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好沙皇,坏贵族老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好沙皇,坏贵族老爷
Remove ads

“好沙皇,坏贵族老爷”[1](俄语:Царь хороший, бояре плохие罗马化Tsar khoroshiy, boyarie plokhiye),又译“好沙皇,坏波雅尔” ,有时亦称天真的君主主义,是俄罗斯的政治现象,即把俄罗斯政府的正面举动认为是俄罗斯领导人的功劳,而政府的负面举动则视同领导人不知情时的下级官僚所为。这个术语源自俄罗斯帝国,后用于指称苏联和后苏联俄罗斯联邦的领导人,特别是在弗拉迪米尔·普丁执政期间。

发展

在俄罗斯帝国,出现了后称为“好沙皇,坏贵族老爷”的概念。作为君权神授的一部分,俄国当局刻意塑造仁慈、仁爱的沙皇形象。帝国的规模有助于建立这个形象,因为俄罗斯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远离首都的农村地区。相较之下,担任官僚职务的贵族成员波雅尔距离农民较近,对广大民众来说更为亲近。因此,民众的异议主要针对波雅尔,而不是沙皇。[2]

历史

俄罗斯帝国

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好沙皇,坏贵族老爷”的观念被几位俄罗斯沙皇所实践,其中包括伊凡雷帝彼得大帝。他们采取了一些象征性的行动来强化这种观点,例如公开羞辱或处决贵族和官僚成员。[3]

这一现象在尼古拉二世统治期间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首先是霍登卡练兵场惨案,即在他加冕期间发生的踩踏事件。由于帝国持续的不稳定,认为官僚主义是灾难根源的观念在1905年血腥星期日抗议事件后遭到严重破坏。抗议期间,由格奥尔基·加邦神父率领的一群人游行到冬宫,试图向皇帝提供官僚不当行为的证据。抗议者随后遭到俄罗斯禁卫军成员的射击,造成大量伤亡,并引发了旨在推翻政府的大规模暴力抗议活动。血腥星期日之后,尼古拉二世的支持率严重下降,最终导致推翻君主制的俄国革命[4]

苏联

俄国革命后,天真的君主主义这一概念再度兴起,并在大清洗期间应用于苏联领导人约瑟夫·史达林[5]。大清洗的受害者经常给史达林写信,相信他在得知冤假错案后会改正错误[3]。后来,列昂尼德·布里兹涅夫运用了这个概念,他希望别人以这种方式来纪念自己[6]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苏联政府对待过去统治者的方式中;俄国作家维克托·涅克拉索夫在分析谢尔盖·爱森斯坦1944年的电影《伊凡雷帝》时使用了“好沙皇,坏贵族老爷”这个短语。[7]

俄罗斯联邦

苏联解体以来,“好沙皇,坏贵族老爷”的形象就一直沿用于俄罗斯总统弗拉迪米尔·普丁身上,并构成其公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丁刻意建立自己“好沙皇”的形象,包括公开羞辱地方官员,并展示他绕过地方官僚机构解决地方问题的能力[8]瑞典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娜塔莉亚·马蒙托娃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中指出,大多数俄罗斯人不再完全相信这个概念,但他们公开表达对它的信念,要么是因为害怕被政府针对,要么是为了增加对地方官员的压力[9]

2023年瓦格纳集团兵变后,这一概念再次受到关注,当时瓦格纳集团指挥官叶夫根尼·普里格津向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进军。普里格津称普丁是受到将军和寡头的操纵而入侵乌克兰的言论,被自由欧洲电台记者史蒂夫·古特曼等解读为反映了天真的君主主义情绪。[10]

俄罗斯以外的运用

除俄罗斯外,其他后苏联国家的领导人也采用过这种现象,而且该词偶尔也被用作贬义词。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概念在亚塞拜然也存在,尽管其他政府机构不受欢迎,但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在亚塞拜然却很受欢迎。[2]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