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溪斋明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溪齋明寺map
Remove ads

24.889132°N 121.274466°E / 24.889132; 121.274466

事实速览 法鼓山斋明寺, 基本信息 ...

大溪斋明寺,是位于台湾桃园市大溪区员林里的观音寺,山号“福份山”,初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原为先天道的斋堂,今为桃园市定古迹,自1999年由法鼓山僧伽管理。

沿革

斋教时期

Thumb
大溪斋明寺正殿

位在大溪镇员林里的斋明寺是大溪最古老的禅寺[1][2]。斋明寺第六代住持会观居士(江张仁)说明寺史可追溯到道光末年,当地农人李阿甲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3][4]。道光三十年(1850年),李阿甲受戒回来后请回观世音菩萨等,在此结草庐建立私人修行的佛堂[5]。当时开山法师性悦法师寺是在员树林福份山建寺,遂时称作“福份宫”[6]

同治十二年(1873年),第二任住持普瑟居士(黄士琴)迁至现址时,因时逢斋教先天道龙华派盛行,遂改称“斋明堂”[2][7]。今址离旧址约60公尺处[8],占地12000多坪[1]。经历第三任住持胡普惠后,第四任住持江普梅在大正15年(1926年),拜福建鼓山涌泉寺曹洞宗圣恩法师为师,回归佛教。

自江普梅开始,寺务为江家父子相传,直到第六代主持[9]。1911年,江普梅及董事江健臣、黄近水等募款重建,次年建成今日所见三合院式建筑[3]。1926年,第五任主持普乾居士(江澄坤)与日本佛教曹洞宗接洽,以保障寺庙[9]昭和七年(1932年),普乾居士儿子江张仁至曹洞宗台北中学(今泰北中学)习佛与拜佐久间尚孝为师。

1937年,住持普干任内,易名为今称[3][4]。1939年,江张仁接下第六任主持[9]

Remove ads

法鼓山时期

Thumb
斋明寺禅堂

第六任主持江张仁的弘法理念,以推动斋明堂回归佛教为其最大心愿,便三次亲访符合派系传承曹洞宗的圣严法师,希望法鼓山接下寺产作管理。1999年1月21日,圣严法师接下印信,成为斋明寺第七任主持。圣严法师令弟子果建法师为斋明寺监院,果祺法师为副寺暨知客。[9]

Thumb
禅堂室内

在圣严法师号召下,寺前及右侧停车场扩建等寺院硬体建设外,并举行大悲忏法会、禅训班、念佛共修、禅座共修和甘露门等活动[6]。因信徒涌现,因吸引窃盗集团专挑进香信众的车子行窃,使得光明里里长黄永龙在1999年7月14日自掏腰包成立巡守队[10]。9月11日,举行七任住持晋山典礼,此为佛寺正式对外面寺院、信众、地方父老、邻居们宣告,新任住持到来上任[11]。为纾解假日朝香人潮,地方人士遂9月15日在桃园县议会地方基层建设座谈会建议拓宽1957年兴建的斋明桥[12]

九二一大地震后寺庙受损,历经四年修复,于2009年8月2日重新启用[13]。2011年10月15日,约一百卅五坪的斋明寺禅堂落成,方丈果东法师、桃园县长吴志扬、桃园市长苏家明、大溪镇长黄睿松、与近五千名信众参与[14]

景物

Thumb
大溪斋明寺“常乐我净”

马英九母亲秦厚修曾在石门水库建设委员工作,因此马英九小时候就学与住处与斋明寺近,当时曾来此参观[15]。寺地四周无人口集中的市场、车流量大的干道,显得幽静[7]。寺身为两厢护龙形成三合院形式,全部由榫节接合而成[7]。建筑与八德三元宫一样,为八块厝匠师叶金万所作[16]。寺前草坪两侧的石灯塔,建于昭和七年(1932年)[4]。装饰有护龙上的火形马背与悬鱼[7]、类金彩绘[1]、浅线雕[7]等。

寺中仍有法号“性悦”的李阿甲自中国大陆带回的古画轴、书籍、菩萨像,如外刻“普陀山法雨寺”的陶钵[17]。寺内藏有《碛砂版大藏经》影本,为1936年出版后,时任住持购入[2]

寺院后方凉亭可眺望大溪台地,且有一公尺宽的斋明寺古道可沿下经山门到桃园客运崎脚站牌[3]。由于寺后面的萃灵塔可眺望大汉溪夕阳,因而成为大溪八景的“灵塔斜阳”[1]。此塔自1930年完工后,因做为容纳往生信众的灵骨,引起附近居民诸多疑虑及附会,所以原本称为“佛仔城”竟变成“魂仔城”[8]。塔内只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九、九月十九日供子孙前来祭拜,骨坛也只有这两天可进塔,平日寺内有人负责早晚上香[4]。作为圣严法师皈依弟子的柯受良多次到斋明寺旅游,多次表达喜欢斋明寺的清幽环境以及可眺望大汉溪[18]。柯受良在2003年12月20日于台北第二殡仪馆火化后,骨灰置放于此[19]

Remove ads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