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婺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婺剧
Remove ads

婺剧,为浙江省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金华及周边地区。其名字来源说法存疑,最流行的一种是其得名于金华的古称婺州。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融合了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天津时调等六个不同的声腔[1] 。代表性剧目有《孙膑与庞涓》、《黄金印》、《三请梨花》、《西施泪》等。著名演员有徐汝英周越先郑兰香徐凤仙等。目前的主要演出团体有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等。

事实速览 婺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历史

婺剧在1950年代开始作为独立、完整的剧种出现,最早的相关研究也始于此时,即1950年11月蒋风、沈瑞兰在上海《戏曲报》三卷第六期发表的《婺剧介绍》[注 1]。但其名称来源仍然存疑,虽然最流行的说法是其来自于金华的古称婺州,但当时出现的许多新剧种都是以行政区域划分来命名的,而最早的职业“婺剧团”是1950年11月19日创立的、由龙游戏班“周春聚”改编成的 “衢州实验婺剧团”,此时的龙游隶属衢州专署而不是金华专署。在此之后才有金华“新新舞台”改编的“金华专区实验婺剧团”。[2]

此外,在婺剧出现之前,金华和衢州一带存在著所谓的“金华戏”,有时候这被部分学者当成婺剧的源头。但这一说法也不准确,因为当时所谓的“金华戏”指的是今婺剧中的徽戏,其仅为婺剧中并不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浙江婺剧团演员徐汝英曾说,当地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金华戏”之名,也很少有人会把它当作婺剧。[2]

1960年3月18日晚,毛泽东杭州饭店小礼堂观看了婺剧折子戏《牡丹对课》。《牡丹对课》原名《三戏白牡丹》,周恩来曾三次观看了演出。毛泽东说:“这个戏应该推荐给更多的人看;这个戏虽然只有30分钟,但是意义很不错,人定胜天”。

Remove ads

专业剧团

国营剧团

Thumb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管理的燕尾洲中国婺剧院
  •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2011年由原浙江婺剧团和金华市婺剧团合并而成[3][4]:167,隶属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管理中国婺剧院[5]
    • 浙江婺剧团:前身是周春聚班、衢州实验婺剧团、大荣春班、大荣春共和班,1950年成立的浙江婺剧实验剧团,1956年正式改制成立浙江婺剧团。
    • 金华市婺剧团:由金华市婺剧团和金华县婺剧团合并而成。前身是徽班民生舞台、新新舞台、金华专区婺剧实验剧团。
  • 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2019年由原兰溪市婺剧团、摊簧研究保护中心、兰溪剧院合并而成。2020年增挂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兰溪分院牌子[6]
  • 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2012年由原义乌婺剧团与义乌剧院合并而成[7]
  • 江山婺剧研究院:前身先后是金华五恒婺剧团、汤溪县婺剧团、江山婺剧团,2012年改为现名[8]
  • 东阳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1951年8月1日由王新喜和老紫云两班合并为东阳婺剧团,2013年改为现名。
  • 建德市宿江演艺有限公司:前身先后是浙江戏曲学校婺剧班、建德市婺剧团
  • 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前身先后是浦江新春班、新春婺剧团、衢州市婺剧团

已解散国营剧团

  • 武义婺剧团[9]
  • 浦江婺剧团
  • 遂昌婺剧团
  • 缙云婺剧团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