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线效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线效应(antenna effect),更正式地称为等离子体诱导闸氧化层损伤(plasma induced gate oxide damage),是一种在MOS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可能导致良率和可靠性问题的效应。[1][2][3][4][5][6]晶圆厂通常会提供“天线规则”(antenna rules),这些规则必须遵守以避免此问题。违反这些规则称为“天线违规”(antenna violation)。在此上下文中,“天线”一词有些误导——真正的问题是电荷的聚集,而非一般含义中的天线——将电磁场与电流互相转换的器件。“天线效应”一词时有使用,但由于“效应”一词可指多种情况,且该短语并不明确指代哪一种效应,因此使用较少。[7]

图1(a)显示了集成电路中一个典型网络的侧视图。每个网络至少包含一个驱动器,其必须包含一个源/漏扩散(在新工艺中使用注入实现),以及至少一个接收器,其由栅电极置于薄栅介电层之上(详见图2中MOS晶体管的局部视图)。由于栅介电层极为薄弱,仅几分子厚,如果网络电压高于芯片正常工作电压的,就可能发生击穿。(历史上,栅介电层通常为二氧化硅,因此大部分文献称“栅氧化层损伤”或“栅氧化层击穿”。截至2007年,一些厂商已用各种高介电常数材料替代该氧化层,可能并非氧化物,但效应仍相同。)

一旦芯片制造完成,由于每个网络上至少连接有源/漏注入区,网络电压无法高于正常工作电压。源/漏注入区形成功能性二极体,其击穿电压低于氧化层击穿电压(无论是正向导通还是反向击穿),且以非破坏性方式导通,从而保护了栅介电层。
然而,在芯片构造过程中,栅介电层可能尚未受二极管保护。图1(b)示出了在刻蚀金属1层时的情形。由于金属2尚未形成,栅介电层未连接二极管。因此,如果任何方式向金属1形状上累积电荷(如闪电符号所示),电压可能上升至击穿栅介电层的水平。特别是对第一金属层进行的反应离子刻蚀会导致图中所示的情形——每个网络的金属与初始全局金属层断开,且等离子体刻蚀持续向各金属构件充电。
虽然漏电的栅介电层对功耗不利,但有助于避免天线效应引起的损伤。漏电介电层可以防止电荷累积到导致击穿的程度。这得出了一个令人略显意外的结论:非常薄的栅介电层发生损伤的可能性低于较厚的栅介电层,因为随着氧化层变薄,泄漏电流呈指数增加,而击穿电压仅线性减小。
Remove ads
天线规则
天线规则通常表示为金属面积与栅面积的允许比率。每个互连层都有各自的比率。计入面积时,可能包含多个多边形——即所有连接至栅但未连接至源/漏注入区的金属总面积。
- 如果工艺支持不同的栅介电层,如用于高电压的厚氧化层和用于高性能的薄氧化层,则每种氧化层对应不同的规则。
- 存在“累积”规则,即对所有互连层的比率总和(或部分总和)设限。
- 还有考虑每个多边形周长的规则。
天线违规的修复

一般由布线器修复天线违规。可能的修复方法包括:
- 更改布线层顺序。如果栅立即连接至所用的最高金属层,通常不会发生天线违规。该方案见图3(a)。
- 在栅附近添加过孔,将栅连接至最高层。这会增加过孔数量,但对其余网络改动较少。见图3(b)。
- 向网络中添加二极管,如图3(c)所示。可以在MOSFET源/漏之外,通过在p型基底中注入n+或在n型阱中注入p+形成二极管。如果二极管连接至栅附近的金属,可保护栅介电层。此方法可仅针对有违规的网络,或通过在每个库单元中放置二极管,对所有栅实施保护。后者方案几乎可无需其他工具即可解决所有天线问题,但二极管的附加电容会使电路更慢、功耗更高。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