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奥匈帝国解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奥匈帝国解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8年十四点和平原则促进了民族独立的思潮[1]。1918年10月17日,匈牙利宣布终止和奥地利的联盟,并宣布独立。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10月29日,南斯拉夫宣布独立。11月3日,西乌克兰宣布独立。11月6日,波兰在克拉科夫复国。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5月8日) |
背景
1918年,奥匈帝国的经济形式受恶化。左翼的工人组织开始有人罢工。在意大利最后一次进攻奥匈帝国时,前线在食物和弹药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国家还是派遣军队前往前线作战,导致战况失利。英法和意大利在结束了维托里奥威尼托的决定性进攻后,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签署了《维拉朱斯蒂停战协定》。
奥匈帝国的前线宣告严重失利。
“ | 1918年春天,几乎全部中欧人民都民不聊生,且后来情况持续变差。 1918年夏天,食物供应程度下降到了“饥饿之冬”的程度。之后又出现了流感的爆发,导致至少有2000万的人死亡。社会上人们疲累不堪,大家都渴望和平。 | ” |
——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沃森,[注 1] |
1918年春天,奥匈帝国的社会因饥荒和流行病而以惊人的速度崩溃。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左翼自由者以及政治家(反对党)支持少数民族分裂。这些左翼政治家和左翼自由主义者支持协约国的“反对君主制而使用独党制”作为政府形式(一战同盟国国家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及保加利亚都是君主制国家),并且认为自己是国际主义者而不是爱国主义者。
Remove ads
随著协约国即将赢得一战的胜利,此前一直呼吁在各个领域实现更大程度自治的民族主义运动开始敦促完全独立。随著帝国的瓦解,皇帝的统治权开始被动摇。
作为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呼吁奥匈帝国的各民族要有“自由和自由的发展机会”。作为回应,皇帝卡尔同意在1917年再次召开帝国会议,并允许每个民族和国家集团可以组成一个联邦。然而,这些国家团体的领导人拒绝了这个想法。他们不信任维也纳,也不信任帝国,他们想要马上就获得独立。
1918年10月14日,外交部长布里安·冯·拉几克兹(Baron István Burián von Rajecz)要求根据十四点停战。两天后,皇帝卡尔发表了一项公告,即《1918年10月16日帝国宣言》,这将改变奥匈帝国的双君主制的政治结构,而原本属于波兰的帝国领土和加利西亚地区被授予脱离帝国的选择权。虽然如此,但帝国政府还是试图保留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的部分地区以煽动波兰与乌克兰发生冲突以遏制波兰,目的是建立一个在帝国境内的乌克兰政体。旨要建立一个“德意志人、捷克人、南斯拉夫人、乌克兰人联邦国”,其中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帝国委员作代表。的里雅斯特将获得特殊地位,为匈牙利则可以维持“圣斯蒂芬的神圣王国”。
下列国家为奥匈帝国解体后成立、复国后得到领土扩张的国家:
- 奥地利(即是德意志奥地利)
- 匈牙利(不久后被社会主义支配,但又得到复国)
- 捷克斯洛伐克
- 波兰(本属之地后来被短命国家塔尔诺布热格共和国和后来的社会主义波兰争夺)
- 南斯拉夫,独立后结合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等巴尔干半岛民族而建立的国家,后来与塞尔维亚合并为塞尔维亚人、克罗埃西亚人和斯洛维尼亚人王国。
- 罗马尼亚 - 领土范畴:大罗马尼亚,获得的地方为特兰西瓦尼亚
- 意大利王国 - 获得伊斯特里亚半岛
- 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短命的乌克兰民族国家,后来并入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胡楚尔共和国、兰克共和国、戈曼萨共和国和加利西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这些短命国家都被并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与罗马尼亚
以前向奥地利寻求保护的国家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建立了关税和国防的国家联盟,因而转用瑞士货币而非奥地利货币。 1919年4月,奥地利最西部的省份福拉尔贝格(德语:Vorarlberg)开始了投票,而多数的人投“加入瑞士”。然而,瑞士却无视结果
![]() |
![]() 1914年的奥匈边界 1914年的边界 1920年的边界 1914年的奥地利帝国 1914年的匈牙利边界 1914年的波黑 |
![]() |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