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是一个保存较完好的苗族村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山那人那狗》《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等多部影视作品曾在此拍摄[1]:31。
历史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飞山峒首领杨再思曾孙杨光裕因厌弃政斗而辞官返乡,在今大园村建屋辟田,耕耘繁衍,此地遂成杨氏家族聚居之所。此地处交通要冲,商贾游人以之中转,遂渐繁荣。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在距大园村约1千米处设立关峡砦城,大园作为进出要塞的临歇地,杨家趁机在青龙山口修建土地庙、窨子屋及三公同心路等建筑。宋咸淳年间(1265-1274),大园人相继建造了聚会楼、赤水溪单孔石桥、三鳣堂等建筑。[2]:3,6-9
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杨氏族人陆续建设驿馆、店铺及贯穿村寨的饮鼓石路,逐渐在这台地上形成了三处密集聚落。明末清初,大园人丁兴旺,又利用巫水从事商贸,颇为繁荣,至康干时期达到鼎盛[3]。[2]:9
2014年,大园村相继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1]:31-322008年7月,绥宁县人民政府将大园古苗寨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2011年1月24日,大园苗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4]。
Remove ads
建筑规制
大园苗寨坐南朝北,背靠青龙山,前绕赤水溪,东西绵延约1800米。大园苗寨的古建筑时间跨度长,保存较完整,与自然相统一,兼具苗汉特色。寨内有宋、元时期的土地庙、燕子屋、杨光裕墓、三公同心路等古建筑,还有明、清时期的100余栋窨子屋,总建筑面积38200平方米。[1]:31,34-35[5]:19-21
窨子屋是大园村最具特色的建筑。窨子屋一般由一栋主屋、几栋侧屋和楼门组成,屋外围是封火墙,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落。主屋多为三开间,中堂前后分隔,前间略大作堂屋,后间设楼梯及置物,大门开在堂屋正中,大门两侧各开一窗。堂屋的后壁设神龛,功能包括祭祖、进餐和待客等。堂屋左右的两次间,一间为厨房、卧室;另一间也是卧室,一般为两个。厨房中设四方火塘,架三脚架,供烹饪和取暖,火塘在苗族中称为“干基都”,意为“家”,象征着温暖幸福。二楼布局与楼下一样,多作谷仓、置物及卧室。侧屋包括厢房和仓楼,都是二层砖木吊脚楼。大园现存完好的窨子屋有正屋34座335间;仓楼41座552间,建筑占地面积78231平方米。据文物部门和专家考证,窨子屋房龄最长者到2018年有854年,房龄大部分超300年。[1]:34,44,47-48[5]:20-22[2]:103
Remove ads
明初,杨渊在朝中任教谕官,多年未归,其母思子心切,动辄流泪以致双眼失明。明洪武十年(1378),杨渊回乡起屋,不设门坎以便母亲通行。杨渊告老还乡后在自家办学堂,名曰“三鳣堂”,无偿教授大园子弟。三鳣堂分前后两栋,中间有天井,砖木结构。前屋是主屋,用作生活起居,重檐硬山顶,四榀三间,两边树封火墙;后屋作学堂,单檐硬山顶,两边开侧门。[1]:51-52
惜字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是大园村现存房龄最大的建筑,因其梁架形似燕子窝又得名“燕子屋”,单层独栋,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右侧附属有畜棚和厕所等建筑。古时村民常在此练字,屋后铭文砖上刻“恭贺柳塘造此砖,自己劳心不用钱,一文当作千文用,累得身疼骨又痊。”[1]:53
鼓楼位于村寨中心,建于明代,楼阁式攒尖顶,共三层约10米,占地约为480平方米,是村民休闲娱乐之所。2000年,鼓楼失火焚毁,后于2009年集资修复。新鼓楼面阔三间,五重屋顶,上三层顶为多层宝塔式,下两顶是重檐硬山式,目前用作图书馆。[1]:54
驿馆建于明代,清代及民国有维修,双层砖木结构,重檐硬山顶,中间设天井。驿道通往城步和武冈,古时行人络绎不绝,杨氏先祖在此修建驿馆,以供行人吃饭住宿、歇脚休息。驿馆正屋烹煮待客,上层住人,下层关马。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寨前关峡至城步的公路修好后,驿馆逐渐废弃。[1]:55-56
飞山庙建于宋嘉佑年间,由杨再思玄孙杨显安领衔倡修,以纪念飞山峒首领杨再思,背靠燕子岩主峰,前有溪水环绕,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庙西有千年古柏一棵。文革时期,飞山庙被毁,改开后村民集资复修。新飞山庙为单层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1995年,在庙前右侧修建厨房和餐厅,以便庆贺祭祀活动,后活动规模扩大,于2006年在庙前左侧新修餐厅。[1]:57
杨光裕(985年—1057),杨再思曾孙,因战功政绩被宋廷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晚年受皇帝猜忌打压,辞官回乡,是大园苗寨的开创者。杨光裕墓位于荣山磨山脚,占地约380平方米,封土颇大,墓碑高约2米,上刻:“塑本源都量赤水,分支派莳竹荣山”。每年清明节,多达数千分布在四川、贵州等地的后裔都会到大园祭祖。[1]:59
古拱桥建于北宋,是一座古朴、美观、牢固的小型单拱石桥,历经千年保存完好,仍可承受载有砂石的汽车,是进寨的必经之路[1]:62。此桥是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海报拍摄画面[6]。
上窨子屋大院是寨内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窨子屋,为杨进福所有,房龄约两百年,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占地约为550平方米,包括两座正屋、三座仓楼及大门。两座正屋一大一小,都是面阔三间;东边仓楼五排三间,两座西边仓楼平行相连。门楼和天井间开有并排两门,即大门和中门,大门在主正屋西北方向,宽七尺,门楼前两侧各有长条青石供人休息;中门只在祭祀、红白喜事及接待贵客时打开;东西两边开有侧门。[1]:65
苗王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四合院布局,包括一栋主屋、两栋仓楼、楼门及四周围墙等。主屋面阔三间,通高两层,重檐硬山顶,两侧有封火墙;仓楼为悬山顶,亦为两层。[1]:67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