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自然逐样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电台生态纪录片《大自然逐样讲》是《大自然大不同》的第二季。不同于《大自然大不同》每集25分钟的格式,《大自然逐样讲》是30集,每集5分钟地 “增加观众对[香港]生态的认识”[1] 。
摄影师
大学时以一级荣誉毕业于英国 Falmouth University 的海洋及生态历史摄影[2]。毕业后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自然历史组,负责资料搜集工作[3]。2018年以中华白海豚为题材的毕业习作《白海豚失乐园Breathing Room》荣获第52届美国侯斯顿国际电影节 (WorldFest Hous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纪录片金奖[4][5], 入围2018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国际自然电影节最佳年青导演组别(Innsbruck Nature Film Festival Young Talent)[6] 及 2019美国杰克逊野生媒体大赏外语评审团特别奖 (Jackson Wild Media Awards in the Special Jury: Foreign Language category)。[7][8] 参与港台生态纪录片《大自然大不同》及《大自然逐样讲》的拍摄[9][10]。
Remove ads
2016 年冯汉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11][12]。他的《Wild Hong Kong》系列的生态纪录片为“首个以香港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纪录短片系列”[13][14]。冯“希望透过影像的力量,切实地纪录香港的郊野生态,期许在不用改变任何环境生态下,就能改变人们对保育环境的心。”[15]冯曾经出席主持长春社《保育郊野公众讲座及导赏》[16][5]和香港户外生态教育协会(OWLHK) 的《大屿.印象生态短片》分享会[17]。此外,冯亦帮香港观鸟会拍制鱼塘生物多样性纪录片[18]。
李咏豪在2000至2001年间发现一种外来的温室蟾,在2016年南丫岛做温室蟾调查的期间,李发现当地的南海溪蟹同其他地方的香港南海溪蟹外型、特征、生活习不同,有可能发现一个新品种[19]。2010年李咏豪在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做动物保育员,2015年在台湾东海大学毕业,2016-2019年间在香港浸会大学担任生物系研究助理,于2018年同当时浸会大学生物系讲师宋亦希发表香港新物种- 香港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hongkongensis)[20][21]。李咏豪17岁时开始在市区帮警察捉误闯民居的蛇 [22]。
香港的生态系统
潮间带泥滩也被称为湿地,主要是指海洋和陆地盐水和淡水交接,以泥土为基质的地方[23]。《拉姆萨尔公约》全名为《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于1971 年在伊朗由跨国政府一起界定湿地为“沼泽、泥沼地、泥炭沼或被水淹浸的地区。无论是天然或人工,永久性还是暂时性,死水或是流动的水,淡水、咸淡水或咸水,包括沿海地区,潮退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地方 ”[24][25]。泥滩是有水浸的泥地,在湿地低洼地区或旧湖泊盆地形成,主要水源为雨水。大部分在泥沼生长的植物都能在酸性及低养分的环境生长。泥滩可储存大量二氧化碳,湿地植物也会汲取水和泥土中的养分并储存起来,有助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26]。泥滩是世界上其中一个生态最丰富的生境。泥滩作为水鸟觅食地的重要性,香港观鸟会会进行管理泥滩植物的工作[27]。在香港,米埔及后海湾内一带的湿地是香港最大及最有代表性的湿地。其他泥滩有元朗的白泥。大自然保护协会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白泥进行废蚝田研究和分析及建立了首个永久的“香港珍贵蚝礁展示馆”,展出有关后海湾文化历史以及蚝的科学知识[28]。大埔的汀角泥滩更因为红树林而被评定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29][30] 。另一方面, 大屿山的水口湾泥滩除了是消闲活动的热点,亦孕育包括有“活化石”之称的马蹄蟹等多种珍贵生态[31]。然而,龙尾滩泥滩的情况有点特殊。这个本来未受广泛关注的泥滩,在2000年代时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计划耗资一亿三千万公帑,提出填海将之变成人工泳滩。 工程涉及将原来天然泥滩表面挖走,然后人工铺沙,受到市民强烈反对[32] [33]。
Remove ads
红树林是指一类“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河口交会处或海岸地区的乔木或灌木”群落[34] 。香港大约有六十片红树林,是“珠江三角洲中所馀最大的丛林组”[35],分布于新界东北、西北、西贡、大屿山、香港岛,其中最大面积的散布在深水湾沿岸一带[36]。其中大埔汀角因为红树林而在1985年被评定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37] 。香港的红树林经历多年的生态环境破坏,目前总面积只有350公顷。红树林除了为幼鱼幼蟹提供栖身地之外,更是一个抵受海浪的天然堤坝,也是一个吸收水中有害的物质的天然过滤器[38]。香港中文大学环境学家李成业教授研究指出,虽然红树林能够分解树干和植物,但由于其系统中的氧气不足,分解过程颇为缓慢。正因如此,比其他树林,红树林得以把碳储起一段更长时间,导致其碳容量比学界向来估算的高出百分之二十三,对减缓地球暖化大有帮助[39]。
香港有超过200条的河流及溪涧,总长约二千五百公里[40]。而城市发展则意味著河流被石屎渠道化,例如锦田河、城门河、山贝河 [41]。根据香港地球之友2004年致香港政府的投诉信提到,香港当时并没有任何保护河流的法例,因而接连发生河流被肆意破坏的事件[42]。香港溪涧有超过180种淡水鱼及20多种蛙类。当中的香港瘰螈,是本港唯一的有尾两栖类,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河溪亦为蜻蜓、萤火虫、蜉蝣等提供栖息地。林村河、荔枝窝河、丹山河的部分河段,列为“具重要生态价值河溪”[43]。
香港的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在1992年5月22日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公约在2011年引至香港,因此香港的自然保育政策同措施,必须符合公约的规定。[44] 根据香港生物多样性讯息系统, HKBIS, 的纪录,香港有超过4000种本地物种[45]。根据香港政府一站通,香港有“ 3,000 种开花植物、55种陆栖哺乳动物、超过100种两栖和爬行动物、200种淡水鱼、128 种蜻蜓、245 种蝴蝶,以及超过550种鸟类”[46]。有学者指出香港的生物多样性源自三大原因: 热带的位置与气候、多样性的环境与生境、和环境保护条例[47]。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
根据香港观鸟会,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覆盖范围由北极圈一直伸延至亚洲、澳洲及纽西兰。香港的后海湾正位于航道中间,是每年几千万只经此道的候鸟的重要“过境区”和“补给站”,令它们有足够气力继续其长途旅程[48]。据统计,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中有大约492种水鸟,包括33种国际受威胁品种[49]。
每集资讯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