养[6]。1971年“信爱儿童院”停办,院址以一美元卖给宣道会西差会,成为“宣道园[7]

乌溪沙儿童新村

  • 1952年,该会向香港政府购入乌溪沙一幅土地作孤儿院之用。孤儿院于1958年落成后定名为“乌溪沙儿童新村”(Children's Garden)。儿童新村收容逾千孤儿,内有中小学校、教职员宿舍、礼堂、实验农场、工场、大型足球场等康乐体育设施,并有66间屋舍(cottage),称之为“家”。
  • 至 1950 年代初,该会在香港直接或间接资助九间儿童收容所。每年农历新年期间,该会孤儿院都齐集在九龙麦花臣球场,举行大型聚会。
  • “乌溪沙儿童新村”于1971年结束,院址移交予“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Chinese YMCA of Hong Kong),发展成“乌溪沙青年新村[8][9]

资助天台学校

1953年石硖尾木屋区大火后,政府开始清理木屋区和兴建公共屋邨,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素。微劳士牧师建议政府可于“板式楼”(slab blocks)公屋的天台设立小学[10],成为香港天台学校的起源。该会先后资助天台学校三十所。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