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京之役

历史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京之役
Remove ads

天京之役太平天国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清朝政府领导湘军取得胜利,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太平天国覆灭[3]:114

事实速览 天京之役, 日期 ...

战役起于1862年5月30日(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同治元年五月三日)[3]:114湘军会同水师攻占头关、江心洲、蒲包洲[1]:535。历经两年之久的攻城战,同治三年六月十五日(1864年7月18日)夜,湘军从太平门东侧缺口进攻天京城。次日(7月19日,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六日),湘军占领全部城门。初更,忠王李秀成带幼主洪天贵福,率领太平军突围[1]:556—557。战事历时两年零五十天[3]:114。湘军入城后,搜杀太平军三天三夜[1]:557

天京之役之后,湘军和其领袖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声望达到顶点[4]:Ⅰ。同时,湘军在天京纵火杀掠,屠杀平民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有争议)[注 1]

Remove ads

命名

天京本身是太平天国攻占江宁府府城(又名南京城、金陵城)之后的新命名。清朝官员在湘军攻克天京后所上的奏折,命名为“克复金陵”[1]:555

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套十二幅、彩绘本的《平定粤匪图》。其中,第十一幅命名为〈克复金陵图〉[1]:558简又文著《太平天国全史》收录有墨本、吴嘉猷绘《平定粤匪功臣战绩图》,其中有一幅〈天京失守图〉。两图基本布局相同,人物描绘相似,但战况描绘不太相同[1]:561。〈天京失守图〉的命名,出处不详。

中华民国作者或将此次战事称为湘军攻克金陵之役[1]:531、金陵之役[1]:535。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者或依天京命名战事,称天京保卫战[3]:535、天京破城战[2]:2、天京之役[4]:10

战争前奏

咸丰三年二月十日(1853年3月19日)江宁之战太平军攻克江宁府城(今南京市),两江总督陆建瀛及副都统霍隆武阵亡。为镇压太平天国湖南(湘)长沙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国藩姻亲罗泽南家族、新宁江忠源家族等统领的乡勇组成湘军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江西九江,屠杀城中近二万军民,事后李表示“设有胁从之民,必早投诚,设计逸出”[5]。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湘军曾国藩曾国荃部攻破安徽省安庆府,屠杀数万军民。赵烈文表示:“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

湘军攻陷安庆后,两江总督曾国藩以肃清沿江一带太平军,巩固后方,然后再围攻天京为方针。

经过

1862年

同治元年(1862年)1月,清政府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曾国藩令湘军继续沿江东进外,令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湘、赣、浙军2万余人攻浙江,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6,500人会同英法联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伺机西攻苏州常州,战略包围天京。3月下旬,湘军水陆军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陆军在雨花台一带扎营,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

此时,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徽寿州(今寿县)被苗沛霖所害。天王洪秀全得知西线军溃,湘军已抵城下,诏在上海前线督战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援。李秀成于6月22日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避湘军锋芒,先以粮食、弹药援救天京,两年后与其决战。7月,由于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在皖南宁国府(治今宣城市)、广德一带作战失利,洪秀全催逼李秀成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集结兵力救天京。

从9月14日起,由“十三王”统率十余万大军自苏州等地先后启程,在东坝会齐后,分路进扎东至方山、西至板桥一线,连营数百,反包围湘军雨花台大营。同时,护王陈坤书、辅王杨辅清分攻金柱关和宁国府,断清军粮道,牵制援军。10月13日起,李秀成率军攻打雨花台曾国荃大营。湘军凭借深沟高垒,坚守不出。10月23日,侍王李世贤率3万人自浙江赶来助战,仍久攻不下。太平军士气受挫,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围。洪秀全对李秀成“严责革爵”,令他“进北救南”,率军渡至江北,西进湖北,调动湘军分兵回援,以解天京至围。曾国藩识破其计,令曾国荃坚守大营,另派援军到安徽堵截。12月1日,章王林绍璋等率首批数万太平军渡至江北,先后占含山、巢县(今巢湖市)、和州(今和县),等待后队。同治二年(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会同陈坤书等渡过长江,3月底抵巢县,计划从无为县西进。曾国藩调万余湘军进入安徽北部,李秀成攻无为、庐江、舒城、六安,均没有成功,在皖南策应的太平军也进攻失利。李秀成西进受阻,粮食奇缺,在5月19日撤回六安,经寿州东返,渡江时被湘军拦击,仅一万五千余人返回天京。“进北救南”结果损兵折将。湘军收缩对天京的包围圈,至11月下旬,相继进占天京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西南的江东桥,以及东坝、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两门尚可与外部联系。

1862年9月李秀成回救天京以后,李鸿章的淮军在英法联军和常胜军配合下,反攻苏南太平军。至1864年5月,苏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军占领,天京完全被包围。

Remove ads

1863年

1863年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鉴于天京内无粮草,外绝援兵,他建议洪秀全离开天京,被拒绝。李秀成只好死守。

1864年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曾国荃决定进攻紫金山顶的天堡城。正月二十一日(2月28日),朱洪章李秀成部出击孝陵卫的湘军。湘军攻占天堡城,并击退太平军在二十二、二十三日的反攻。二十四日(3月2日),曾国荃派萧浮泗、萧庆衍掩护湘军在太平门外修建营垒。此时,梁美材部驻扎江山,朱南桂部驻扎北固山,阻碍神策门。至此,湘军“扎营扼断神策、太平两门大路,金陵城北之围,自此始合”。除玄武湖一带由于湖面极宽,太平军无法出入,湘军没有驻扎外,湘军已基本合围天京城[1]:546—547

3月14日,湘军以云梯登城未果。4月起,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地道十余处。守军筑月城,准备城墙塌后组织抵抗。

6月1日,洪秀全死去,天京人心不安,李秀成等扶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3日,湘军攻占紫金山地堡城,太平军失去护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湘军随即构筑炮台数十座,昼夜对城内攻击,同时赶挖地道,准备轰城。

最终战事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晨,担任主攻的湘军部队齐集太平门外,中午,地雷轰发,炸塌城墙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守军力战堵御,终至无效。湘军入城后,分路直冲天王府及神策、仪凤、通济、朝阳、洪武、聚宝各门,湘军水师夺取水西、旱西门。至傍晚,天京全城各门均被湘军夺占。守军与其展开激烈巷战,或战死、或自焚,十余万人无降者。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又施展杀戒。天京被清军攻占,标志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

天京突围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初更李秀成带幼天王洪天贵福,组织二百余骑、千余步卒,自太平门突围而出。出城后,分为两队,李秀成殿后[6]:26。行三十余后,遭遇湘军,李秀成与众人失散。六月二十日(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七月初六(8月7日),被曾国藩处决[1]:557—558

洪天贵福所在前队,记录姓名者有吉庆元谭体元李明成钟英刘庆汉李誉生黄金爱等人,以及八位列王——黄匡顺黄益顺邱国文黄吉建刘得义邱万顺萧雅泗徐朗[6]:26

李秀成所在后队由洪秀全子侄、亲贵大臣组成,成员有林绍璋李春发幼东王洪天佑幼西王萧有和,以及洪仁发洪仁达诸子。后队行至湖熟大桥边被歼灭[6]:6。十月二十日(11月18日),幼天王洪天贵福被处死。

蒙时雍莫仕葵张朝爵侯裕田覃瑞骐等人自行突围。洪绍元洪魁元洪春魁洪葵元等人由外国传教士掩护逃往英属香港[6]:26

Remove ads

湘军屠城

六朝以建康为首都起,南京被战火屠戮约七、八次,其中南朝梁侯景之乱太平天国克南京湘军南京屠城规模较大。一般指湘军南京屠城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注 1]

曾国藩清廷奏报三天之内,杀死包括三千头目在内的十万余太平军。此前的1863年,英国人呤唎称,天京城人口约20万人。《李秀成自述》称“去年至今,各门分出足有十三、四万之数”。曾国荃幕友赵烈文询部李秀成,天京人口问题。李秀成回答,天京城破时合计约3万余人,其中,包括三四千的守城者在内的共计万余人的太平军[2]:6。英国驻镇江代领事亚德金(Thomas Adkins)在城破后一星期,到访南京城。他向英国外相罗塞尔报告时,称“我估计有一万人与清军五万作战。”其中,城破逃出一千五百人[注 2],被杀者七千人[6]:26。赵烈文称天京城破,太平军“死者廖廖”[2]:6。陈湜《病榻述旧录》称,“金陵城极大,各军搜剿,十余日始靖。”[6]:26

学者罗尔纲认为曾国藩虚报战功。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中说法与《李秀成自述》相类。他补充,太平军万余人除三四千守城人员外,多是太平天国大小文官、太平军眷属,“或老弱孤寡伤病残废,及各王府留下之少数属下与卫士,所谓居民实无几耳”[6]:26

备注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