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姪子樞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姪子樞機
Remove ads

侄子枢机(拉丁语cardinalis nepos;[1] 义大利语cardinale nipote;[2] 西班牙语:valido de su tío; 葡萄牙语:cardeal-sobrinho; 法语:prince de fortune)[3]是指由教宗提拔的枢机,而该枢机是教宗的亲属。这种任命枢机侄子的做法起源于中世纪,并在十六至十七世纪达到高峰。最后一位侄子枢机于1689年被任命,此制度于1692年被废止。[4]裙带关系”(nepotism)一词最初即专指此制度,约于1669年进入英语语汇。[5]亚维农教廷时期(1309–1377)中期至教宗诺森十二世于1692年颁布反裙带关系诏书《教宗应有之品格》(Romanum decet pontificem)为止,没有任命侄子枢机的教宗是极少数例外。[注 1]每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宗在任命枢机时都会选择亲属,而侄子是最常见的选择,[6]尽管教宗亚历山大六世曾任命自己的儿子为枢机。

Thumb
亚历山大·法尔内塞,教宗保禄三世的侄子枢机

侄子枢机的制度历经七个世纪,反映教廷历史与教宗个人风格的演变。从1566年至1692年,侄子枢机通常担任教廷职位“教会国监督”,其职衔就是“侄子枢机”,两者有时可互换使用。随著教廷国务卿权力的增强,以及教宗世俗权力在十七与十八世纪的衰退,该职位与制度逐渐式微。

侄子枢机的名单包括至少十五位、可能多达十九位教宗:[7]格雷戈里九世亚历山大四世阿德里安五世格雷戈里十一世博义九世诺森七世尤金四世保禄二世亚历山大六世庇护三世儒略二世良十世克勉七世本笃十三世庇护七世;可能还包括若望十九世本笃九世(若他们确实被任命为枢机);以及诺森三世本笃十二世(若他们确实与任命他们的教宗有亲属关系);另有一位对立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及两至三位圣人。[注 2]

Remove ads

在教宗选举中的角色

即使到了18世纪,教宗去世后的秘密会议中,枢机侄子仍然是自然的权力掮客,成为那些希望维持现状的枢机主教们可以团结的对象。尤其是,枢机侄子通常掌握其叔父所任命的亲信枢机的忠诚,而这些人往往是由他协助挑选的。[8]例如,亚历山德罗·佩雷蒂·蒙塔尔托在1590年的教宗选举中领导其叔父的亲信,尽管当时他只有21岁。[9]教宗选举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鲍姆加特纳指出:“这类任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教宗的家族在教宗短暂的任期之外,仍能长期掌握权力与影响力”。[10]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教宗额我略十五世(1621–1623),他在临终时拒绝了路多维科·卢多维西要求再任命更多亲属为枢机的请求,并表示他“已经要向上帝交代那些不配被任命的人了”。[11]

然而,枢机侄子并不一定能掌握其叔父亲信的领导权。例如在1621年的教宗选举中,希皮奥内·波格赛仅能掌握29票(其叔父任命的56位枢机中的一部分),彼得罗·奥尔多布兰迪尼仅控制9票(其叔父剩下的13位枢机),而蒙塔尔托只掌握5票。[12]事实上,当枢机侄子组织松散时,国际间的竞争往往会压倒家族忠诚。教宗诺森十世(1644–1655)去世时,枢机侄子的职位悬空,其派系在秘密会议中分裂且缺乏领导。尽管如此,他的嫂子奥林匹亚·麦达尔基尼却获邀在会场内向枢机主教们发言,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13]

蒙塞拉托圣母堂的档案中发现的一份文件《给枢机主教的指示:如何建立一个具备所有条件的枢机派系,以巩固其权势》(Instruzione al cardinal Padrone circa il modo come si deve procurare una fazione di cardinali con tutti i requisiti che deve avere per lo stabilimento della sua grandezza)提供了枢机侄子在枢机团中巩固权力的建议。[3]另一份文件《额我略十五世给其侄枢机卢多维西的备忘录》(Ricordi dati da Gregorio XV al cardinale Lodovisio suo nipote)则提供了在教廷中如何晋升的建议。

对1605年至1644年间五次教宗选举的分析显示,枢机侄子通常未能成功推选自己心仪的候选人,尽管最终当选者往往是由已故教宗任命的枢机。尤其是“王室枢机”[注 3],当他们愿意前往罗马参加选举时,往往反对枢机侄子的候选人,同时也反对其他君主所任命的王室枢机。[18]一般而言,枢机侄子若要被视为教宗候选人(papabile),必须活得比其叔父的继任者更久,这不仅因为他们年轻,也因为他们常被归咎于叔父任期内不受欢迎的政策

教宗选举有时会为枢机侄子带来戏剧性的命运转变,甚至使他们与新教宗发生冲突。例如,普罗斯佩罗·科隆纳弗朗西斯科·德·博尔哈绝罚[19]卡洛·卡拉法则被处决[20]1605年5月的教宗选举就是一个例子,候选人安东马里亚·索利之所以落选,是因为足够多的枢机主教认为需要一位“愿意惩罚那些掠夺教廷的枢机侄子”的教宗。[21]枢机侄子也可能成为未来教宗的潜在威胁。例如,卢多维西后来领导反对教宗乌尔巴诺八世(1623–1644)的势力,甚至曾谈及召开大公会议对抗教宗(虽然最终未实现,因为他在1632年去世),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对抗乌尔班那暴烈的脾气”。[22]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